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閒諞馮家山水庫

2019-07-31     扶風同城

閒諞馮家山水庫

文/鄒新社

老家在寶雞的最東端——扶風縣召公鎮,鎮西頭是馮家山十五支渠,鎮東頭是馮家山十六支渠。十六支渠是馮家山北乾渠最東邊的一條自流支渠,主要為扶風縣天度鎮、召公鎮,乾縣臨平鎮提供灌溉服務。

從有記憶起,馮家山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腦海里。模糊的知道父親隨生產隊的人一起去馮家山修水庫。童年時代,親眼見證了父輩們修十六支渠、窪里陂塘時,架子車川流不息的場面。也曾記得學生時代,到窪里陂塘參加公審大會、慶祝粉碎「四人幫」等重大集會時人山人海的盛況。

十六支渠經過我們村的那一段,是一個有近十米高墊方的地上渠,於孩童時代的我們來說,蔚為壯觀。以十六支渠為掩護,曾與乾縣臨平公社清水營大隊的小夥伴們開過火。最快樂的,莫過於盛夏在十六支渠玩水、游泳。中學時代,經常幫家裡澆責任田,享受渠水的恩澤。修十六支渠時,放學後還幫家裡砸石頭,這可能是我對馮家山灌區唯一的貢獻了。之後,上學、在外地工作時,每有機會回老家,必到十六支渠渠岸上走一走,站在高處,看看農田、村莊,感受一下家鄉的變化。平生吃的最大的一條魚就是馮家山水庫的魚,是父親夜間澆玉米地時發現的,足足有近1米長,那時農村人很少吃魚,也不會做魚,是按煮豬肉的方法烹制的,這是我第一次覺得魚肉比豬肉好吃。

馮家山水庫對我們村最大的貢獻就是村子所有的地都成了水澆地。我們村取水的渠口叫九斗。另外,十五支渠通過三級站、四級站兩次提水,我們村也可享受上。最明顯的變化是自從有了渠水,家裡再不向乾縣的親戚借糧了,過年,再也不吃鋼絲面了,玉米粑粑也不常吃了,臊子麵想什麼時候吃,就能吃上。水澆地,最明顯的變化,春天麥子起身時,澆一水,幾天就長一拃高;夏天,玉米葉子曬得擰繩繩時,澆一水,幾個小時,就綠油油、舒舒展展的,顯得格外精神。

回到老家寶雞工作後,第一次聽到馮家山水庫這個名字,是2003年9月10日馮家山引水工程水管第4次爆管,以後,幾乎每隔幾年,就會聽到第幾次爆管的資訊。2008年12月一連3次爆管,造成寶雞市城區大面積停水,使馮家山水庫的名字上了《新聞1+1》,央視名嘴新聞觀察員白岩鬆通過一個5歲孩子與爺爺的對話,道出了爆管的原因:總爆總爆,這底下埋著一個貪官。隨著貪官書記龐家鈺的落馬及2009年2月23日馮家山引水複線工程的投入使用,1998年耗資3億修建的馮家山「豆腐渣」引水工程壽終正寢,11年12次爆管問題終於划上了句號。之後,儘管天天喝馮家山水庫的水,但馮家山水庫卻又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直到今年4月,才第一次到了大名鼎鼎,恩澤萬代的馮家山水庫庫區。

徜徉在寬闊筆直的馮家山水庫大壩上,遠眺遍布水庫西邊山樑的十三排黃土窯洞(約1400餘孔),穿行在簡樸簡陋的指揮部各個房間,瞻仰雄偉高大的馮家山水庫紀念碑,駐足在展覽館陳列的勞動工具、記錄熱火朝天的工地建設黑白照片前,震撼倍增,欽佩有加,腦際閃出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當年寶雞人眾志成誠,萬人兵團作戰的光輝歷史,一點不亞於河南林縣人修紅旗渠,郭亮村人修懸壁公路。

1979年落成的馮家山水庫展覽館,記錄了寶雞人民建設馮家山水庫的光輝歷程。經2017年重新整修,被授予「陝西省水利系統幹部教育基地」「寶雞市幹部培訓黨性教育基地」「寶雞市廉政教育基地」「寶雞市市直機關黨員教育基地」「寶雞市水利系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

