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專訪」王子月:感知當代城市空間下人的存在

2019-09-18     ArtBanana

《第六天》開幕現場表演

9月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藝術家王子月個展《第六天》在Tabula Rasa畫廊開幕。開幕當日,個展同名劇場作品在畫廊展廳進行現場演出。在探照燈、廣角鏡、PVC結構和塑料布共同構建出的戲劇場內,五位素人表演者各自進場,在三幕的表演里聚集一起又各自獨立、互有交流又相互對立,交換、集結、抗爭、裹挾……共同集結在25分鐘的表演時間裡。藝術家在作品闡釋中寫道,在前期的劇場工作坊中,藝術家與素人演員相互交流「關於當代生活碎片式的體驗,從偶然性中提煉、發現,進而去想像另一種可能,共同創造新的集體記憶。」

《第六天》開幕現場表演

從中國美術學院總體藝術工作室走出,到自由藝術家,再到Capsule Mall劇團創始人,王子月的角色和身份在變化和切換中日趨清晰,圍繞社會問題和社會現實的創作和思考也逐漸深入。

呈現當代個體生存現象的樣本

過去一年的時間裡,王子月在上海、杭州、京都、阿姆斯特丹四地生活,不同的城市的風格和氣質意味著明顯不同的生活體驗,這些經歷賦予了藝術家切身的身體感知經驗,也直接影響了藝術家對於創作認知的轉變。此次展覽《第六天》所呈現的正是王子月「問題劇場計劃」的北京部分,藝術家將「劇場」作為社會實踐的方式,激發和引入了普通民眾去感受身處之地的問題和矛盾,進而構建一個可以進行對話與想像的新的交匯空間。

劇場工作坊排演現場

「參與這場表演的素人表演者都有著不同的社會身份,遊戲程式設計師、婦產科護士、做過中藥生意和古玩生意的大叔、學前班的小朋友、畫油畫的年輕畫家,在年齡和性別上也做出區分,希望通過作品呈現當代個體生存現象的幾個樣本,把對話交流引入到現場表演。」

向下滑動顯示更多圖片

《第六天》表演劇照

現場呈現的聲音裝置「呼吸」亦是源於藝術家對北京這座城市的第一體驗,在作品闡釋中,這件在機械控制下模仿呼吸動作並發出巨大噪音的不鏽鋼密閉盒子,「猶如我們的城市,艱難的交替呼吸,振聾發聵。」而展覽最終選用「第六天」這一主題,也與所在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展覽所在的時間點息息相關。

《呼吸》,聲音裝置,不鏽鋼、機械裝置,尺寸可變

「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小說還是詩?」是由藝術家對京都這座城市的感受而生髮出的問題,此次也作為對照的城市樣本展出。對於下一座城市的感受是什麼,會引入或是設定哪些問題和思考,藝術家和觀者都不得而知,一切都在未發生的、行進的狀態。

小說?詩?,五頻錄像裝置,2018

尋求另一種藝術創作的方式

清脆、清晰而富於張力是子月作品所呈現的直覺感受,觀者可以很容易的從作品和作品的關聯中感覺到藝術家的邏輯理性,進入讀解和想像的空間,構造對作品引申含義的進一步感知。

在中國美術學院總體藝術工作室七年的專業學習使王子月的作品具備了綜合性的表達特質。在創作手法上,藝術家並沒有像新興的多媒體藝術家一樣在AI技術,虛擬現實等方面做更多的技術嘗試,而是堅持以多頻錄像和裝置為媒介加以劇場表演。王子月在近些年的藝術實踐中,漸漸地不會特別去細分藝術創作中的媒介形式,「於我而言傳達創作理念和提出問題是重要的」。長期以來對國內外實驗劇場的研究和實踐中,王子月準確地把握了當代藝術和實驗劇場在精神特質上的關聯,在當代藝術的場域內打破傳統劇場的「第四堵牆」,同時也對劇場的實驗性有所延伸,進而引入對藝術作品的深度感知。「我還是希望作品能夠在更廣泛的範圍被認知,而不是用一些名詞去解釋另一些名詞」。

向下滑動顯示更多圖片

《鏡子》,三頻錄像&空間裝置(截圖)

