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年畫五層木版 周家口木版年畫不只有「門神」

2019-12-31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年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代表著對來年幸福平安的祝願,在很多地方,年畫也被稱為門神畫。在河南周口市的川匯區,當地的周家口年畫正是門神畫的代表。其傳統的年畫內容中包含門神、灶神、馬王爺等民間傳說,當地人逢年過節時也都有貼年畫的傳統。始於清朝的周家口木版年畫,傳承至今已是第七代,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據傳承人夏明月老人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種技藝曾中斷過一段時間,並在隨後的30年時間裡鮮有人見過。如今,周家口木版年畫依然保留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一幅年畫往往需要5大步驟,其中的刻板更是多達5個。


曾十年沒再碰木版年畫


位於河南周口市川匯區的關帝廟,每日到此上香的人絡繹不絕。除了誠心祈福,許多人還會到廟內東側的一所房間,來欣賞周家口木版年畫的製作。對年輕人來說,這種年畫十分新鮮,是記憶中所沒有的。但老一輩人知道,這才是老周口的熟悉味道。


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命名源自當地的古代名稱。過去的周口市川匯區名為周家口,地處沙河、潁河和賈魯河交匯處,水運發達。三條內陸河的開通,使得周家口成為歷史上重要的南北物資集散地。


陳列年畫的房間很大,但常住於此的只有夏明月一人,他是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家口年畫的第六代傳人。今年75歲的他,保持著「早八晚五」的生活作息,關帝廟開門時來,閉館時離開,這個「工作地點」離家還有10公里。


「從小就學,跟著父親、爺爺,家裡面的幾輩人都是干這個的,到我這裡是第六代」。夏明月告訴記者,自己18歲學成後,開始獨立製作木版年畫,一來是家族傳承,二來也算學個手藝養活自己。但在上世紀60年代末,周家口木版年畫的發展卻被迫停了下來。


據夏明月介紹,由於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創作內容以各類神仙為主,如門神、灶神、馬王爺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內容被禁止了,「很多木版都讓燒了,這個做不了了,我就去參軍,一直到1979年退伍。」


結束軍人生涯的夏明月回家種起了地。十年沒碰木版年畫了,卻還是忍不住重新將這些手藝拾起來。農活兒不忙時就刻版,雖然手有些生了,但一點點也算找回了以前的感覺。家就是他的創作室,只是除了臨近的村民外,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老年畫又回來了。


就連一直從事篆刻類工作的於建軍也表示,周家口木版年畫過去只是聽過名字,並未見過實物,更不知道誰還會製作這些。如今,作為夏明月的徒弟之一,於建軍已成為該項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


有了工作室 多了倆徒弟


夏明月如今的「工作室」陳列十分簡單。一進門擺有一張桌子,上面有包括木版、刻刀工具、彩筆等創作工具。牆上掛有幾幅周家口木版年畫的經典形象,另一側的大桌子上,擺得滿滿的都是已刻好內容的木版。他說雖然這房子是木質結構的老建築,不能用電,屋子裡冬冷夏熱,但能有專門的年畫製作房間,自己特別滿足。


屋內擺放著許多制好的木版。受訪者供圖


周口市關帝廟民俗博物館館長王麗亞介紹,自己也是在2011年才第一次見到夏明月。當時,周口市內舉辦了一場非遺展覽,在展室一個的角落裡,她注意到了夏明月和他的木版年畫。「這種年畫,過去我們有在市內的博物館進行收藏,但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一直沒找到,當時看到夏師傅就去隨便聊了下,結果發現還真是原汁原味的周家口木版年畫。」


說起這事,夏明月表示,當時聽說了一個可以展示手工藝的活動,想著能讓更多人知道木版年畫,自己便蹬著三輪、拉著一車的年畫和木版過去了。沒想到這一去還真有收穫,第二年就在關帝廟內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同年,也是根據當地相關部門協調,於建軍和任振強成為了夏明月的徒弟,承擔起對木版年畫的傳承工作,他們兩人原先分別從事篆刻與繪畫工作。王麗亞說,這也是出於對傳統手藝的保護,希望能將這類非遺手藝不斷地傳承下去。2015年,周家口木版年畫正式入選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門神過時 當下以歷史故事為主


「門神、灶神、馬王爺等一些傳說中的神明,這些都是過去年畫最主要的內容」。


在房間的正中間掛有兩對、四幅木版年畫,夏明月介紹,這是過去最經典的兩幅。屋中掛著的是複製品,原件已在當地博物館進行保存。其中一對年畫的典故是「五子豐登」,寓意為希望家裡的孩子高中狀元,有一個好前途。另一對則為「馬上鞭」,「類似秦瓊、尉遲恭的門神形象,但是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其實來自封神榜,寓意也是辟邪、鎮宅。」


牆上兩對經典年畫,分別為五子豐登、馬上鞭。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據夏明月介紹,周家口木版年畫一般成對出現。過去人們常在過年期間準備年畫,既有貼於門上的門神,也有貼於灶台一側牆上的「灶王爺」,包含著對新一年的各種願望。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相比一些地區的傳統年畫作品,周家口木版年畫的顏色似乎更為豐富,而且在用色上更為大膽,用上了其它地區相對少見的綠色、紫色、亮黃色,根據人物形象這些對比明顯的顏色鋪陳在同一幅畫面上。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形象甚至算得上誇張。