這幾個月業餘時間,一直圍繞著馮家山水庫,在讀,在聽,在看。通讀了岐山作家李三虎的長篇紀實小說《馮家山的激情歲月》。感謝作者抱著濃濃的社會責任感,用十年時間,採訪了大量的當事人,用生動鮮活的事例記錄下了當年寶雞人民戰天鬥地的激情燃燒歲月及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愚公精神。這本書既是一部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的小說,更是一份內容詳實、特別珍貴的史料。

向父輩曾是馮家山水庫建設指揮部領導的兩位同事,了解有關情況。回老家詢問了父親參加修築水庫的一些細節。當年,生產隊青壯年輪流修水庫,拉著架子車從扶風步行到水庫,得走近18個小時。得知鐵人馮來娃是我村女婿時,專程到鳳翔縣柳林鎮彭祖塬村看望了84歲的老人家。老英雄從馮家山水庫樞紐管理處退休後租住農屋,27年義務在庫區植樹3000餘畝;為了表明植樹護樹的決心,把老伴的骨灰灑在了庫區自己親手植的林子裡。當代造林愚公,名不虛傳。他平凡又不凡的事跡再一次深深感動了我。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2016年3月29日馮來娃還有幸在千河流域崖地發現了1隻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大鯢。這隻野生大鯢體重13.4斤,體長90公分。這是這片水域第二次發現大鯢,從一個側面說明,庫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翻閱了《馮家山水庫志》,系統地了解了馮家山水庫建設的方方面面,又從《知網》下載閱讀了近年來關於馮家山水庫建設與發展的相關論文。還專程到靈化村、馮家山村去了一次,親身感受了當年父輩們曾經居住過的窯洞。

通過實地察看,閱讀學習有關資料,馮家山水庫的歷史淵緣、建設過程、社會經濟價值在我腦子裡鮮活起來。寶雞城鄉發展已經離不開馮家山水庫!

著名縱橫家蘇秦以「連橫」之計遊說秦惠文王時,曾把關中譽為「天府之地」。位於關中平原最西端的寶雞,坐擁渭河、千河,卻一直沒有有效地開發治理兩河,時常飽受旱災之苦,遭受洪澇之害。我們這一代60後都是伴著爺爺輩整日念叨的民國十八年年饉長大的,都有著舔糝子碗、把饃渣掉在地上沒有及時撿起被老人訓斥的經歷。

解放後,為改變我國一窮二白,靠天吃飯的貧窮面貌,在黨中央毛主席號召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大修水利的熱潮。諳熟水利的時任陝西省委書記李瑞山,積極爭資金、爭項目,關中西部的寶雞峽引渭工程、馮家山水庫和石頭河水庫等三大水利工程,都是當年李瑞山書記決策上馬並在任職期間完成的。

寶雞峽水庫建成後,李瑞山書記對寶雞地區革委會負責人說:「寶雞的人民,為寶雞峽工程做出了很大貢獻,寶雞峽工程計劃灌溉190萬畝土地,而寶雞地區僅灌30萬畝,絕大部分是為下游服務了,所以我們要儘快上馮家山水庫,以報答寶雞地區的人民群眾。」於是,馮家山水庫建設被列為寶雞的重點工程,重新開始籌劃建設。

千河發源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唐帽山南麓石廟梁,經隴縣、千陽、鳳翔、陳倉四縣(區),於陳倉區千河鎮馮家嘴村匯入渭河,是渭河北側的重要支流,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達3840立方米/秒(1907年千陽水文站調查值),千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4.85億立方米。

歷史上開發千河,興修水利,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禹。《尚書·禹貢》中有「導汧於岐」,比西漢引渭河水,開挖成國渠早了近2000年。雖歷代開發,但千河水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基礎薄弱,兩岸的百姓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千河水白白流淌南去,且還得年年受乾旱和雨澇的威脅。

