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願你我都能在時代漩渦中保持清醒

2019-10-04     林小路

20世紀美國著名的新聞評論家、政治學家、報刊專欄作家、傳播學史上最具影響的學者之一李普曼曾把大眾比喻成洞中人。這些洞中人終日只能在對面的石壁上看到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並相信影子是真實的事物。整個石壁構成的擬態環境讓洞中人以為所看到的就是真相而沒有驗證的渠道。



以前我們會說眼見為實,但無數的事實都在質疑這一點: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嗎?多重媒介渠道用自己的方式試圖影響受眾從而獲得話語權與影響力,於是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反轉新聞,並有了「後真相」的概念。而真正提出這一個單詞則是經在英國脫歐公投、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並有幸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

隨著網絡的普遍性,信息開始走向民主化,民主化使得普通大眾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但卻沒有因此而教會他們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假,導致網際網路上充斥了各種聲音。在這個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而信息的更迭速度之快,讓我們眼花繚亂。

街頭的交通事故每個看客都有自己的抉擇,簡單的一件與名人相關的糾紛,也可以通過包裝來僅呈現經紀公司需要大眾所了解的一面。各個品牌更是通過多種宣傳手段來進行產品營銷企圖給大眾洗腦。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清晰的頭腦、冷靜的距離、合理的分析來評判事情真偽,撥開層層迷霧看到內核顯得尤為關鍵,而這本《後真相時代》就可以幫助你理清頭緒。



作者赫克托·麥克唐納本身就有過硬的學歷背景,身為牛津生物學學士,英士國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的他是一名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在他豐富的從業經歷中,客戶涉及巴克萊銀行、輝瑞製藥、世界黃金協會、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世界頂尖企業。

他在書中總結了四種真相類型,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結合充足的案例,他向我們還原了真相是如何被操控的,並告誡人們應該如何用火眼金睛去辨別、預防競爭性真相。

他在書中的例子都是當下最新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熱門話題,不僅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還有很多國際局勢和歷史的分析,讀起來你會覺得暢快淋漓,被它的時新性和深度性吸引。

一、片面真相:溝通者選擇的真相

當我告訴你「桌上有一枚蛋」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樣的蛋的樣子呢?如果讓你用畫筆勾勒出來,一千個人會畫出一千個不同的雞蛋吧。這就好像我們所了解的真相,每個人都根據搜索到的信息整合來拼湊出所謂的真相,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樣。

現在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的亞馬遜對於你看來如何評價呢?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想到電子書、kindle、網絡購物的便捷性和實效性,以及對於圖書產業的革新。

我們告別了之前厚重的書,甚至使用kindle我們可以實現圖書的借閱,在海量的藏書殿堂里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但是對於書店來說,他們可能就會敵視亞馬遜,因為有了它,人們不再頻繁光顧書店,也不再正價購買書籍。所以,亞馬遜到底是什麼呢?


還真的是因人而異,這個例子就可以完整解釋片面真相的含義。正如它的字面意思所顯示的那樣,所有溝通者都會出於對自己有利的在潛意識中想要遵循的意圖而在呈現真相的時候對真相進行一定程度的包裝和再編輯,甚至會針對不同的溝通群體進行不同信息的傳遞。

因此,如何才能有效避免片面的真相呢?那就需要你擁有全局觀,必須結合例如歷史、環境、視角、數字和故事等多個維度的內容進行綜合性分析,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錯誤的決定。同樣的「敦刻爾克精神」,對於英國人對此感到自豪,而美國人則一提到就會燃氣羞恥心,還真的是因人而異呢。

二、主觀真相:可以改變的真相

所謂的道德也是帶有個人主觀見解的,在一個人那裡可能是真理,但在另外一個人眼裡可能只是非主流思想。砒霜鴉片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麻醉,用於醫學,最後成為了毒品。緝毒警察臥底,為了抓住毒販,有了毒癮。時間、地點、事件不同,道德可能變成不道德,不道德也可能變成道德。

