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不打烊」,如今的年輕人對此都很熟悉了。30多年前,這可是個新鮮事。老百姓為了買到煤油、電燈泡、明礬等生活日用品,連夜排隊。
今天,記者在曲江街道文昌花園社區見到了一位共和國的同齡人。他是寶應「24小時不打烊」的首倡者,也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見證者。
40台黑白電視機引發「萬人空巷」
文昌花園社區鴻泰家園的居民張同元,出生於1949年,退休前在寶應縣工作。1975年從部隊復員後,他進入了寶應縣原五金交電化工有限公司(簡稱五交化公司),成為批發部的一名負責人。
「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是計劃供應的。老百姓生活所需的五金、家電、化工產品,都由我們公司供應。」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物資供應,張同元只能想到兩個字「匱乏」。
張同元說,1977年,從揚州五交化公司撥付到寶應縣的40台南京產的黑白電視機,一下子引起「萬人空巷」。「當時寶應縣有80萬人口,只有40台電視機,請問怎麼分配?」毋庸置疑,40台電視機被一搶而空。
2斤明礬也是稀罕物
「老百姓的物資匱乏,在今天看來是難以想像的。」張同元記得,一個下級批發商找來,請他批2斤明礬。「我說,2斤沒有,只能給你1斤,其他鄉鎮還需要。」缺斤少兩、大打折扣,成了張同元批條子的「常態」。
「今天的年輕人,可能都不清楚明礬是做什麼的。」他進一步解釋說,在自來水沒有普及的年代,家家戶戶要靠井水、河水生活,明礬可用來凈化水。在當時,小到煤油、明礬、油漆、電燈泡,大到各類家電,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與五交化公司打交道。
「揚州撥付到寶應縣的物資,遠遠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為此,張同元和同事們想盡辦法,去上海、徐州等地進物資,儘可能彌補空缺。
首次提出「24小時不打烊」
物資進回來了,可老百姓還是抱怨買不到。怎麼回事?張同元調查發現,營業時間短了。「國營商店的店員到點下班,老百姓這時才下班回家,怎麼可能買得到?」
為了改善老百姓沒時間購物的情況,張同元建議搞「周末經濟」,首次提出了「24小時不打烊」的概念。「那個年代,人們單休,一個星期只休星期天一天。我就提出,星期六這天晚上不打烊,星期六營業24小時。」張同元說,這樣,人們星期六下班回來,就能趁著晚上購物了。
在30多年前的寶應縣,24小時不打烊的超前理念一提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張同元記得,當時的五交化公司、副食品公司和百貨公司位於同一個十字路口,當地人戲稱為「金三角」。「24小時不打烊」提出後,每到周六晚上,「金三角」一帶燈火通明,人們排著隊購買生活日用品。
「連夜排隊購買生活日用品的盛況,也只有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才會出現。現在,誰還會夜裡去超市排隊買日用品呢?」作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見證者,張同元感嘆:「國家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物資不再匱乏了。」
揚州發布記者 朱軒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