近代對千河的勘測,始於1934年。陝西省水利局1937年形成了《勘查千河報告書》,1942年進行了復勘。新中國成立後,黃委會西北工程局1951年形成了《渭河·千河馮家山水庫查勘報告》,1958年壩址確定在馮家山峽谷處,並開始動工修建,挖民工用窯洞600多孔,試挖導流洞109米。1960年馮家山水庫工程處委員會成立後不久,工程停建。1968年重新啟動馮家山水庫建設,並成立寶雞專區馮家山水庫工程領導小組。1970年7月,馮家山水利工程設計任務書正式編撰完成,攔河大壩為均質土壩。因攔河大壩位於寶雞縣(陳倉區)橋鎮馮家山村南側,故而得名馮家山水庫。同月,民工進駐工地,馮家山水庫工程正式動工。

馮家山水庫工程規模宏大,一上馬,就把寶雞方方面面的力量全部動員起來了。首先是人才的大會戰。許多領導、知識分子昨天還是在「幹校」「牛棚」里改造的「走資派」「臭老九」,一到工地,馬上成了「能豆豆」「香餑餑」,指揮起千軍萬馬與大自然展開殊死搏鬥。所有參與建設的農民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陳倉區(寶雞縣)、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四縣參與大會戰的幾萬農民兄弟姐妹編成6個民兵團。一到水庫工地,農民立馬成了水利戰士,縣名成了團名,如岐山民兵一團、扶風民兵一團,公社名成了營名,如橋鎮營、彪角營、故郡營、召公營,生產大隊名成了連隊名,如有禮連、石頭坡連、孝子陵一連、呂宅連。各鄉鎮踴躍報名,出現了父子、兄妹爭相上陣,老兩口、小兩口齊上工地的動人情景。

馮家山水庫,用工5500萬工日,移動土石3066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42萬立方米,而總投資僅1.47億元,堪稱費省效宏。導流洞7個月鑿通;1年10個月就把73米高的大壩矗立在大山之間,並創造了持續兩個多月大壩日上土方達1萬方的驚人記錄;萬米隧洞貫通僅用了15個月。1974年3月2 1日水庫下閘蓄水,同年8月9日通水灌溉。馮家山水庫的工程規模、建設速度、投資額度、廉潔勤儉,等等,與現今某些類似工程相比,簡直就是個奇蹟。

馮家山水庫的奇蹟,歸功於各級建設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苦幹。營、連、排住的是窯洞、睡的是麥草鋪,吃的是「棗木方」(高粱面蒸成的粑粑)「鋼絲面」,但一到工地,看到紅旗獵獵、塵土飛揚的場面,看到山塬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千水不上塬,誓不下火線」等大型標語口號,經各種「比學趕幫超」活動的鼓舞,剛出校門勞動不久的弱不禁風的小伙子、大姑娘,變成了「鋼小伙」「鐵姑娘」,五十啷噹的中年漢子變成了「鐵老漢」。53米大壩共需土方256萬立方米,增高到73米大壩共需土方255.5萬立方米,大壩共需土方510.5萬立方米。1立方米土按1.84噸計,共939.32萬噸,需解放牌汽車跑234.83萬趟,那時每輛架子車拉0.02立方米,水利戰士共跑了2.55億趟。而每個水利戰士每天的報酬除了生產隊記的 10 分工,僅有 0.4 元的補貼。許多農村人非常感慨地說:馮家山水庫的大壩是四縣民工用汗澆灌出來的,是用「棗木方」「鋼絲面」、鍋盔、乾糧堆起來的。

馮家山水庫的奇蹟,歸功於各級組織者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實幹。水庫建設中,該土法上馬節約開支的要節約,該花錢的地方,該用先進技術的工程,一點也不含糊。導流洞的建設採用了當時全國最先進的噴錨支護技術,光外出考察、試驗、領導拍板,就歷經了幾個月時間,此項技術的開發應用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嘉獎。這一技術先後推廣到麥積山景區、東海艦隊、北馬坊煤礦、延安鐵路、寶雞市駐軍建戰備倉庫等隧洞工程。