明明是出於好意進行器官移植配對,但因為有了社交媒體的出現,產生了讓配對者去挑選被匹配者的權利,你可以根據對方的家庭、出生背景、職業、種族、信仰乃至外表來選擇捐贈的對象,按照常理來說,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的,誰都希望把自己的器官捐贈給能為社會帶來福祉或者自身條件很優秀的哈佛高材生,而並非是一個失業的拿著救濟金的單身母親。

但如果我告訴你其實單身母親已經奄奄一息了呢,因為你的拒絕可能就會導致一條人命的喪失,在這種情況下,你是站在道德的一面還是感性的一面呢?

所以,由此可見,主觀真相因為夾雜著太多的個人情感驅動因素,也同時具備了可變性和不穩定性,你對於真相的理解和感悟完全可以出於道德的考慮而做出改變,當然,這也不僅僅局限於道德因素,還有事情本身的財物價值和對你的吸引力。


三、人造真相:人們一手打造的真相

從字體上來看一目了然,所謂人造真相就是由人們製造的真相。還記得當年柯林頓和實習生萊溫斯基鬧得沸沸揚揚的白宮桃色事件嗎?律師出身的柯林頓一直大義凜然反覆重申自己沒有和萊溫斯基發生性關係,但人們發現的是,他其實是在和大家玩文字遊戲,因為他承認的是「性接觸」。他用非常複雜的文字來剖析「是」這個字的含義,並針對他的行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在他的理論中不是他在撒謊,而是人們沒有問到正確的問題。事件最後大家已經知曉,他繼續擔任總統,免受彈劾的困擾。

還有目前正在前行但又讓人有些看不清前路的英國脫歐,當時在公投結束後的幾個小時里,你不會想到在谷歌上出現的被搜索最多的問題是什麼,恰恰是「歐盟是什麼」。

那些連歐盟的定義都搞不清楚的民眾卻像被洗腦一樣地認定脫歐是正確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也與人造真相有關,因為脫歐派和留歐派分別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出發去拉票,他們用「奪回控制權」來煽動人們做出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選擇。

四、未知真相:影響未來的真相

人們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時,總會帶有疑慮和困惑。假設你現在是面試官,你在對一個候選人進行職位描述,對方想要了解加入貴公司後她所要面臨的環境和挑戰。其實,你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是她需要每周加班若干天,她將要相處的同事是一個壞脾氣的怪胎,甚至她還會遭到客戶由於對產品不滿而發泄的抱怨;更重要的是,由於當前整個經濟形勢不景氣,即使她加入公司,在目測可見的幾年裡也不會有晉升的空間。

但是如果你真的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候選人,那你衡量她會加入貴公司的可能性還有多大?反之,如果你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並且在基於事實的背景下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你會對她說:在我們公司你會獲得和客戶打交道的珍貴體驗;你能參加我們提供的專業技能培訓;你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接觸到多樣化的工作內容並有出國的機會。這樣看來,是不是更具有吸引力了呢?一切都只是看你描述的方式罷了。


《後真相時代》這本書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對上述的4類中競爭性真相予以說明,此外,為了提煉重點,使得章節更清晰,還在每一章節的後面告知如何在現實中應用。你完全可以在吸收了它的知識要點後根據它的指導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和琢磨,幫助自己揭開事實的面紗,發掘全面的真相。

正如麥克唐納在書中所說:「身處後真相時代,作為信息消費者,我們都免不了會上當受騙。唯有洞悉真相操縱背後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更有智慧地處理信息,免受煽動式宣傳和病毒營銷的蠱惑,甚至改善真相的講述方式,達成目標。」


讓我們共勉。


滬上50萬粉絲人氣公眾號「上海公交」主編。

世界500強品牌傳播、公關。

關注女性成長,職場達人,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Ig6ym0BMH2_cNUgKe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