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疑問首度揭秘:活著為了什麼?活著好還是不活著好?

2020-08-04   感知主義者

原標題:天下第一疑問首度揭秘:活著為了什麼?活著好還是不活著好?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2)

2、活著做什麼?

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不僅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都不能回答,這還是我們每一個人最普遍的困惑,我們為什麼活著?活著如此艱難、如此矛盾、如此沒有意義,我們為什麼還要活著?而且還要拼盡全力,既痛苦又悲壯地活著?

活著做什麼?這才是最樸素的問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生物們活著,在生長、在活動、在覓食、在繁衍、在探究一切、在自如地存在。活著多好,活著就有感知這一切存在的權利,活著就有感知帶來的一切,活著就擁有一個被感知到的世界。活著的時光就是感知的時光,外界的任何變化都會帶來新鮮的感知信息。無論是一縷陽光,還是一絲清風,即便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都會帶來新鮮的感知。一棵小草為了感知到更多的陽光和雨露,努力地生長。動物們為了感知更多的事物,盡情地活動與嬉戲。當海豚一次次在水面上跳躍,它們在做什麼?它們在感知歡愉。當小鹿們在草原上蹦噠,它們不僅僅是在覓食,它們在最大限度地感知愉悅。

我們人類呢?我們活著在做什麼?我們在求生存,我們在生活,而生活的複雜性遠超我們的想像。我們得忙於生計,得投入於生產活動,我們得維持日常的衣食住行。我們的覓食行為比動物們複雜得多,不僅僅是生產,我們還得進行分配,為了分配的公平合理,我們要經受多大的麻煩和解決多麼複雜的矛盾?其他生物們的生活就是在感知,在尋求歡愉的感知,而我們人類的生活則是在勞作、在競爭、在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在製造衝突和平息衝突、在理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我們的生活是生存的過程,我們得在生存倫理中運行。我們制訂出許多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的此標準與彼標準構成差異,我們在這些差異中左右為難、痛苦萬分。我們還得在生活中經營愛恨情仇,我們一邊進行愛,一邊產生恨;一邊播下情,一邊結成仇……我們喜歡了、憤怒了、哀怨了、快樂了……這就是我們以求存為名義的生活,其實與求存關係不大,倒很像是在盲目地胡亂撲騰。

我們為什麼要像這樣活著?我們為什麼要擁有這樣的生活?我們為什麼營造出這樣的生活內容?我們肯定本來是為了好好生存的,活著與繁衍後代是我們的生存任務,但是,活著並不是終極結果,怎麼活著才是真正的問題,也就是生活的內容才是活著的本體形態。不過,在我們的生存邏輯中,生活的內容就只能是生存的過程,生存應該有什麼過程我們並不清楚,但生活的需要我們一清二楚。我們的生活內容並非是生存過程的反映,按理說,人們集結在一起求生存,應該相互利於彼此的生存才對,但是,我們做的卻不是這樣,我們競爭生存權,斗得你死我活;我們爭奪生存資源,爭得炮火連天;我們為了堅持某一個道理,不惜生死對弁;我們為了情感的差異,不惜代價激烈相拼;我們為了堅持某種信念,不惜放棄現實的一切……這些作為是出於生存之道的考量嗎?顯然不是。這些過程是生存的必要過程嗎?顯然不是。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做這些事?顯然不是。我們做出這些,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活著嗎?顯然不是。道理其實並不複雜,我們為了順利生存,結果卻在製造生存的艱難;我們為了活得更好,結果反而活得很不好。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相反的結果?其原因難道不是我們不知道活著該做什麼?

我們只知道必須活著,活著該做什麼是一片空白。我們做出的行為大大超出了活著的目的,但我們卻沒有做出這些行為的肯定的理由,我們找不到這些行為的最終目的。但這些行為過程帶給我們的感知倒是確切的,就是:忘我的亢奮、鬥爭的痛楚、情感的哀怨、失落的悲傷、短暫的興奮、無邊的恐懼、暗自的竊喜、絕望的未來……難道我們的這些感知內容是生存過程的額外收穫嗎?不,它們恰恰是我們生活的主要內容。我們為了生存的生活目的竟然不是為了生存,我們為了什麼?

這些行為不是為了活著做出的,可是我們做出這些行為的目的只能為了活著。生物們活著是為了感知,為了感知存在的歡愉。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完成什麼?為了實現什麼?我們做出的一切仍然是為了活著,為了更好地活著。我們花費大力氣做出的這些,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做出的這些,是應該的嗎?生物們一直在獲得存在的歡愉,我們一直在獲得什麼?難道不應該反思?(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