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會消失,承諾會變質,人們會走散…那又怎樣?我還是選擇勇敢愛

2020-09-04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愛會消失,承諾會變質,人們會走散…那又怎樣?我還是選擇勇敢愛

01

昨天,我用一下午和半個晚上的時間,刷完了一部12集的熱播短劇《白色月光》,雖然其豆瓣評分不算高,說是抄襲了英劇《福斯特醫生》,但《福斯特醫生》我只看過2集,所以對我來說,這部劇依然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這部短劇拍攝手法有點像電影,節奏緊湊,充滿懸疑,演員們都貢獻了不俗的演技,因為涉及大量心理描寫的刻畫,必須依靠細微的表情或動作得以展現,所以很考驗功力,在這方面兩位女演員的表現尤為突出。

劇集的故事並不複雜,一個看上去無比幸福的家庭,女主外,男主內,女人漂亮能幹,男人溫柔體貼。女人在無意間發現了丈夫出軌的蛛絲馬跡,於是開始了漫長的內心糾結、掙扎、懷疑與自我懷疑,最終,一切水落石出,丈夫確實出軌了一個離異、帶著孩子的「老」女人,而且長達10個月之久,不過他並未想過要離婚。故事的結局,是兩人離異,女人帶著孩子重新回到故鄉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她重拾藝術老本行,和閨蜜一起舉辦了一場「女性力量多媒體攝影展」。而出軌的丈夫和脅迫他離婚的第三者,最終也沒能走到一起。

這是一部對女性的婚姻、家庭、事業、自我成長等各方面展開深刻思考的劇集,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很壓抑,對於結尾,也並沒有長出了一口氣的痛快感——但我想,這樣的體驗遠比快意恩仇要來的更加真實。

在下面的評論區,我看到了不少精彩的留言。

留言1:手撕渣男、賤女。。。。兩個字「過癮」,三個字「真過癮」,五個字「真TM過癮」。

下面的評論中有人寫到:「從你的評論中我要說,你起碼要再看三遍,或者再閱歷生活十年,你根本就沒看懂這部電視劇,不懂它要表達的生活、思想和真正的愛情、婚姻、家庭是什麼樣的?真正愛一個人是怎樣的愛法?

留言2 :我很慶幸在我女兒20歲的時候推薦她看了這部電視劇。做女人一定要做到4點:一,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二,一定要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三,女人一定不能把男人看的比一切都重要;四,做人一定要善良。

留言3:看完更加有了對婚姻的理解和釋懷,沒有什麼是永久的,只有做好自己,每一刻都是新的開始.........再多就是,承擔該承擔的責任,不缺失正確的三觀,調轉方向走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作為女人,作為媽媽的感悟。

留言4:愛要勇敢,懦弱的人是無法得到愛的——這是張一經歷這場婚姻磨難所收穫的智慧,讓觀者也有所悟,看到彈幕中不少人喊著「千萬不能復合」,「獨立女性怎麼就這種格調」的時候,我想說,無論是劇情里的人物,還是現實中的你我他,我們都有生而為人的真情實感,我們不是在按照某種套路,某種人設去表演,更不能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無論復合與否,那個選項究竟是什麼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是自己心的選擇,並且有勇氣由心出發,逐心而行,為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人生負責,愛才有可能啊!選擇無對錯,勇敢正視自己心之所往才是對的!人活一世,恐懼和懦弱往往讓我們浪費了太多美好,勇氣才是愛的註腳。

留言5:婚姻只是你生活的一種狀態,雖然它會讓你傷痕累累,但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讓你成長,最後我們都會一個人走向生命的終點,回憶那曾經的過去,品嘗人生的過程,僅此而已。

……

有人說,愛情對於女人來說是全部的生命,但對於男人來說,卻只是一部分和一個階段的需要,這句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大體上是對的。相比男性,女性對於情感的感知能力更加細膩,對情感需要的滿足也需要更多一些,雖然現在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女性出現,在情感方面像張一這樣從容理性的女性也越來越多,但我認為,相較男性,女性對愛情、婚姻還是會有更多、更深刻的見解——插句題外話,貌似這部劇的導演也是女性。

