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老師不喜歡我」,當孩子這樣問,父母應該怎麼回答

2019-10-03   大孩子家庭教育

來源 | 積木育兒

一個媽媽哭笑不得地跟我抱怨說,她兒子可真聽老師的話啊,老師讓幹啥就幹啥。

她家兒子絕不是個例。

我見過很多小孩,提到老師眼睛裡就冒小星星。老師喜歡他們,他們難以抑制地快樂;老師若不喜歡,他們可能就會很失落。

正因為這樣,父母能否在孩子跟老師之間起到調節作用,真的很重要。通過下面兩個小故事,我們就來看一看,萬一孩子在老師那裡受到挫敗了,做父母的如何處理更好呢?

入園一個月,朋友家3歲的兒子就出了狀況。

入園之初,小傢伙性格原本很開朗,也很願意上學。入園第三天,回家說,被一個小男生打了。入園第十天,小傢伙手臂被同一個男生抓破。入園近一個月時,小傢伙開始抗拒去上學。朋友問,你為什麼不願意上學呢?孩子答,老師不喜歡我。朋友又問,你這麼可愛,老師怎麼會不喜歡你呀?孩子又答,老師會生我氣。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神裡帶著憂鬱。朋友說:

我現在很糾結要不要繼續送孩子去幼兒園了,也不確定老師是否真的這樣對待孩子。老師一直說,他們都有很好地對待孩子,是我太緊張了,可問題是,我每次要求看監控,都被告知是監控死角。

她接著問,我乾脆給孩子換個幼兒園,你看可行嗎?

說實話,對於發生在朋友兒子身上的事情,我是擔心的。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孩子到底在幼兒園經歷了什麼,但這個孩子顯然是受傷了,而且情緒明顯不太對,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弄清楚,幼兒園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明明有監控,卻每次都剛好是監控死角,這樣的說法真的能讓人信服嗎?

最關鍵的是,雖然孩子說的話我們搞不清什麼意思,但是孩子的描述(老師不喜歡我,老師會生我氣),跟老師的描述(他們都有很好地對待孩子)明顯不一致,這個不一致,就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敏感。

孩子還小,他們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做父母的就必然有義務去保護孩子,去做孩子的鎧甲。因此,我對朋友說,假如換作我,第一步,在跟孩子溝通的那個當下,我會試著去跟孩子解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脾氣,會喜歡某些人,或者不喜歡某些人。老師也是這樣的普通人。但是,就算老師真的不喜歡你,也不代表你不好。在媽媽心裡,你是獨一無二的,媽媽特別特別愛你。

第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即,在決定換幼兒園之前,要先把已經發生在這個幼兒園的事情弄清楚。

如果我們在帶班老師那裡要不到一個合理、清楚的回應,那麼就應該繼續向上一級要答案。

這不是在鼓勵父母的情緒化行為。相反,我們一直覺得理智是必須的,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同樣鼓勵逃避。

急匆匆換幼兒園,就是在逃避。

假如遇到了事情,我們只是躲避開,那麼結果就會是,事情會一直留在孩子心裡,即,我們的孩子心中一直會為那個事情所困。而且,那個事情它可能還會再發生。但是,假如父母能夠在保有理智的前提下,重視孩子的情緒感受,去陪孩子直面問題,去為了搞清楚事實而努力,孩子就能夠在父母這樣的努力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被重視感,他內心可能經歷的那些陰影更容易因此而消散。

不僅如此,孩子還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沒事不找事,遇事不怕事」的可貴勇氣,這樣的品質,必然會讓我們的孩子將來受用一生。

當然,我相信朋友家兒子遇到的這種情況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時候,孩子在老師那裡受挫,並不需要我們太緊張,比如下面這種情形:一個女孩四歲,讀中班。做媽媽的平日跟老師溝通得都挺好,女孩也喜歡學校、喜歡老師。可是一天放學後,老師發來的一條信息卻讓媽媽焦慮了起來。老師在簡訊中說,今天孩子不好好坐,老師就把她凳子抽走了,結果她摔地上了、哭了,請媽媽檢查下孩子有沒有摔壞,並且向媽媽道歉,保證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情。做媽媽的讀完信息,心情複雜極了。一方面,老師平時挺好的,這一次也的確比較誠懇地道了歉,但另一方面,老師抽走凳子的那個做法還是嚇到媽媽了。

於是,她趕緊檢查了女兒的屁股和尾椎骨。小女孩倒是表示不疼,但是被媽媽一檢查,原本開開心心在那裡玩兒積木的,結果突然大哭起來,邊哭邊委屈地說:我就那一次沒坐好,她為什麼就要抽我凳子,壞老師,我再也不要跟這個老師玩了……媽媽壓抑下心裡的憤怒感,回復老師說,這是危險動作,下次千萬別這麼做了。回復完簡訊,心緒仍然有些亂。她問,我這樣處理,合適嗎?

我們能夠理解媽媽心裡的憤怒和憂慮,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試著靜下心,看清楚這個事情的性質。

  • 第一,我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惡意傷害,而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錯誤,這是我們需要去做區分的。很大的可能是孩子不好好坐,老師就抽走了凳子,等到孩子摔了老師才意識到這是一個不恰當的動作。並且,老師和孩子的描述是一致的,老師也主動的道了歉,整個事件比較清晰,老師不是故意傷害孩子的。因此,媽媽給老師回復那條短息,那麼溝通其實也夠了。
  • 第二,比起事情本身,孩子對於整個事情的理解其實更重要。孩子之所以哭得那麼傷心,多半因為她跟老師的關係一直蠻好。很多時候,幼兒園老師跟孩子的關係,就像是母嬰關係的延續。在孩子心理,老師原本一直是個有愛的、類似媽媽的角色,這一次抽凳子事件卻忽然讓孩子之前的感受幻滅了。這有點像原來一直溫柔的媽媽,突然在孩子面前板起臉,變得冷酷,孩子心中,立刻就會被恐懼感和被拋棄感占據。所以,媽媽應該試著去縫補孩子內心的這份撕裂感。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老師一直都很喜歡你,現在也在擔心你有沒有摔疼;你在我們心中始終都是很好的孩子。這一次是個偶然情況,是老師那個動作失誤了,老師已經道歉了。一般這樣去說,孩子心中的困惑就會慢慢消失。處理完孩子的情緒後,我們還可以順勢再去引導孩子反思整個事件,去幫孩子看到自己是否可以有改進的地方呢,比如,上課更加專注,留意老師的提醒,尊重課堂秩序……

這樣,我們就能夠將一件看起來有些糟糕的事情,變成很好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老師,是我們的孩子接觸外部世界之初,所面對的最重要的權威人士了。孩子們迫切希望得到老師的喜歡,但也很容易從老師那裡受到挫敗。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確保對孩子的在校情況保持關注,必要時要提供支持和援助。

我們的幫助,不是要帶著孩子去跟學校為敵,更不是被情緒和衝動牽著走,而是為了幫孩子度過難關,並帶孩子學會如何在權威之下自我保護,自我強大的能力。最後的最後,補充一句:糟糕的老師是極少數,父母跟老師,應該是合作關係。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校共同努力下,愛上學校生活,愛上學習。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