馮家山水庫的奇蹟,歸功於各方面力量團結協作,自力更生的巧幹。寶雞是一個工業城市,在馮家山水庫建設中,寶雞橋樑廠、寶雞石油機械廠發揮作用最大,承擔了水庫閘門的加工製作任務。還有冶金部第九冶金建設公司、鐵一局五處、鐵道部工程機械廠、水電部第三工程局、上海重型機器廠、陝西省水電設計院、陝西省水電工程局、陝西省第二建築公司、陝西重型機器廠、陝西省水電工程局修配廠、陝西壓延機械廠、西安變壓器電爐廠、西安電子鑄造廠、西安電器設備廠、西安鼓風機廠、西安農業機械廠、寶雞永紅起重機廠、寶雞鋼廠、秦川機器廠、寶雞供電局,駐寶部隊等20多個單位,參與了水庫的建設,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勳。

馮家山水庫的奇蹟,歸功於全體建設者大公無私,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在水庫建設中,沒有一個單位,沒有一個個人想沾國家的一分錢便宜,反而,各縣、公社、大隊,各機關單位想法設法擠錢,買物資慰問建設者,許多建設者自願多拉快跑,加班加點干,捨得力氣,心甘情願,毫無怨言。水電部錢正英部長視察水庫時,為特殊照顧這位偏愛寶雞的女部長,副指揮長郝耀民打電話給辦公室:「告訴食堂調一碟紅蘿蔔絲,烤幾片饃,做一碗臊子麵。這事就不要給別人說了。」如果現在修建馮家山水庫,可能要花上幾百億,工期肯定縮短了,可能不需要多少人工了,但誰能保證不催生幾個腐敗分子。

馮家山水庫的奇蹟,歸功於決策者始終把質量與安全放在第一位。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時任水電部部長錢正英視察馮家山水庫大壩時,嚴肅地告誡各級指揮者:「搞不好是七災八難,搞好了是母雞下蛋」。省委書記李瑞山一再強調:「修壩一定要保證質量,不能只趕進度,不能馬馬虎虎,小斷面質量不好的話,萬一洪水來了就不得了。」指揮部的領導則形象地告訴成千上萬的建設者:要知道水庫將貯存近4億立方米的水,一旦垮壩,千河的水便一瀉千里,衝到咸陽還有30米高的浪頭啊!馮家山水庫相當於鐵繩拴著千萬隻老虎,拴好了沒事,一旦鐵繩給掙斷了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同時,水庫的建設,為寶雞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土爆破手、土電工、土測量員、土施工員、土質檢員,不但保障了水庫的順利施工,而且為後續寶雞地區水利工程建設輸送了人才,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馮家山水庫,從1970年始建到1982年樞紐工程竣工,並通過國家驗收,歷時11年零4個月。一期建成時高度73米,設計總庫容3.89億立方米。2003年加高培厚後,高度達75米,壩頂長300米,壩頂寬10米,水庫總庫容達到 4.13億立方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232公里,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水面面積17.75公里,回水長度18.5公里。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部分,西起金陵河東岸,東至漆水河西畔,南接寶雞峽灌區,北到喬山腳下,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寬約18公里。在總面積達1440平方公里的旱原灌區還修築了總長超過上千公里縱橫交錯的乾渠、支渠、斗渠,6座庫渠結合工程和600多座隧洞、渡槽、虹橋、涵閘,使其灌溉面積達到136萬畝(其中,自流灌溉65萬畝,抽水灌溉71萬畝)。

從1974年8月9日,馮家山水庫試通水成功起,標誌著千河的水被馴服了,千河下游再也不會出現洪澇,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七縣的旱原成了水澆地,馮家山灌區面積占寶雞全區耕地面積的26%,糧食產量占寶雞全區近40%,被譽為寶雞第二糧倉。歷經45年,這個土法上馬,人工施工的工程, 2010年7月23日經受住了建庫以來最大洪水的考驗(最大洪峰流量2400立方米/秒),土質大壩質量可靠,水庫管理運行良好,成為以工業、農業、城市供水為主,兼有防洪、發電、養殖、旅遊等綜合功能的大(Ⅱ)型水利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被譽為「西府明珠」。