夏明月說,年畫用色豐富,這是周口所處的地理位置所致。由於當地屬於中原地區,周家口木版年畫的一些特點反映了當時的風俗、風貌。「形象硬朗、線條粗獷、用色豐富,這算是周家口木版年畫最大的特點,有些地區的年畫能看出顏色的漸變,兩種顏色相交的地方比較模糊,有種朦朧感,但這邊的年畫,特點就是顏色界限分明。」


而除了經典的年畫形象,記者還在房間內看到了如關羽、壽星、觀音以及小孩子等內容,這些形象其實不屬於傳統的周家口年畫題材。


對此,於建軍覺得,年畫的創作內容其實和市場需求、創作環境緊密相關,更直白些說,便是看哪些題材賣得更好。「過去人們對年畫的需求很大,不僅是逢年過節,基本上畫壞了就會換,相當於一個消耗品,但現在不一樣了,機器做的永遠比人更快,現在還在堅持木版年畫的製作,更多地是作為手藝、工藝傳承。」


夏明月(左)與徒弟於建軍(右)。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在內容上,門神、灶神的傳說已不再是人們追求的核心,周家口木版年畫,這兩年也少了些煙火氣。不光是城市,就連夏明月所在的鄉鎮中,很多村民過年時也常常把年畫這一傳統給忘在了腦後。


夏明月告訴記者,目前自己除了製作一些傳統內容的木版年畫,更多時間是以關帝廟內的一些形象、故事搞創作。「關羽、觀音這些形象,還有廟內石碑上刻有的二十四孝故事,這些都是重新學著刻出來的木版。」


夏明月在刻線製作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十分木版年畫 刻版占九分


夏明月有一個工具箱,裡面裝著的是他用來製作木版的刀具。其中大多數都是他自己手工製作而成,一根木柄插有一把鋼刀,有些鋼刀外側則是纏了一圈塑料布便於拿握。


雖然目前市面上隨處可買到篆刻、雕刻用的工具,但夏明月覺得都不順手。他表示,自己製作的這些刻刀都是按照過去的樣子重新製作,「握著舒服,也使得上勁兒,這都沒賣的。」


夏明月使用的刻刀多是自己製成。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對刻刀工具的執著,是夏明月從事木版年畫製作以來一直的堅持,刻刀用的順手,對木版的刻畫也能更加細膩。有些刻刀用來線條的刻畫和加深,有些則專門用來剔除不需要的木屑。


據了解,製作一張周家口木版年畫往往需要5步,選材、開板、雕刻、印刷、上色,如此完成後再進行裝裱。其中的每一步都很有講究。


夏明月介紹,自家木版的選材主要來自於梨木,這種木材材質較細,便於刻寫,同時能夠較好地進行長時間保存。以屋內擺放的木版為例,其中許多都有超過30年歷史,木版也已變黑,它們都是夏明月在退伍回家後利用閒暇時間製作的。據他講,過去父輩所用的木版許多甚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祖上代代相傳。可惜的是,由於此前許多木版被迫埋於地下,再挖出時,已被腐蝕,木版上的人物線條十分模糊,再也無法用於製作年畫。


曾經埋著的木版一部分被存於關帝廟博物館中,但已無法使用。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在經過選材和打磨之後,便是整個環節中耗費時間最長、也最複雜的一個環節,雕刻。「一副年畫製作一般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其中木版的製作應該占了29天,最後的上色很快」。


而夏明月所說的也僅僅是一塊黑線版,上面主要雕刻的人物的線條。若要算上用來上色的木版,這個時間還需要延長一個月左右,「顏色版相對容易一些,就是根據不同顏色需要刻著色點,一般一副彩色年畫至少有5個顏色,就是說,我們要製作5個不同顏色的木版。」


接力傳承 手藝免費教


採訪時,不少遊客在夏明月的工作室進進出出,他們覺著屋內的木版、工具、年畫都十分新鮮。有的遊客會在現場直接購買年畫,像一副大小約4尺的年畫,價格大概在200元。


「價格高了,但是買的人不算多,拿這個養活自己很難」。於建軍從2011年開始便跟著夏明月學習木版年畫的製作。由於原先從事雕刻類工作,於建軍學習的很快,但期間手上也沒少留下傷口。


「以前是小刀,刻的也是石頭章,現在木版明顯更大,刻幾刀,手就酸了,開始學時也經常跑刀,刻壞了一點,一塊板可能就廢了」。


由於依然在經營著篆刻工藝品店,於建軍表示多數時間還是忙自己的事。在休息時間會拿出木版進行製作、練習。對於此後的傳承工作以及傳承方式,他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學習,並且有耐心學習,這些手藝都是可以免費教的,但找到這樣的人確實不容易。


夏明月本希望能將手藝繼續在自家傳承下去,但孩子們並不接受。相比一份手藝,一份穩定的工作似乎更為現實。「以前賣年畫,雖然一張就幾毛錢,但是買的人多,也能作為一份收入,現在賣的價格高了,雖然也有人買,但終究不能算一份穩定收入。」


如今,夏明月每月可以從博物館方面領到1000元的工資,不愁原材料的他每天做的就是不斷的創作,工作累了便在廟內轉上一圈,再回到桌前。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還是喜歡這個,不然我也不會一直做,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消失了,就希望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李世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jFBXW8BMH2_cNUgH3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