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父母經歷過挫折之後,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在他們看來,這樣能讓他們的孩子少走很多的彎路。但是,這樣其實讓孩子生活在一個過於安逸的生活環境當中,人生不會一直是順風順水的,只有經歷過,才會知道怎麼去解決或者去避免這些失誤。還有一些家長,會因為想要孩子成為一個他們想要的樣子而去控制孩子,給他規劃好所有的道路,但是,其實只有孩子才知道什麼是他想要的。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父母應該怎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正確的育兒觀又是怎麼樣的呢?事實是親子關係比教育方法更重要!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孩子需要被看見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都會希望自己的話語是能得到回應的,對於小孩子更是如此。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你看這朵花,真好看啊!」媽媽可以這樣回答「寶貝,媽媽也覺得很好看啊。」這個時候孩子和家長都會感覺兩個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會有一種滿足的幸福感。
而如果這個媽媽換一種說法「你作業做好了沒有呀?」這時孩子和家長的對話是兩個方面了,孩子會感覺到和別人說話,分享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一種行為,長大後可能會整個人很冷漠,話語也非常的少。
當然,最可怕的就是不回應孩子的話語,沒有任何的反應,就像我們在做夢的時候,夢見自己掉到了水裡,呼喊岸上的媽媽,但是媽媽卻沒有任何的反應,孩子在這時候就會感覺到,就算我死了,媽媽也不會來救我的。如果這時候媽媽不想和孩子說話,可以和他說一下原因。這樣孩子就不會有誤會產生。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展的,我們發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後的小孩,都這麼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於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裡,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麼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衝擊到崩塌,會發生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麼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實跟我們想像得不一樣。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