一湖碧水千頃浪,兩岸滴翠萬般綠。據馮家山水庫來水量統計,豐水年間,馮家山水庫可集水量 6.38億立方米,缺水年間可集水量 0.51億立方米,豐歉平均年可集水量2.48億立方米。2000年以前,灌區農民盼水、引水灌溉慾望十分強烈,農田一出現旱情,大都主動及早申報要水,晝夜不間斷地灌溉。灌區出現大旱時,農民搶時機引水灌溉,甚至爭水、截水、搶水現象屢見不鮮,引水灌溉增產增收的熱情很高。2000年以後,隨著外出打工人數增多,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小麥、玉米種植面積的減少,以及受農民增產不增效、灌區田間工程設施老化失修、農灌面積萎縮和灌溉節水技術滯後等因素影響,農民的灌溉熱情逐年降溫,等天靠雨現象十分普遍,只澆救命水,不澆增產水,農業用水呈逐年減少之勢,但馮家山水庫管理局不忘初心,一直把為農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職責及首要任務。

有馮家山水庫的滋潤,是寶雞人民之幸。經多年監控運行,千河豐富的水源完全可以滿足寶雞渭北旱原農業灌溉、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之需。為更好地發揮水庫的綜合效益,先後在庫區建設了壩後一級、二級電站、魚場、千湖風景名勝區;先後建設了引馮濟羊輸水工程、向寶雞市區供水工程、向寶雞二電廠供水工程、向長青工業園供水工程、向蟠龍新區供水工程,還計劃向麟游縣天堂工業園供水。工業用水、城市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馮家山水庫對寶雞的貢獻越來越大。

為了確保水庫安全運行,對水庫大壩進行了除險加固,並與加拿大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自動化管理系統(大壩安全監測、水情自動測報、圖像適時監控、閘門自動控制、泥沙跟蹤測報)。系統的建成,為水庫渡汛、排沙減淤、工程監測、水情調度工作提供了科學有效的監測數據和指導方案,使水庫工程管理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川清水潤萬頃,半是英雄血凝成。在享受馮家山水庫的恩澤時,我們最應該緬懷的是為修建水庫獻出了寶貴生命的100餘名建設者。這些犧牲的生命中有民工,有一般幹部,也有領導幹部;有男,也有女。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最大的都60歲了;而十七八及二三十歲的占絕大多數。有兩個悲慘的事故讓寶雞人最揪心。1972年3月28日6時50分正在鏵角堡施工的鳳翔縣民兵團尹家務營王堡村連突然被山崩襲擊,16條生命連吶喊一聲都未能夠,便被沉重的大山吞沒了。「可是王堡村人沒有被災難所嚇倒,他們安葬了烈士的遺體,沒過幾天,他們重新組織人員又開上了馮家山,很有點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的悲壯氣勢……」當我讀到這段時,一下子理解了什麼叫「唯有英雄多壯志」,禁不住淚流滿面。1974年11月25日,指揮部代總指揮黨仲昆、陝西省水電工程局工程師孫九經、司機馬永和三人去鳳翔縣境內的總乾渠瓦子東溝查看險情時,途中,因公路土橋被水淘空,突然塌陷,三人被泥水吞沒,衝下了千河。黨仲昆同志是水庫建設中犧牲的最高職務的領導。

在馮家山水庫建設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讓人尊敬學習的榜樣,有敢於擔當、吃苦在前的指揮員董宜齋、劉庸、陳傑遠、劉錦儒、郝耀民、車廷權、左達、黨仲昆等,有善於攻關、勇於創造的工程技術人員鄭宏文、李惠文、張萬祥、朱書樂、孫育英等;更有「鐵人」馮來娃、老英雄何升、「學雷鋒標兵」張虎祥、「革命的老黃牛」張文海、退伍軍人徐錦才、插隊知青谷鴻等先進模範人物和「多奇志女子打夯隊」這樣的英雄群體。

馮家山水庫的順利建設,還要感謝庫區人民做出的巨大犧牲。據《馮家山水庫志》載:「從庫區到灌區共搬遷一個公社(即黃里公社駐地),15個機關單位,全部或部分遷移91個生產隊,1600戶,8558人。拆遷房屋4268間,窯洞2733孔,遷墳2171個。共支出移民費303.30萬元;征地23474.23畝,租地13613.39畝,鏟青苗13019.87畝,白地加工545.54畝以及處理附著物等,共支出補償費405.32萬元。移民、征地兩項投資合計708.62萬元。」千陽縣最好的一塊土地黃里川被全部淹沒。馮家山村從千河邊搬遷到了半山腰。