02

劇集中一直穿插著對張一的採訪,用張一的視角來闡述創作者所要表達的精神。

其實我們都知道,愛會消失,承諾會變質,人們會走散,只不過我們都願意相信自己是個例外罷了。
既然你說愛會消失,承諾會變質,人們會走散,那你以後還相信愛情,相信婚姻嗎?
當然,愛永遠都沒有錯,我們不能因為愛受了一點傷害,就懷疑愛情,懷疑婚姻,那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

最近我開始看一點佛學的書,雖然我是堅定地唯物主義者,但這並不妨礙我從各種渠道獲取想要的知識,事實上,萬法歸宗,不管是心理學、哲學、還是天體物理、自然科學,也包括一些宗教的教義,它們在根本性的方面很多是殊途同歸的,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道」。

佛學中特別講究「無我」和「無常」,佛家認為「我執」是痛苦的根源,我們執著於不接受無常,自然更不理解無我,所以痛苦就此滋生。

但「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唯有變化是時刻存在且永不止息的,在心理學上,我們常說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夠擁抱「不確定」,這些內容本質上都是一回事。

人的關係和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一樣,瞬息萬變,變幻莫測,有人說「女人心,海底針」,其實這句話應該把「女」字去掉,人的心,原本就是變幻莫測的。所以,張一才會說「愛會消失,承諾會變質,人們會走散」。

我們心中的執念在於,我們渴望這些帶給我們美好感覺的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停留在最美麗、最舒服的時間,雖然我們也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知道不可能的道理,但卻控制不住渴望它得以停留的心——這便是「我執」,同時,也滋生「控制心」的根源。

何炅和黃磊有一次在《嚮往的生活》裡面有一段對話,非常精彩。

何炅:「要接受(朋友疏遠你)是常態,雖然我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邊的人,但是我從來沒有一個奢望,要把任何一個人留在自己身邊一輩子,因為這個……很難。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據說有的人他來,就是陪你一段。」

黃磊:「木心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叫『在百轉柔腸間,一天天地冷酷起來』,這種冷酷是特別好的,他珍惜珍愛在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是他從來不奢求對方忠誠於這一段」。

黃磊還說:「你看炅炅交了這麼多朋友,你最牛的地方就是從來不去計較對方的任何事情。所以每個人跟何老師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就是安全感,因為何老師知道這事兒——沒有人會陪你一輩子。這句話說得太好了。這個世界屬於你,與他人毫無關係。」

雖然何炅和黃磊討論的是友情,但本質上對所有的感情都適合。比如在愛情里,我們都曾經有過特別美好的時刻,有過在那一瞬間想要一生一世的衝動,所以有了承諾。

有人說,承諾做不到就是渣,是撒謊。也有人在分手時撕心裂肺,質問對方:你當初對我的承諾呢?

但在我看來,承諾只能代表當時當下的感受和真心誠意的決心,除此之外,什麼都代表不了。換言之,當時承諾的心是真的,以後無法再走下去的感受也是真的。既然都是真的,那麼苛責「諾必果」就成為了一種執念。

一個人本我太強,容易進監獄,但超我太強,則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就大了很多。唯有將其二者妥善平衡,才能長久。

羅曼羅蘭的那句「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還能熱愛生活」已經家喻戶曉,但是在現實的捶打面前,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因為受了傷,就不再相信愛情,甚至不再相信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情,但這樣做,帶來的其實是自己的損失

