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起床,就被兒子氣的找不著東南西北。
讓他刷牙,他偏說「不」,還說自己的牙齒昨天被「牙精靈」親吻了,所以怎麼都不肯去刷牙。
不肯刷牙,洗臉總可以吧。可他還是不願意,非說自己昨天晚上已經洗過了。
為了讓他明白「就算昨晚洗過臉,今天早上也得洗」這個道理,我列出了「你昨晚吃過飯了,但今天早上也得吃」的例子,卻不小心入了自己挖的坑裡。
他歪著腦袋,篤定地說:「不,我就不吃。我不吃飯,也不洗臉。」
眼看著時鐘上的分針秒針在滴滴答答地轉個不停,上班快來不及了!誰能理解一個一手帶娃,一手工作的老母親的心呢?
去陽台上透個氣、喝口水,迅速劃拉一下手機里的照片,看著兒子昔日可愛的模樣,心裡再默念三遍——親生的。
面對這麼一個兒子,何以解憂?
我唯有在媽媽群里找知己,不聊不知道,原來,全世界不同的媽媽卻養出了同樣的孩子。
我們不是養了一個假孩子,而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兩歲了。
兩歲的孩子開始說「不」,與全世界「為敵」,除了自己,他開始懷疑任何人和事,認識到「我」的存在,並且時刻想嘗試去「獨立」。
你會發現,那個事事依賴你的孩子,開始躍躍欲試地自己穿衣服、鞋子,他不允許你們再繼續在他的生活里「指手畫腳」,即使自己穿的衣服和鞋子是錯的,可他們也要將錯就錯。
孩子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是因為他們身體的功能的發展尚未趕上心智技能的發展。
他們知道如何去穿衣服,可無法把衣服穿好。這種身心不一致帶來的挫敗感,常常會讓他們抓狂。於是,你就會看到一個拒絕你幫忙,但又無法料理自己生活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他們是矛盾的,既想獨立,又無法獨立去完成一件事。
鄰居家的孩子是一個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咬人的孩子,用孩子奶奶的話說,真的是傷透了家人的心。
買了一個新玩具,他想自己捯飭。可是,卻根本玩不了,爺爺一伸手,就被孩子咬了一口,他氣呼呼地說:「不要你。」
據說,孩子之所以咬爺爺,是因為每次玩具買回來,都是由爺爺摸索一遍,再教他如何去玩。
當孩子步入了兩歲,他們的腦袋裡就有很多的問題,好奇心就像是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所以,家長們需要去保護孩子的探索的慾望,不要限制他們的行為,打擊了這一份探索的心。
當Jasper還穿著紙尿褲的時候,應采兒就讓他幫忙攪拌雞蛋,一起做披薩,麵包。
也許孩子可能會「搞砸」一些東西,比如,把蛋液灑出來,或者是把搞好的拌料弄亂了,可這些對於滿足孩子的探索慾望相比是那麼不值得一提,這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一個獨立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生活上的獨立,可以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
2歲以後的孩子,還會出現口是心非的情況,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極度以自我為中心。
而且,他們認為家長能讀懂自己的心事。所以,當他們想幹嘛的時候,家長如果第一時間滿足他,他卻很生氣地拒絕。
比如,他們說想喝水,但當水杯端過來的時候,他們卻會打翻,這是因為他們心裡真正想的是喝飲料。一旦發現自己不被理解,他們就會懊惱、失望。
這種物權意識通常表現為自私、小氣、不分享、不合作。
帶娃出去玩,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小「葛朗台」,不願意把玩具分享給別人,也不願意和別人交換。這是因為兩歲以後,孩子的物權意識萌芽,懂得區分開「你的」、「我的」。
他們有「選擇困難症」,出門前,自己選的玩具,到樓下就反悔了,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權利」的摸索階段。
他們小腦袋裡裝了無數個問題,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睡覺……
面對這些難以回答,甚至沒有什麼統一答案的問題,家長不要煩躁,而是儘量把自己變成「一部百科全書」,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有一次,兒子在娘家的小院子裡發現了螞蟻,他問我螞蟻吃什麼,我說吃餅乾、米粒,甚至指甲蓋。
為了讓他相信,我花了一個中午時間,弄了米粒、餅乾,剪了他的指甲,讓螞蟻來託運。
有好奇心的孩子,才能體會生活里的小樂趣,更好地融於生活。
2歲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孩子開始「不受控制」,可是,蒼天不曾饒過哪個父母,因為它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也是最需要愛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與「可怕」的2歲孩子去相處呢?
2歲的孩子,他們最大的需求就是——我可以自己去做事。那麼,父母完全可以在保證他們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他們去做。
衣服穿反了,鞋子穿錯了,也沒有多大關係,當他們自己覺得不舒服的時候,自然會意識到錯誤,改正過來。
做一個佛系父母,不驚不訝,不暴不躁。還有那種,你想上天?那麼,我儘量給你提供一個梯子,做你最好的觀眾給你吶喊助威,因為事實擺在那裡,你是上不了天的。
自我意識萌芽的孩子,他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叛逆,與別人唱反調。
在他們心中,沒有所謂的對和錯,只有你和我。所以無關於原則的事情,可以順著孩子,讓他們折騰去。
孩子最不喜歡的一款父母,可能就是居高臨下的父母,你俯視他,他仰視你。
對於兩歲的寶寶,他們更多時候需要的一個能懂他們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被愛滋潤的孩子,才會理解和遵守父母的底線。
2歲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分水嶺,這個時候,他們開始與過去那個自己「分解」,開始各種嘗試和探索,可能會變得「不可理喻」。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自私、小氣、不聽話等。
而是需要多一些耐心,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等著他們慢慢來。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陪伴蝸牛的日子,不急不躁,靜候花開。
孩子的兩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也是他們為了自由的第一場「戰爭」。
家長能給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陪伴,以及最大限度的放手,尊重孩子們的意願。
既然可怕的2歲,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那麼,我們就只有接受,一旦孩子安全度過這個「坎」,就能迎來以後人生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