《鏡子》,三頻錄像&空間裝置,5分鐘,PVC管搭建結構、廣角鏡現成品數件,尺寸可變

王子月的工作和創作日常,更接近於西方藝術家的生活和創作方式。她所創立的Capsule Mall劇團的初衷是試圖在藝術教育體系內重建一套「跨媒介遊戲劇場」的實踐理論和教學方法,同時,她也廣泛地參與到與商業項目和政府教育項目的合作。在劇場領域的實踐,已經成為王子月走出工作室汲取力量,參與社會、感知社會的重要方式。生產方式的改變一直被看做是人類進步的根源,王子月在創作上的探索亦是希望能夠豐富藝術生產方式,劃出一道獨特的軌跡。在出入之間,沒有絕對的安全區域,也不缺少創作的靈感和空間。

本期嘉賓:王子月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多媒體藝術家。作品關注當下社會問題和社會現實,以多頻錄像、裝置、劇場表演為媒介進行創作。

曾舉辦個展「詩?小說?」(2018,日本京都藝術中心),「破碎的偶像」(2016,廣州風眠藝術中心)、「沒事,隱形的存在在後腰頂你」(2015,北京Tabula Rasa畫廊);其創作受邀參加第十屆上海雙年展(2014,上海PSA)、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項目中山公園之《回聲》展(2013,上海PSA)等群展;作為劇場創作者曾參與創作西岸2013 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開幕演出(2013)、第十五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開幕演出(2011)等;作為策展人策劃展覽有「實驗劇場30年」(2015)。

ArtBanana與王子月採訪實錄

ArtBanana:「問題劇場計劃」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

王子月:「問題劇場計劃」 是我於近兩年開啟的一個長期面向世界範圍內多個城市的藝術實踐計劃。經由「民眾共創」的形式,將「劇場」作為社會藝術實踐的方法論,通過田野調研和採集民眾生活經驗作為樣本,去探尋人在不同地域、不同政體、不斷發展的社會中如何自處並與他人連接,透過這些城市個案的深入去看各地的政治面貌和社會形態,試圖正視問題的真相,講述當代的衝突,同時試圖聯合民眾以自我組織的方式尋找另一種生產藝術的方法。

ArtBanana:為什麼採用「第六天」這個主題?第六天除了是一個不會到來的表演日,是否還有其他的深層含義?

王子月:展覽名稱《第六天》產生於劇場工作坊的排演過程之中,由於不可抗力的影響,原定9月7日的表演必須提前到8月31日演出,原計劃五天的民眾劇場工作坊和第六天演出的計劃因為這種臨時的變動而不得不做出妥協和改變,所以「第六天」成為永遠不會到來的一天。這個現實中發生的事件剛好和我原計劃表演的主題「空想烏托邦是一種雖不存在卻很重要的物體」契合。於是有了「第六天」這個名字。

ArtBanana:《第六天》的現場表演在素人演員碎片化的行動中拆解和重構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作品對PVC管、廣角鏡、射燈等物品的選用,是想要建立怎樣的表達路徑?

王子月:這個問題能夠引導我去回想這些意象的最初來源。PVC管的選用始於在重慶北碚區田野調查時看到的景象(如圖)。

北碚區作為早期中國集體計劃經濟的試點,這些集體住宅樓直至現在都有很多人居住其中,由於水電管道老化,當地政府將建築內的水電在建築外重新排布,形成一種內臟外掛的畫面。在事實上形成了特定條件下社會制度與人類生存之間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路徑方式,也與一個時期的歷史記憶相關聯。這些都與「問題劇場計劃」形成一致。對於這些物品的使用,我既希望能夠傳遞和讓人感受到作品的氣質和信息,同時也有著劇場功能性的考慮。比如廣角鏡是一個可以在空間中使在場每個人隨時確認他人的位置的一個存在,也與此次的三頻影像《鏡子》存在意象和空間上的呼應和關聯,從牆角處往上投射的射燈是為了營造表演空間的氛圍,可以將四下連接的PVC搭建框架的結構投影到經過遮蔽處理的牆面上。

ArtBanana:馬丁·布伯認為,人之為生命,並不是一攬子及物動詞構成的、以什麼為對象的具體活動,而是要把「我—你」 「我—它」這樣的基本詞之外存續的某個東西講出來。在現場表演中,大量重複著「我、你、他,我們、你們、他們」這樣的人稱代詞,由個體向群體關係遞進,是想要引起哪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王子月:實際上,每個人稱代詞背後,我都讓演員準備一句特定的但是不需要說出來的話,省略的內容永遠不會被得知,但每個人都在強調自己的立場,矛盾、衝突、焦慮都在這其中產生。一方面,這是個體向群體,複數的疊加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則是對「集體無意識」的反思,對於日常中所見的無意識下只強調主語(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立場,而不是主語之後跟隨的訴求,導致漸漸溝通失效、而無法提供解決問題方案的警醒。

