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謝楠發了一條微博,說:
「今天也是被孩子養活的一天」
小小年紀的吳所謂有模有樣的給媽媽做了西紅柿疙瘩湯,姿勢熟練。
網友紛紛稱讚色香味俱全,并力挺吳京謝楠教育兒子方式:「爸媽教子有方,吳所謂太棒了!」
這可不是吳所謂第一次做飯啦!早前謝楠還曬過兒子烙的餅子。
謝楠很早就教會了兒子做飯,她調侃說:「做飯是必備技能,以後就不愁嫁了!」
現在吳所謂不僅可以很好照顧自己,還能照顧好爸爸媽媽和弟弟,又貼心又有責任感,早已是個小小男子漢。任誰看了不得豎個大拇哥點個贊呢!
現在能幹的小娃娃可真多。東莞一個媽媽就拍下了孩子在廚房做菜的視頻:
一個1歲多的萌娃,穿著尿不濕走路,卻依靠著凳子爬到灶台前,先把切好的排骨洗一下,再放水,再使盡吃奶力端到煤氣灶上面。
之後洗玉米洗冬菇洗胡蘿蔔,一起一股腦地放到鍋里,然後放鹽放油。
整個動作非常流暢,似乎已經做過無數遍,成為一種條件反射。
媽媽說孩子非常喜歡自己做菜,基本上做的菜也能炒熟,味道也沒有特別奇怪,只要家長把菜切好,孩子就能把菜煮熟。家長不想給他做,他還不願意。
孩子最擅長的菜就是炒雞蛋,而一歲多的萌娃站在凳子上,單手抓起一個雞蛋,往邊上一敲再放到碗里。拿筷子攪拌,這單手打雞蛋的功夫,我這活了30多年的人都自嘆不如。
確實這個小男孩不得了,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炒菜,很多比他大幾歲,甚至十幾歲的孩子還不如他。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觀念:
孩子太小了做不好,等讓孩子做了,我還要再收拾會更麻煩,不如我自己做更快更好。
孩子還是學習為主的好,不要因為家務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這些家務自己做習慣了,不想再讓孩子來插手。
這樣的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
正是因為家長這種無微不至照顧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把我們的孩子養成一個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人,即使孩子學習成績再好,但是生活的技能卻是非常的差。
要知道從小讓孩子做家務,不僅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讓孩子以後更優秀。
那麼多大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參與家務勞動了呢?
孩子家務年齡對照表
1-2歲的孩子
給他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
比如讓孩子自己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裡。
2-3歲的孩子
可以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
請求孩子幫忙拿取東西;
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
自己會使用馬桶、自己刷牙、
在爸媽的幫助下澆花、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的孩子
學會自己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
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
飯後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裡;
幫助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
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
4-5歲的孩子
熟練掌握前面要求的家務,自己鋪床;
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碗筷開始,
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
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
把洗好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
(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
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的孩子
能幫忙擦桌子;
鋪床/換床單
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
書包和要穿的鞋,
收拾房間,
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6-7歲的孩子
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洗衣服,
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01
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即便是家長,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什麼都代替,要在生活中把這種成長和鍛鍊機會放給孩子,讓他學著自己去做,學會承擔以及明白什麼是責任。
02
父母引導很重要
有的父母就說了,說得容易,我的寶寶不愛幹家務,讓他從地上撿起個垃圾都很困難。
請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發現,寶寶特別喜歡在大人幹家務的時候「搗亂」。比如寶寶會對大人手裡的笤帚、墩布、簸箕、抹布等日常用品大感新鮮,會想要去拿、碰、試圖使用。把他們抱走,他們就會表現出不高興,拿玩具替代這些工具,他們也沒興趣,就想要你手裡的清潔工具。無奈之下只能遂了他們的願,於是他們樂呵呵地、顫顫巍巍地、屁顛顛地在家裡「大耍」一通,把家裡弄得更髒更亂反而很有成就感。
其實這就是寶寶是對大人做家務感興趣的體現,他們對家務的熱情超乎你我的想像。 這個階段的寶寶如果沒有得到家長的正確引導,就會認為做家務沒什麼大不了,理解不到其中的辛苦,也感受不到付出的快樂,以及對他人勞動的珍惜。
所以在寶寶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員,需要分擔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慢慢長大後對自己的部分能夠完全負責,還能夠主動對其他成員需要幫忙的時候伸出援手。
03
父母懶一點,孩子才能學的多一點
父母千萬不要總是跟在後面收拾,整理這方面也別太勤快。
總是會有這樣一種感嘆,新手爸媽會認為每天在看孩子成長欣慰的同時,會感嘆每天都太累了。
客廳被玩具擺滿了要收拾,臥室有小衣服也要整理,孩子隨手放的家裡擺件也要重新歸位,孩子從小愛動,又不能阻止他,家長只好經常跟在後面收拾東西,不僅會累,而且會影響到他的獨立能力以及自我管理潛能。
當家長總是花很多時間去給孩子整理他隨手亂丟的東西,以後他只會越來越隨意,並且沒有意識去收拾,會養成一個懶惰和依賴習慣,這樣一來特就沒有機會去提升自己的獨立能力,遇到事情也不會試著自己去解決。
04
給孩子分配的家務也要有技巧
如果你對孩子說,你要把房間整理乾淨,這種指令孩子恐怕很難理解,整理房間是什麼鬼?孩子不懂,做家務的熱情也會大打折扣。
你可以換一種說法,把書擺放整齊,把玩具放回箱子,把鞋子放回鞋櫃,這種指令對孩子來說才好懂好實施。
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裡,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父母的要求。
另外,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知道他記住為止。
如果你給孩子的掃把比他都要高很多,那孩子打掃起來肯定很難得心應手。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小的掃把和簸箕,小的抹布等,孩子做起來順手,才會更加喜歡做家務。
05
重在參與,忘記「完美主義」
孩子願意主動參與家務活動已經很可貴了。但是有的大人卻會指責孩子越幫越忙,直接取消了孩子做家務的資格。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其實仔細想想,你小時候做家務不也是從幫倒忙瞎添亂開始的嗎?孩子做的不夠好,你可以給他做指導和示範。口不擇言的批評只會傷害了孩子的勞動熱情。
說一千道一萬,孩子學做家務,不僅鍛鍊頭腦手足,還能讓孩子們樹立具有家庭一員的觀念和了解勞動的義務。
父母們一點都不要小瞧孩子們,在做家務活這件事情上,給他們足夠的自由,他們就會給你足足的驚喜。
END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