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女兒一個舉動她和丈夫撕破臉:對孩子最深的傷害就是我很愛你

2020-04-08     積木育兒

有個媽媽難過地告訴我:因為女兒的一件小事,她和丈夫差點鬧到離婚的地步。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孩子爸爸因為女兒書桌搞得亂七八糟,就提醒女兒把東西收拾好。

可提醒了有好幾天了,也沒效果。爸爸最後就沒忍住,脾氣一上來,就把女兒桌上的東西全部給扔到地上去了。

孩子媽媽的脾氣也上來了。她氣得是爸爸太過分,覺得爸爸不該這樣對待孩子。

夫妻倆激烈地吵起來。

爸爸堅持認為媽媽太慣著孩子。

媽媽則認為爸爸不該這樣子粗暴對待孩子,這樣下去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的。

一氣之下話趕話,倆人把幾百年前的舊帳都翻出來了。最後,連離婚都提出來了。

在孩子爸爸摔門走掉後,媽媽努力平靜下來後,跑去安撫女兒。

她詢問女兒:「爸爸那樣做是不是傷害你了?爸爸做得肯定不對,你不要放在心上。」

還跟女兒解釋:「爸爸媽媽之所以吵架,只是教育理念不一致,爭吵跟你沒關係。」

後來,這個媽媽跟我說:「我特別愛我的女兒,我不希望我丈夫毀掉她。我經常想,不跟丈夫住一起,會不會對女兒更好些?」

我絕對不懷疑這個媽媽對女兒的愛。正因為特別愛女兒,以至於夫妻倆直接撕破臉了。

我也見過很多媽媽在學習了育兒理念後,越來越看不上豬隊友的落後育兒方式。

對育兒上心肯定是沒錯的。

可是冷靜看一看,這個媽媽,她似乎有一種執念:她要求孩子爸必須要跟自己的育兒觀念保持一致,認定只有自己養孩子是對的,爸爸的就是錯的,必須要立即糾正的。

這是執念。

一個家裡如何可能永遠只有一個聲音?假如真的永遠只有一個聲音,那不叫家,那叫獨裁。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你的觀念、你的育兒方式可以跟我不一樣,只要沒有危及孩子的生命健康,那我就允許你有這樣的不一樣,包括允許你的步伐暫時跟不上我。

這樣,我們起碼能保證夫妻關係至少是穩定且和諧的。

這個關係上的和諧,比某一件育兒小事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要大得多了。

只因女兒一個舉動她和丈夫撕破臉:對孩子最深的傷害就是我很愛你

我們還看到,媽媽在爭吵結束後,特意跑去跟女兒說,「爸爸那樣做是不是傷害你了?爸爸做得肯定不對,你不要放在心上。」

某種意義上說,爸爸對女兒發脾氣的傷害,可能還不及媽媽事後這句話對女兒的傷害大。

孩子心中也應該知道自己是有錯的,更可能曉得,爸爸發脾氣不是沒來由的,就是方法粗暴了些。

是媽媽把事情定性、上升到了「爸爸傷害了你」的高度。

換句話說,這個媽媽不僅把女兒捲入了夫妻衝突,還同時離間了父女關係,導致家庭內部矛盾重重。

當媽媽後面再說出那句她和丈夫的爭吵跟女兒沒關係,這個解釋就顯得太無力了。

女兒眼睜睜看著父母因為自己的一個舉動起了劇烈爭端,親眼見證自己父母情緒上的失控,甚至崩潰。

這個孩子內心必然會有強烈的內疚感,甚至很可能會不由自由地、出於認同媽媽而站隊(爸爸傷害了媽媽和我,爸爸是壞人,我要跟媽媽一起對抗他),站到媽媽這邊,敵視和牴觸爸爸。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什麼呢?媽媽最好能夠從一味強調對錯,轉換到調停者的角色。

比如,媽媽弄明白原委,可以稍微說孩子一兩句:「東西連續幾天亂扔,確實不夠整潔,爸爸說的也是有道理的。」

然後再對爸爸說:「就算東西不整潔,說說她就行了,不至於發這麼大火,還把東西扔了,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好了,孩子把東西收好,爸爸也去平靜一下。」

這樣,就把兩個人分開了。

雖然這樣看,貌似在打圓場,沒有黑白分明地明確對和錯,但從保護家庭關係的角度看,這樣更合理。

最重要的是,媽媽沒有參戰,承擔了調停者的角色,因此矛盾不會擴大。

就事論事,家庭氛圍和諧有愛,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孩子去矯正一些不良習慣。

後面再跟這個媽媽交流的時候,發現她和丈夫平日很少溝通。只有涉及孩子教育問題時,夫妻倆才會多說兩句話。

表面看,兩個人都很愛孩子,都在為了孩子操心,實際上,卻是夫妻合力,把孩子變成了父母婚姻的「替罪羊」。

因為夫妻都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於是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迴避掉夫妻關係本身的問題。這並非夫妻二人的本意,但他們又的的確確不自覺地從「替罪羊」孩子身上獲得了這樣的「好處」。

最可悲的是,這樣的「替罪羊」孩子,不止這一個。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和老公也經常為了孩子的養育問題吵架。

有一次,她和丈夫圍繞著「誰該多陪陪孩子」吵得不可開交,3歲兒子嚇到哇哇大哭,邊哭邊說,「我乖,我自己玩,不用陪。

從那以後,孩子的確乖了,獨自能玩半天。但遇見熟人和其他小朋友示好,他也會迴避。

為什麼?因為這個孩子會覺得:我不對,我不好,是我導致了父母的不和。進而,他就會迴避社會交往,因為和跟別人相處時,他也會覺得自己不好,可能讓別人不開心,並引起別人的爭吵。

若夫妻關係一直不改善,甚至最終真的離了婚,那孩子還會產生強烈的罪疚感。因為這個孩子在家中,被賦予了這麼大的能力,去引起家中的所有戰爭,所以,他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我是一個有罪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去相信幸福的家庭,因為他沒有經歷過。

這些年,看過太多家庭,他們都有這樣一個通病:夫妻之間不談愛,只談孩子。

在這些家庭里,抱怨的那一個,認為他的抱怨是為了孩子。

隱忍的那一個,認為他的隱忍是為了孩子。

委屈的那一個,認為他的委屈也是為了孩子。

哪怕夫妻之間吵到不可開交,也是為了孩子在爭吵。

哪怕夫妻情感早已支離破碎,那繼續維持也是為了孩子在維持。

他們說,「我很愛我的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如此沉重的愛,最後卻成為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孩子,是最忠誠於家庭的那個人。父母過得不好,他不放心。

不僅不放心,他還會期望靠自己的努力,去拯救父母岌岌可危的婚姻,挽救整個的家庭。

如果做父母的,真是為了孩子考慮,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那就要學會把目光從孩子身上移開,獨立面對和處理好自己的問題。

搞定你們的夫妻關係問題,梳理清楚你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爾後再談怎樣養孩子不遲。

或許你們夫妻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不是一天形成的問題,不可能一天解決,那就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重新建立起好一點的親密關係和聯結。必要時候,可以尋求心理諮詢。

好的親密關係會像傘,能夠為孩子遮風擋雨。所以,請記得先去照顧好親密關係中的自己,然後再去照料親子關係中的孩子。

這個順序不能錯。

如果你連自己的事都不上心,那麼別假裝你還會關心孩子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JdeXHEBrZ4kL1Virw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