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就成"老賴"了?告訴你1500萬人背後的秘密

2019-07-19     能量小站站

首先,到底什麼是"老賴"?

根據百度定義:失信被執行人,是指被執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俗稱老賴。

而"老賴"的具體認定是設計以下違法行為: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
(二)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
(三)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
(四)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
(五)違反限制消費令的;
(六)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

同時,對"老賴"的懲戒措施也是非常多,

一是禁止部分高消費行為,包括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臥;
二是實施其他信用懲戒,包括限制在金融機構貸款或辦理信用卡;
三是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不得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

那麼現在我們的"老賴"人數到底有多少?

我們看一條新聞:

中新網7月16日電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今日指出,自2013年10月實施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制度起,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法院累計發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443萬人次,累計限制購買飛機票2682萬人次,限制購買動車高鐵票596萬人次,437萬失信被執行人懾於信用懲戒主動履行法律義務。

現在,"老賴"的定義,懲罰措施和目前人數我們都了解了。現在我們深究一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將近1500萬人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1500萬是個什麼概念呢,按照現在的人口規模和基數,扣除未成年和退休的老年人,大概也就是70人中就有一個,如果再扣除農村低保、企事業單位人員等,那麼可能50人中你就能遇到一個。

所以,我們目前真的是一個"失信"社會了嗎?國人的道德素養真的降低到這種水平了?

當然是不可能的,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並不會引發這麼多的"違法者"。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目前的"老賴"數量龐大的現象,我們簡單梳理一下:

1. 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中小企業倒閉和失業率飆升

中國目前有多少中小微企業呢?大概是4000多萬家,占據國內企業總數99%的比例,提供了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就業人口。

所以,真正意義上來看,雖然各大央企國企起到了國內戰略行業的支撐作用,但是中小微企業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他們影響面更廣,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更加戚戚相關。

然而,針對於中小企業,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一個詞:"倒閉潮"。

目前中小企業的存續期太短了,他們的生命期甚至很少能突破三年,尤其是近幾年,我們看到中小企業倒閉的數量更多,真實失業率也逐步增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產業升級。

我們一直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去除了過剩產能,同時對目前產業進行升級,提升了單位人員的工作效率,但是較少了工作人員數量,並且伴隨著智能產業的興起,未來的人均價值將會更高,但是需要的工作人員數量也將會更少。

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逐年提高

中小微企業的壓力有很多,市場是一方面,稅收是一方面,用人成本也是一方面,然而在這幾年,這三個方面壓力更大,契稅改革落地後,企業的逃稅行為基本抑制了很多,然後員工社保基數也進一步調整,再加上社會消費疲軟,這些也導致了企業的生存壓力更大。

地產行業的"壟斷"局面形成

地產作為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支柱型產業,其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和帶動性都很廣。這幾年伴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地產類發展受到了抑制,其衍生的其他行業也紛紛出現問題,工程款拖欠,裝修建材行業疲軟,小地產商資金鍊斷裂,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生存環境的惡化。

創業環境需要改善

創業過得人,都應該知道在企業生存的時候,有很多門檻都是需要一道一道過得,比如消防,工商,環保,公安,地稅等,這些本來應該是中小企業的監管和服務部門,但是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著部分"為難"企業的情況。真正的想扶持中小微企業,我們就應該創造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機制。

以上的因素共同導致了這幾年的經濟疲軟,實體經濟乏力,引發的就是很多企業批產倒閉的情況。

而企業破產,公司倒閉,不管是對於創業者還是員工來說,都意味著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資金鍊面臨斷裂的風險。而資金鍊斷裂的後果,就是債務無法化解,自己淪落成為"老賴"。

尤其是前幾年,政策上是鼓勵創業的,那個時候很多人紛紛創業,尤其是很多年輕人,一腔熱血的就殺進市場,最後卻是一地雞毛,遍體鱗傷。

而這些創業公司的員工,很多都是年輕人,他們要去還信用卡,花唄等,連續一兩個月不發工資,他們就面臨逾期的風險,而一旦逾期時間一長,罰息就接踵而來,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無力承擔的時候,一個訴訟下來,他們也就成了"失信被執行人"。