為了確保全市人民的大水缸――馮家山水庫的安全,千方百計讓寶雞市區居民喝上乾淨衛生的優質水,先後關停並轉了千河流域的污染企業及千湖風景區水上遊樂項目,同時,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四期等生態工程,在千河沿岸和庫區周邊植樹種草,封山禁牧。

寶雞是中華文化的根,到處都有歷史的遺蹟,馮家山庫區也不例外,也是一個皇帝經常出沒,廟宇神靈眾多,人文傳說豐富,歷史積澱深厚的地傑人靈之地。據史學界及考古界研究,商末周初古夭國就活動在千河中游即馮家山庫區一帶,夭國是西周王畿範圍內重要的方國,與古漁國地位一樣,夭國扼千渭通道,強國控古嘉陵道,是西周王室通往西北、西南的門戶。另外,水庫庫區也是秦文化早期的發祥地。公元前 776 年,秦襄公率秦人由隴西進入千渭之間,文公由此「擴地致岐」。庫區及周圍有秦回中宮遺址、秦蘄年宮遺址、秦穆公閱書台、秦王洞……。漢唐以後,歷史在這裡也曾留下大量的遺存和文化積澱。有唐僧取經回歸途中的晾經寺、孫悟空降妖除魔的九妖十八洞。庫區內及外圍廟宇眾多,宗教文化積澱深厚。西側黃梅山有青崖寺遺址、玉皇廟、王母廟等,還有以墩台山、王家坪烽火台為代表的右遺址達十三處之多。黃梅山沿水庫一線,現已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驢行路線,一年四季,人氣很旺。東側靈山凈慧寺自盛唐以來就香火極旺,名聲遠播關中古道,每年春節大年初一,上山的車隊排幾里長。近幾年,鳳翔縣還依託靈山發展旅遊,建設了雍州古鎮。

另外,細讀《馮家山水庫志》,也讓我弄懂了似懂非懂的問題,過去的疑慮一下釋然了。上高中時,家鄉低凹的壕溝到處起漬水,覺得不可思議。離豆會中學有二里多路的馬廟村壕溝里的積水促生了大量青蛙,夏天,夜深人靜,一到晚自習,青蛙鳴叫的聲音此起彼伏,影響學習和休息。現在,才知道是馮家山水庫的水澆得太多了,致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了漬害,通過開挖排水溝,降低灌水定額,消除了漬害。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關中人能世世代代告別年饉,得益於上世紀六、七年代修建的大量的水利工程。寶雞人民感念馮家山水庫,是因為馮家山水庫是寶雞人民用心血汗水鑄就的歷史豐碑,是因為馮家山水庫浸透著父輩們艱苦奮鬥的意志和無私奉獻的信念,水庫建設中形成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的馮家山精神,已經成為寶雞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寶雞人民戰天鬥地的最大文化IP。

馮家山水庫,這片神奇的山水,見證了由貧脊山川變為金山銀山的過程,已經成為陳倉區、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參與建設的父輩們永遠的鄉愁,已經成為寶雞人民的聚寶庫。馮家山水庫不僅是一個經濟庫、民生庫,更是一個生態庫、精神庫,實在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是值得寶雞人常思常念,常去常感恩的地方!

馮家山精神將激勵著每一個寶雞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敢於作為。

最後,用李三虎老師《馮家山的激情歲月》一書腰帶語結束此文。

馮家山水庫,

一個關於激情歲月的浪漫記憶,

一個關於艱苦年代的紅色經典,

一個誕生在現實中並不遙遠的童話,

一部在崇高理想鼓舞下改天換地的英雄史詩。

馮家山水庫,

一個由「走資派」「臭老九」和「鋼小伙」「鐵姑娘」「鐵老漢」共同創造的人間奇蹟,

一座用「棗木方」「鋼絲面」以及千家萬戶的鍋盔和乾糧堆積起來的宏偉建築,

一座彙集幾代人的鮮血、汗水和淚水澆鑄的歷史豐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QK5WWwBUcHTFCnfua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