婆婆不滿兒媳訓孫子,帶孩子逃課回老家,媽媽反應快速,沒走成

2019-09-25     教育眼鏡片

最近杭州出了件奇葩的事情,奶奶帶著孫子離家出走了。

早上班主任上課以後,發現有個孩子沒來上學,事先也沒有請假。後來就跟孩子的媽媽取得聯繫。得知早上是奶奶送孩子上學。

然後這媽媽就開始給奶奶打電話,但始終沒有人接聽,幸好孩子帶了塊智能手錶,通過定位才發現,孩子在火車站呢。

這位媽媽隨即果斷求助警察,在警察詢問中這位母親說:平時,這孩子都是奶奶送上學,奶奶特別寵他,兩人的感情特別好。自己作為媽媽,對孩子要求肯定是比較嚴格的。事發的前天晚上,孩子做作業不好好寫,這媽媽就忍不住訓了幾句,給孩子訓哭了。奶奶在邊上看不下去了,就趕緊過來幫著說話,表現出來特別心疼。

隨後民警叔叔就通過內部系統,查了一下奶奶的購票信息。發現老太太買了下午的火車票,媽媽一看,目的地是老人的老家。

中午,通過視頻監控民警發現了奶奶和孫子蹤跡。

好在民警反應迅速,最終找到了奶奶和孫子。

這位媽媽見到老人時,奶奶還對於昨天晚上發生的事情耿耿於懷,她說孩子過得太不容易了,這麼辛苦,還不如跟我回老家去呢。

其實老人疼孩子這種現象,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到了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這種程度,就過了度了。尤其是當孩子犯錯時,他必須接受本應該有的批評和教訓。

一味的袒護只能把孩子慣壞了,養廢了。想想小時候犯錯不管,難道長大了會管嗎?長大了管得了嗎?

孩子的產權、所有權應該屬於父母。

其實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跟閱歷的積累,所關注的知識、信息是不同的。老人們已經進入了晚年,社會地位和收入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幾乎不多了。所以他們更關注的是身體本身的健康,本能的去避免痛苦,去尋找更多的快樂。這是人性。

所以當孩子出現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面前的時候,他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種很無助的,沒有生存能力的個體。那再加上老人的關注點,所以必然會造成溺愛的這種現象。

當然往往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者是社會地位到一定程度的老人,他們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會小一些。

但我們不能和人性去做鬥爭。老人對孩子的愛是很淳樸的,父母也不要一味的去批評、指責,老人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權利。

這也是我一直建議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原因,這並不是去逃避所謂的盡孝的義務,而是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老人出現的角色應該是搭把手,而不是插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yINdW0BJleJMoPMGzi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