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不論是覆蓋區域還是經營業態, 不論是主體素質還是產品創意都取得了快速發展。產業發展中的諸多問題也逐漸顯現和日益突出, 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有不小的距離。
近年來, 在市場拉動、政策推動、主體帶動和創新驅動下, 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呈現出市場需求旺盛、經營主體多元、類型模式多樣、質量效益提升的良好勢頭, 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抓手、鄉村脫貧攻堅的新途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在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和城鄉有機融合方面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
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成效
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不論是覆蓋區域還是經營業態, 不論是主體素質還是產品創意都取得了快速發展, 呈現出以下特點。
規模質量穩步提升。截至2018年, 全國有15萬個村開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活動, 農家樂數量達到220萬家,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超過290萬家, 創建了88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市/區) , 評定了91項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推介了710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248個中國美麗田園。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量從2012年的8億人次增至2018年的30億人次, 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400億元增至2018年的8000億元, 帶動700萬農戶受益, 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戶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已成為市民度假的新選擇、鄉村產業的新熱點和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模式業態不斷創新。各地結合自然稟賦、區位條件、文化特色、生態資源、經濟發展和消費習慣, 創建拓展了適合不同群體、滿足不同需求的休閒消費產品和休養模式, 過去以「吃吃看看、玩玩轉轉」為主要內容、業態單一的農家樂, 逐步升級發展出農業觀光園、高端民宿、特色小鎮、農業主題公園、田園綜合體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新型業態和服務模式。
融合趨勢日益凸顯。在產業形態上, 出現了接二連三、跨二連三等多種融合形式, 帶動種養、農產品加工、服務、交通運輸以及文化創意等產業的發展, 使各產業有機滲透、相互促進, 有力提升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在內容打造上, 圍繞產業融合、資本融合、技術融合和市場融合, 實現了多種形式的「農業+」, 打通了供應鏈, 延長了產業鏈, 提升了價值鏈;在空間布局上, 將陸地、水面、天上、地下等多維空間進行統籌利用、協同開發, 實現了田園、花草、林果等陸地觀光採摘, 河湖、溪流、溫泉等水面賞玩遊憩, 以及索道、氣球、攀岩等空中探險體驗的立體式開發, 有效提升了空間利用效率, 豐富了休閒旅遊的服務內容。
主體素質普遍提高。一是政府管理與服務明顯改善。各級政府部門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和工作方式, 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列入工作重點, 加強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導, 促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呈現出「發展加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新面貌;二是經營服務能力快速提升。通過專項考察、專題培訓、行業交流等方式, 休閒農業經營管理者拓展了視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技能, 服務管理的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三是消費者更加文明理性。經過多年的發展, 遊客的思想觀念、產品需求和行為習慣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在休閒旅遊中獲得知識、學習文化、休養身心的目標追求日益突出, 主動遵守秩序、自覺維護環境、積極保護景觀的意識普遍增強。
品牌建設成績斐然。一是舉辦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美麗鄉村、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 (園區) 等品牌創建活動, 推介了一批精品景點和旅遊線路;二是組織農業文化遺產申報評選, 認定了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評選了一批民俗文化村、旅遊特色村和古村落;三是積極開展品牌培育和宣傳活動, 湧現出「農業嘉年華」「共享農莊」「洋家樂」「花舞人間」等知名的區域、產品和模式品牌。
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儘管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獲得了快速發展, 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績, 但產業發展中的諸多問題也逐漸顯現和日益突出。
總體水平不高。發展理念陳舊, 規劃品位不高, 產品定位模糊, 整個行業中知名品牌和有影響力的企業十分欠缺;行業標準和服務規範不足, 經營模式單一、服務管理粗放, 整體盈利水平偏低, 大多數經營者是「賠本賺吆喝」, 難以吸引有實力的企業進入, 也不利於激勵經營者花大力氣高質量投資建設;公共衛生、道路交通、廢污處理等基礎設施不健全、不配套, 吃住、賞游、體驗等各環節的水平均有待提升。
產品質量不優。項目開發與當地資源環境結合不緊, 與經營者自身優勢聯繫不夠, 區域特色與品牌個性不強;休閒旅遊產品與項目缺乏獨特創意與設計, 模式雷同、產品同質。以上種種問題, 導致各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陷入「人才引不進, 遊客留不住, 效益上不來」的窘境。
能力素質不強。普遍存在投資人行業了解不夠、專業知識不足, 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偏低、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 不能適應行業快速發展和疊代升級的需要。由於經營主體思想觀念和能力素質的局限, 盲目決策和無效投資現象屢見不鮮, 全行業的產業組織方式和經營模式創新明顯滯後。
政策支持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門沒有把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來認識, 沒有把它擺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局中去推進, 在土地、稅收等方面政策創新不夠、有效支持不足;在具體工作中, 還存在理念衝突、政策不通、力量分散等體制機制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升級發展。
有關政策建議
創新體制機制, 優化政策支持。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 強調部門協作, 建立和強化農業農村部門統籌、其他部門參與支持的行業管理體制, 形成一把尺子定標準、一個平台管項目、一種調門出政策的工作管理體系, 避免政出多門、各行其是;圍繞補齊短板、引領發展這個主線, 不斷創新扶持政策, 力求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土地利用、環境保護、資源開發、人才引進、金融支持、稅收補貼等方面有所突破, 以提高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科學編制規劃, 完善基礎建設。在適宜區域制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做到因地制宜、統籌謀劃, 防止重複建設和低效發展。研究制定有利於挖掘整合、高效利用鄉村資源的管理制度, 構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農民等多元主體分工合作的投入、建設、運營、管理機制, 明確責任分工, 確保利益共享, 在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同時, 促進基礎設施、村莊風貌、文化建設等各方面事業協同進步。
聚合優秀人才, 提升發展活力。制定培養計劃, 選送骨幹人才到先行地區、高等院校、培訓機構和優秀企業學習鍛鍊, 提高員工參加職業培訓持證上崗的比率, 有效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引導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專業人才、創業團隊到農村從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事業, 提升產業發展活力;組建專家團隊, 為規劃編制、企業管理和技術引進把脈支招;組建行業協會, 促進行業自律與行業互助, 推動規範發展。
創新模式方法, 提高綜合效益。通過主體有效聯合、機制不斷創新、模式持續優化, 激發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發展活力, 提高產業發展的整體效益。積極推進「旅遊+」「網際網路+」等現代化經營手段和三產融合的有效模式, 激發創意創新活力, 全面推進模式創新、業態創新、服務創新, 打造優質產品和知名品牌, 培育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的現代化龍頭企業和優質景點與特色產品;在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和合理利益的前提下, 探索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產業組織和生產經營方式, 集約節約利用要素資源、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作者:詹行天 嘉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1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