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沒有舌戰群儒也沒有草船借箭,告訴你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2019-10-10     華視教育

諸葛亮是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一千多年以來,有關他的傳說故事豐富多彩,使他的名聲鵲起,而他的名聲主要還要歸功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渲染。在書中,他不僅是一位無所不知的謀略家,一位精通兵法的軍事家,一位治國安邦的政治家,一位鞠躬盡瘁的忠臣偶像,而且還是一位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連弩的發明家。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卻並非如此。

根據史書《三國志·蜀志》記載,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人。他祖上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幼年喪父,後來,他與兄弟諸葛均隨叔父諸葛玄投靠了荊州牧劉表。全家遷居到荊州襄陽隆中。諸葛亮叔父過世後,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成了地道的農民。與眾不同的是:史書上說他年輕時就有出眾的才華,其「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很明顯諸葛亮是一位帥哥。他自比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戰國時期的軍事家樂毅,當時的人都不以為然,只有他的兩位朋友: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和他友好,均認可他。

有關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的區別,這裡可以談談幾點。

一、諸葛亮並未舌戰群儒

在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中,諸葛亮獨自赴江東遊說。當時江東對北方強大的曹軍勢力分為兩派意見:一派以張昭為代表,主張順應時事,投降曹操;另一派以周瑜、魯肅為代表,認為曹軍多為北方部隊,不習水戰,而且荊州軍雖然歸降,但外軍不得信任,這時候可以破襲曹軍。而江東霸主孫權左右搖擺,沒有定論。作者安排了一段十分生動的舌戰群儒的好戲,讓諸葛亮與江東眾多謀士辯論,最後引出周瑜、孫權的態度。但在《三國志》中並沒有這齣舌戰好戲,而是由諸葛亮單獨遊說孫權,以激將法贏得孫權下定決心,聯合劉備部隊共同破曹軍,並最終贏得戰爭勝利。

相同之處是,所謂《草船借箭》《借東風》的段子也是作者羅貫中的藝術創作,藉以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其實在《三國志》中沒有查到相關史料。難怪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魯迅評價「孔明之智近乎妖」。

二、諸葛亮並未氣死周瑜

所謂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只能發生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這是作者羅貫中為了突出周瑜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性格而設計的故事情節。在史書上,周瑜並不是這樣的人。《三國志·吳志九·周瑜》記載,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即性情氣度寬宏大量,大體很得人心。並不是嫉賢妒能的人。還說他年輕時精通音樂,即使酗酒後,如果聽到樂曲有失誤之處,他必能回頭看。當時有一個民謠流傳說:「曲有誤,周郎顧。」

赤壁之戰後,北方曹操大軍被打敗,孫劉聯軍又發動了南郡之戰,最終以孫劉聯軍勝利而告終。這樣孫劉聯軍基本控制了長江中下游沿岸,曹操勢力被驅逐到長江以北。這時,益州牧劉璋昏庸,漢中割據勢力張魯經常侵擾。周瑜建議孫權進擊益州,奪取益州後就可以進擊張魯,然後聯手馬超,再從襄陽北伐曹操。孫權聽取了周瑜的計策,於是周瑜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籌備。沒想到他途徑巴丘(今湖南嶽陽)卻忽得暴病身亡,年僅36歲。

三、諸葛亮是否七擒孟獲

有關南征的歷史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大意是說,在蜀國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到了秋季平定了南方叛亂。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

諸葛亮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

明末學者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荒誕不經。

四、諸葛亮並非六出祁山

仿造的諸葛連弩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隆中對里,向劉備進言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成就霸業的重要戰略方針,這在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中都有記載。劉備病逝後,諸葛亮繼承既定方針。他竭盡全力治理蜀中,勵精圖治,養精蓄銳,分別數次北伐,但小說和史籍記載明顯有出入。

據《三國志·蜀志五·諸葛亮》記載,諸葛亮分別率軍5次北伐,其中2出祁山,這幾次為:

第1次北伐,蜀國建興六年春(228年),第1次出祁山;

第2次北伐,蜀國建興六年冬(228年);

第3次北伐,蜀國建興七年(229年);

第4次北伐,蜀國建興九年(231年),第2次出祁山;

第5次北伐,蜀國建興十二年春(234年),8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

據《三國志·蜀書十五》:建興八年(230年),吳壹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另據《晉書·宣帝司馬懿》載,魏國太和四年(230年),魏軍伐蜀,後因為遇大雨班師。

從以上史書上可以分析,歷史上的蜀、魏兩國曾有7次交兵。其中諸葛亮率領蜀軍5次北伐(包括2出祁山),另外一次魏軍侵犯,還有一次是諸葛亮派遣一支部隊打入魏境,獲得勝利。由此可知,「六出祁山」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是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而已。

諸葛亮死後,依照遺言,將他葬於漢中定軍山。當初,他在給後主劉禪(shàn)的奏表里說,他家中有桑樹800株,薄田15頃,子孫後代的衣食,當會富餘。他在外地任職,沒有其他財產,吃穿只是靠俸祿,沒有其他的經營收入。等到他死了那天,不讓家裡有多餘的帛絹,外面有多餘的錢財,而辜負了陛下的恩寵。

諸葛亮一生勤儉,死後也一樣簡樸。這樣一位政治家值得後人景仰。

文/劭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u7nOW8BMH2_cNUgvB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