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也有大片西藍花地 採收後主要供應南方

2020-06-02     新京報鄉村

原標題:京郊也有大片西藍花地 採收後主要供應南方

5月30日下午,京郊白馬路旁,南營村附近,一片墨綠色的西蘭花地里,十多個工人正在收菜,他們背著背簍,手裡拿著一把割香蕉的小刀,遇到長成的西蘭花時,就彎下腰,小刀一旋,割下西蘭花,隨手扔到身後的背簍里。裝滿以後,送到菜地邊上等待的廂式貨車旁,過秤、裝車。

工人熟練地收菜、裝車。新京報記者 王穎 拍攝

曾是特菜 今歸平凡

西蘭花地打理得不算好,有的地方,野草長得比菜還高,主人胡先生告訴記者,「今年工人難找,好多人在家出不來,這片西蘭花150畝,靠自己一家人管不過來,菜種的就粗放一點兒。」。

胡先生是本地的村民,在這裡租地種菜已有五六年了,每年兩季,都種西蘭花,秋茬只種一小部分,大部分地歇著,因為栽苗的時候正好也是夏糧收穫的時候,工人少,今年他打算只種二三十畝。

西蘭花是十字花科的植物,和白菜、蘿蔔等都算近親,不過,和培育歷史悠久的白菜、蘿蔔不同,西蘭花引進中國的時間很短,近幾十年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劃分為特菜,數量較少,價格昂貴。

工人把割下的西蘭花扔到身後的背簍里。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近幾十年來,西蘭花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目前全國種植數百萬畝,昔日小眾的特菜,今天已經成了大眾菜,價格逐年下降,和大部分常見蔬菜持平。

在蔬菜中,西蘭花和白菜花的「血緣關係」最近,都是十字花科甘藍種的植物,植株,可吃的部分,都是它們的形態變異的花序,也就是說,超市裡見到的白菜花和西蘭花,都是他們的花。

北方少吃 多供南方

胡先生的150畝西蘭花,是一片連片的菜地,菜地靠著公路,收菜的車就停在公路上,已經裝了一半多,車廂旁,放著磅秤。

工人們收滿一簍,就會背到車前,過秤、裝車,胡先生的妻子坐在車邊,記錄每一個工人收菜的數量,僱人收菜,按重量付酬,每斤1毛5。

「如果按天算,效率上不去,有人乾得多有人乾得少,也不公平。計量是最合適的,工人們的收入也更高,最高的一天能收3000斤左右,可以賺四五百塊」,胡先生說。

在西蘭花地里,十多個工人正在收菜。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收菜的車不是胡先生的,而是菜販的。

收菜之前,菜販會和菜農事先溝通,一般提前一天聯繫,預訂好第二天收多少,菜農會找合適數量的工人來幫忙收菜。

收菜的老闆告訴記者,他們在地頭收購之後,只有一小部分會拉到新發地批發出去,大部分送到冷庫,然後再轉運到南方銷售,「北京市場上的西蘭花需求量很小,不可能全部消化,主要還是賣到南方」。

收菜車裡裝滿了西藍花。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西蘭花於19世紀末引入中國,最初只在南方很少地區種植,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西蘭花種植面積逐漸增加。

目前已有數百萬畝,在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地形成了大規模種植區,此外,在河北、甘肅也有集中種植區。

在北京,種植西蘭花的菜農也在逐漸增多,胡先生告訴記者,就在他們村附近,就有1千多畝西蘭花。

租地種菜 以價取勝

不過,今年的價格出奇的好,胡先生的西蘭花,地頭收購的價格為3塊,「我種了這麼些年西蘭花,今年是最高的一年」,他說。

豐收的西藍花。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蔬菜種植是高風險行業,影響收入的因素太多,支出卻又一點兒不能少,「地租、人工、苗錢、肥料、農藥這些,哪樣少了都影響產量,但最終能賣多少錢,誰也不知道」。

胡先生告訴記者,今年價格不錯,但產量稍低一點兒。

今年地里的收成還可以。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春季的那場寒潮發生時,地里剛剛栽上苗,凍死了不少,「算下來,估計有10畝左右的苗凍死了。」

「種菜還是靠天吃飯,就像賭博一樣,看運氣,天氣我們預測不了,市場同樣預測不了」,胡先生說。更麻煩的是,價格低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很難賣出去,再便宜也沒人收,「只能扔了」,他說。

新京報鄉村

周懷宗/文 王穎/攝

張樹婧/編輯

新京報鄉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lDeeXIBd4Bm1__YEK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