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Jimmy平時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但有一件事他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就是貪吃:只要是他想吃什麼,就不管怎樣一定要不擇手段地馬上吃到,甚至有時候他並不是因為餓或者想吃這個東西,就只是單純地想吃東西而吃。一個事事都極其自律的人怎麼會養成貪吃的「壞毛病」呢?
image: Freepik.com
有一次媽媽們談起我們小時候的壞習慣,阿姨說Jimmy小時候喜歡吃手,被打了一巴掌之後就再也沒吃過,後來還經常看到什麼都往嘴裡塞,為了阻止他還被咬,沒少操心。
然後我媽說我小時候也會吃手,不過她當時就沒怎麼管我,覺得小孩子那個時候都吃手,就任我「自生自滅」了。
說笑過了也沒覺得這些小事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直到我讀了《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才恍然大悟為什麼Jimmy會有貪吃的壞習慣——因為他在口腔敏感期嘗試探索時,被阿姨制止了,口腔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於是後期就出現了補償性的反應,也就是長大以後還一直改不掉的貪吃習慣。
0-6歲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引導和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可是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甚至誤解孩子的行為,導致孩子錯過了最佳的成長敏感期。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吧,據說有一個印度狼窩裡發現的小女孩卡馬拉,被發現時大約七八歲的樣子,當時美國傳教士辛格專門負責教育她,可直到小女孩16歲去世時,智商還停留在三四歲孩子的水平,雖然勉強可以直立行走,但身上仍然保留著許多狼性。
這就是卡馬拉在最易習得語言、書寫、閱讀、數字等知識的年紀里沒有得到恰當地引導,而是和狼群生活在一起導致的。
孩子的「九大敏感期」
孩子的「九大敏感期」
書中提到,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了「敏感期」這個概念,大體上可以分九個階段,如上圖。從圖中我們可以得知,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幾乎全部在0-6歲這個階段就完成了,足以見得0-6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千萬不要等到孩子的習慣、性格都已經養成了才開始教育孩子。
關於作者
作者李芷怡本人有著豐富的育兒經驗:大學讀的是心理學;早期在蒙台梭利幼兒園做老師;後赴美國進修教育學,在紐約、洛杉磯、休斯頓、西雅圖、匹茲堡等地從事教師培訓工作,並提供專業的育兒諮詢與治療。
根據自己多年的國內外教育經歷,作者對蒙台梭利教育理論進行了很多本土化的實踐,《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本書對孩子年齡階段進行了更細緻的劃分,主要針對0-6歲的兒童,也更適合國內的孩子。
本書提到的26個敏感期
閱讀心得
平時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有沒有異常,結合敏感期思考他為什麼會這樣,我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敏感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一旦錯過或引導不當會阻礙孩子的成長,那有些父母就會說,「我又不能整天看著他,我怎麼能準確的知道孩子什麼時候到了什麼敏感期?」
實際上只要平時細心觀察,很容易就能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根據這個異常行為和書中的解說,就能大致判斷出孩子處於哪個敏感期,並適時適當地提供幫助。
比如發現孩子總是喜歡把東西摳破,這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生氣的制止,但如果是了解孩子敏感期的父母就會思考:是不是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了?我應該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去探索?那孩子經常抓起東西往嘴裡塞,父母也會想到這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來了,這時也不會直接制止,而是提供更多乾淨、形狀各異的東西給他嘗試。
image: Freepik.com
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敏感期,都不能採取措施引導或阻止,要讓孩子「順其自然」的度過。
不僅好的習慣會有敏感期,壞的行為習慣也會有敏感期,比如孩子突然開始撒謊,突然到了執拗的敏感期,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習慣,家長是不是可以採取什麼措施讓孩子跳過這個敏感期,不去經歷它呢?
絕對不可以!發現敏感期是為了及時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讓孩子更好地去探索世界,而不是說你覺得這個敏感期不好,知道它大概什麼時候來,你好去阻止它不讓孩子去經歷。
換個思路,人生也不是只有好事,沒有壞事的,那你能夠提前預知壞事去阻止所有的壞事不讓他經歷麼?經歷不好的事情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同樣的,不好的敏感期也是成長必須要去經歷的,這個過程,要順應孩子自然的成長規律,讓孩子自由發展,孩子的心靈才會得到滿足,言行會不斷地得到規範。
image: Freepik.com
千萬不要覺得敏感期不重要。
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小時候也沒有注意過什麼敏感期,也照樣長大了,沒覺得和別人有什麼不同,不用管那麼多。
這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近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都在說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是不可逆的,0-6歲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脆弱,《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指出,「 在這段時期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管父母以後再怎麼努力,都難以彌補。」所以很多在青春期問題不斷的孩子,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到小時候的敏感期沒有順利度過。
我曾經認識的一個小孩兒,2歲左右,媽媽就因為爸爸出軌自殺過世了,那之後爸爸就開始酗酒,本身這種創傷就會造成人格上的問題,加上敏感期也沒有人關注到,孩子其實很聰明,但後來長大了就變成了那種老師同學都不喜歡的小混混兒。
有時候覺得他很可憐,但你卻幫不了他。沒有人能幫他回到小時候去重新度過一個童年。
image: Freepik.com
最後想說的是,每個孩子敏感期的到來時間、行為表現、持續時間都可能是不同的,家長需要耐心等待,仔細觀察,及時發現並提供適當的幫助,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愛和自由,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