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了男孩的家庭,20年後大多要面對這三大難題,既現實又心酸

2020-01-14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在計劃經濟年代,家裡有兒子就意味著有充足的勞動力,尤其是農村,這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因此有兒子的家庭更硬氣,他們覺得特別有面子,特別是有兩個兒子的家庭,外人是不敢隨便欺負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油然而生,直到今天還有這種思想的殘留。

筆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孕婦,如果只要一個孩子,你們想生兒子還是女兒時,她們竟然這麼回答:

准媽媽玲玲,職業大學老師,生活悠閒而安逸:「我一直想要個女兒,女兒更貼心,可以跟我一起享受體驗幸福的味道,可以陪我逛街,可以當我的閨蜜,可以跟我分擔家務,想起來就很開心。」

准媽媽麗麗,職業醫生,生活忙碌而有目標「我想要個女兒,我要把她培養成如同武亦舒一般的才女,讓她獨立而自在地享受人生。未來的女婿我也會好好面試一下,要找個和她爸爸一樣的男人,陪伴呵護她。」

准媽媽芳芳,職業職員,生活緊張而壓抑:「我想要個兒子,兒子的家庭的主力,希望未來他能實現我的人生理想,給我養老。「

准媽媽欣欣,職業工人,生活拮据而不悅:「我也想要個兒子,成大事的都是男人,萬一我兒子以後發財了,我就不用這麼累了。」

調查中我們發現,那些層次越低,境遇越不好的家庭反而越想要兒子。只生了男孩的家庭,20年後大多要面對這三大難題,既現實又心酸:

1. 本想兒子養老,可自己捲入了「帶娃大軍」

林阿姨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熬到兒子成家,她和老伴本想利用餘生環遊中國。林阿姨諮詢了好多個旅行團,制定後了半年的旅遊計劃,可不久,媳婦就懷孕了,按照中國的傳統,爺爺奶奶應該帶孫子。

林阿姨不得不苦笑著放棄了之前的旅行計劃,正式進入了「帶娃大軍」,而她的親家卻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晚年生活,他們卻只有羨慕的份兒。

中國傳統里,孩子隨爸爸姓,爺爺奶奶帶娃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帶娃費心費力。可如果不幫兒子,不光會受人道論,兒子和媳婦也沒法安心工作。原本辛苦了一輩子的善良老人,計劃好的養老生活,瞬間成為泡影。

2. 本想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可父母卻為兒子終身大事傾其所有

李阿姨和老伴曾經都是下崗工人,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好。他們想著兒子大學畢業了,就能寬裕很多。這年,三十歲的兒子終於帶回了女朋友。李阿姨悄悄跟未來兒媳說:「閨女,我們家底子真的很薄,委屈你了。」

隨著結婚日程逐漸推進,兒子不想老人為難,自己和媳婦貸款買了婚房。可兒子壓力山大,年紀輕輕還查出患有高血壓。李阿姨哪能忍心看著兒子每個月背著高高的貸款,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她擔心兒子的身體,和老伴商量著,把自家的房子賣了,幫兒子還清了貸款,而老兩口只能租房度日。

父母認為成大事的都是男人,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願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可沒想到,兒子這代人結婚面對更大的壓力,中國傳統中大多是男方承擔婚房的開支。父母只能傾其所有,生活更加拮据。

3. 本想老有所依,可病榻前才知兒子還有媳婦

王奶奶身體一直很硬朗,當初媳婦要她幫忙帶孩子時,她跟媳婦說,「我年紀大了,不想餘生都放在孩子身上。」於是,她選擇了四處遊玩,自由自在。媳婦只得求助自己的媽媽帶孩子。可隨著年齡增大,老人們的身體都出現了狀況,這次真不巧,王奶奶和親家母都生病住院了。

她本想著,自己生的是兒子,一定會老有所依,可是病榻前兒子卻自顧不暇,很少照顧她。她不免抱怨幾句,兒子卻說:「當初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您沒有幫助我們,現在我丈母娘也病了,我當然要以她為主了!」王奶奶的心涼透了,她認為這話肯定是媳婦給兒子吹的枕邊風。

父母年輕時,認為生孩子一定會老有所依,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可兒子結婚後,家庭關係會變得更加複雜,雖說老人帶不帶孫子並不是義務,但是兒子給老人養老就是義務。但是兒子也不能不考慮媳婦的想法。這樣的複雜關係,很有可能影響了兒子的判斷,讓老人很傷心。

今日話題:寶爸寶媽們,如果只能生一個孩子,你們想要兒子還是女兒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_hyo28BUQOea5OwkD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