2. 網貸行業的興起和虛假訴訟的數量增加。

很多"老賴",其實本質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借錢不還",更多的,他們是稀里糊塗就成為"老賴"了。

比如,網貸行業的興起,確實讓很多人一開始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但是,高昂的利息就像是慢性毒藥,一開始不會讓你感受到痛苦,可是伴隨著時間的堆積,你會發現你最後根本無力承擔高額的利息,賣房賣車後,你可能還是還不清。

這個時候,很多人在"暴力催收"的壓力下,有的抑鬱一生,有的走上絕路,有的還在黑暗的泥濘中苦苦掙扎。

最後,很多小貸公司的"法律武器"就出來了,那就是虛假訴訟。當初很多人借1萬,卻被要求籤個3萬的借條,就是小貸公司為最後的司法訴訟準備的。

有借條,有流水,有證據,去法院起訴後,有的法院會仔細審查,有的可能不會審查這麼細緻。畢竟,小貸公司也是有自己律師團隊的,他們可以把案件包裝的毫無瑕疵,法院很容易當成一般的民間借貸案子就直接判了。然後就是強制執行,把你拉入黑名單。

並且現在形成了一種什麼套路呢,就是小貸公司起訴你的時候,不會寫你的聯繫方式,而是隨便寫個別人的聯繫方式,這樣你很有可能變成了"缺席審判",最後肯定結果對你非常不利。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到了被執行階段才知道自己原來都已經成了"老賴",這種例子僅新聞報道的就已經很多了。

3. 信用卡的瘋狂增長和金融去槓桿影響

國內的信用卡目前有多瘋狂呢?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

十年來,我國信用卡發卡量從1.86億張增長到9.7億張,2018年同比增長22.8%,信用卡交易總額從3.5萬億元增長到38.2萬億元,翻了10倍以上。借記卡累計發卡量達68.6億張,交易總額751.4萬億元。

這些數據還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各大銀行紛紛開始推介信用卡業務,甚至你在三四線小城市,都能看多大街上都是信用卡辦理人員的駐點,再用一些小的優惠和小的禮物,慫恿別人辦理信用卡。

這麼龐大的信用卡用卡規模,勢必也會帶來更大的壞帳逾期率。所以信用卡法務中心一般都會在催收無效的時候,集中去法院提起訴訟,而法院對於這種案子,基本就像走流水,因為證據明顯,案件清晰,直接判令還錢,還不上直接執行局拉黑名單。

而這一兩年,伴隨著國家金融去槓桿的策略,和化解銀行業金融風險的要求下,很多信用卡突然降額,或者緊急封卡。這個時候,用卡人有部分比例是承擔不了一次性還款的,剩下的就是催收,訴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投訴銀行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目前我們失信人員數量為什麼這麼龐大的一些原因,但是不能排除的是,確實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老賴",故意不還錢,故意躲債,甚至對出借人惡言相向,脅迫恐嚇。

對於這種"老賴",其實我們現在的一些政策效果有限,只有加重這些人員的處罰力度,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違法的嚴重後果,這樣才能根本上讓這些"有錢不還的老賴"抓緊時間還錢。

然而這種人不可能會有這多麼的數量,更多的,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欠錢卻沒能力償還,這些人沒有躲避,沒有失聯,也沒有逃避自己的債務,這些人在努力掙錢,在積極協商還款,甚至哪怕成為失信人了,他們也在苦苦尋找賺錢的方式。

所以,對於這些人,我們更希望的是疏導,是利用政策環境讓這些人能賺錢還錢,甚至對這些人進行財務託管,也比一味的推行各種限制來的有效果。

我們相信,真正的"老賴"一定是少數,多數人欠錢肯定是願意還的。

但願這個社會能夠給這些人更多的機會,給他們時間,甚至給他們一點希望。

也希望現在被債務纏身的人們,能夠更加努力,不抱怨,有錢就去賺,肯定有一天可以還清債務,順利上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uMHCmwBmyVoG_1Zol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