ArtBanana:在現場表演之後,又展出了三頻影像裝置《鏡子》,作為創作者,是否是有意地在尋求藝術範疇的形式載體?這件作品和《第六天》的現場表演在文本性和敘事性上進行了哪些關聯?

王子月:《鏡子》由三頻錄像和PVC管、廣角鏡、塑料布、探照燈等日常物所構建的空間場景為同一件錄像裝置作品。如你所說,我是在嘗試尋求一種不那麼「完美」呈現,通過造境以傳達給觀眾的形式載體。「鏡子裡裝滿了人,不為所見的人,望著我們。被遺忘的人,記著我們。我們看到自己,也看到了他們。我們離去時,他們是否也離去?」這是我很喜歡的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重構世界史著作《鏡子》的開篇語,也是我這個空間作品《鏡子》的靈感來源。《鏡子》在集體性的「焦慮」底色上,探討我們在社會中自處的生存狀態,是《第六天》主題放大後的延續。

ArtBanana:戲劇的實驗性和實驗戲劇是20世紀初即在討論和實踐的內容,但是將劇場表演的形式引入當代藝術的創作可能是最近十年才廣泛興起。作為藝術的創作者,你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是劇場實驗性的延伸?還是當代藝術媒介的轉換?在創作中又進行了哪些新的嘗試?

王子月:我之前在中國美術學院總體藝術工作室七年的專業學習時間,對於裝置、錄像等媒介都非常熟悉,同時我對國內外實驗劇場有著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近些年的藝術實踐中,我漸漸地不會特別去細分藝術創作中的媒介形式,於我而言傳達創作理念和提出問題是重要的。

ArtBanana:此次展出的聲音裝置作品《呼吸》採用了具有現代工業氣息和設計感的不鏽鋼材料,在燈光下呈現出非常炫麗的視覺效果,和其他作品所選用的材料形成了某種對比,能不能也談一下這件作品和此次展覽其他幾件作品的關聯。

王子月:「呼吸」是我在此次個展準備期間公開招募普通民眾參與表演的劇場工作坊的主題,來源於我對於北京這座城市的第一體驗。但此處並不是生物機體的呼吸,而是旨在探討我們在社會中如何自處的生存狀態。這件裝置是一個在機械控制下模仿呼吸動作並發出巨大噪音的不鏽鋼密閉盒子,猶如我們的城市,艱難的交替呼吸。它同時也起到現場表演時的背景聲音的作用,沉悶的金屬響聲充斥表演空間。

ArtBanana:你之前的作品可能更會去關注特定的人群,最近的作品似乎是在向更為普遍的群體轉換。從創作者的角度,你覺得這樣的轉向是視角的切換還是放大?以後的創作是否會延續這樣的轉換?

王子月:是一種關注問題的轉化吧,我從2012年到2015年期間都在做關於拆遷議題創作,其中關注的人群還是圍繞「拆遷」的主要關係人。而目前進行的「問題劇場計劃」則是我對於不同政體、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代表城市所進行的自我反思和發問。在「問題劇場計劃」中,我還是會延續這樣的轉換。

ArtBanana: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你在四個城市工作和生活,包括之前在歐洲也有過駐留創作的經歷,不同城市的風格和氣質對你的創作有怎樣的影響?下一步會有怎樣的創作計劃?

王子月:不同地方的切換,有著明顯不同的生活體驗,這些經歷給了我切身的身體感知經驗,直接影響了我對創作認識的轉變,也促成了「問題劇場計劃」的思考和實踐。在京都進行的問題,肯定與在北京的不同,甚至在不同城市間交換議題可能根本無法進行下去。下一步我計劃在在5-8年的時間周期內完成「問題劇場計劃」。

展 訊

王子月個展:《第六天》

2019年8月31日—9月20日

北京·798藝術區·Tabula Rasa畫廊 展覽進行中

合作聯繫香蕉大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M_7R20BJleJMoPMIL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