曾經,我也很恐懼受傷,也很執著於抱著過去的美好而遲遲不願再往前走,也曾經因為恐懼前方的孤獨和不確定的危險,而去拚命維繫一段早已名存實亡的感情,但是當嘗試著克服這種恐懼,嘗試體會「傷痛才是一個人打開覺知大門的鑰匙」,心懷忐忑、又充滿期冀的邁出腳步時,才發現真實的世界,其實沒有那麼好,但也沒有那麼壞,所謂好壞,不過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在看這部劇時,我的心也隨著張一而波動起伏,很多人都說張一的表現不像一個事業成功的幹練女性,也有人說,她自己能掙錢,又有孩子,怕什麼離婚?老公敢出軌,就讓他滾。在我看來,持這種觀點的人,要麼是還未經世事,要麼是雖然年齡很大,但心智卻未長。一個對生活有敬畏的人,才能算得上成熟,如果因為有錢,就可以不帶絲毫猶豫的"讓他滾「,那只能說明這個人的內心安全級別還停留在物質層面

經歷越多,我越相信一點:所謂痛苦,是一種由認知引發的感覺,它很真實,但並不可怖。真正讓我們限定在原處的,是對痛苦感受的迴避和恐懼

如果一個人能夠克服自己內心這種本能的恐懼,嘗試接觸真實的痛苦感受,也許會在其中品嘗到不一樣的味道——原來這世界,從來就沒有單一的味道,所有的苦中,都包含著甜,就像所有的甜中,都預含著苦一樣

不管是愛情,還是其他任何美好的事物、感情,都值得我們去期待和體驗,這與受沒受傷,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03

你覺得愛是什麼?
現在的我覺得,愛是相信。
怎麼才能得到愛?
懦弱的人是無法得到愛的,愛是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曾經我認為,愛是一種感覺,後來我知道,愛是一種行為,現在我認為,愛是一種能力。

正如張一所說,懦弱的人無法得到愛。愛需要勇氣,也需要花費很多力氣,吝嗇付出的人,不會得到愛,也不會真正品嘗到愛的滋味。從某種意義上說,愛,是人格健全的產物,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付出真正意義的愛,也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品嘗到真正的愛的滋味。

對於一個有依賴心的人來說,ta可能認為的愛就是獲得對方很多陪伴、寵愛,對方能讓ta依賴,ta便認為自己得到了愛。但是依賴和控制從來都不會分開,有多少依賴,就有多少理想化,將對方物化、工具化的控制。有了控制心,自然談不上真愛。

對於配得感低的人,接受別人的愛,不是甜蜜,而是負擔。相比之下,ta更希望自己站在施與者的位置上,這樣ta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也許ta會覺得自己消失了。

對於懦弱怯懦的人,付出愛會讓ta覺得恐懼,所以ta不敢投入的奉獻,ta的心裡會計算得失,ta害怕結局不圓滿,害怕今日有多美好,明天分離時就有多痛苦……因為懷揣著太多的恐懼,所以沒有辦法享受當下。

事實上,真愛並不會帶來痛苦,因為真愛的本質是一種不計回報的奉獻和付出——雖然這聽上去太過於理想化,還很玄妙,但這的的確確才是真愛的本質。我們大部分人的愛,都是物化的愛,所以會計算回報、計較得失、會患得患失,焦躁不安

我想我們無法做到理想化的真愛,但那至少是努力的方向。讓自己在愛情中更勇敢一點,更純粹一點,也許,我們會更快樂一點

04

你認為出軌是婚姻失敗的唯一原因嗎?
出軌只是婚姻的表面症狀。
怎麼講?
兩個人在一起,組建成家庭,很難;兩個人分開,家庭破裂,更難。

對小三喊打喊殺或者把婚姻失敗的問題歸於一方出軌的人,其實都看到了問題的一部分。婚姻與愛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愛情可以是一個人的奉獻,可以是無條件的付出,但婚姻則複雜的多,從某種程度上說,婚姻是兩個人共同組成的處理家庭繁瑣事務的聯盟

雖然很多人都是因為愛情,至少是自認為的愛情走入婚姻,但愛情的魅力在婚姻的磨損面前,其實不值一提。如果不能擁有持續的愛的能力,那麼靠著感覺維繫的愛情,最多,也只能維持不到三年的時間。

相比漫長的一生,三年實在是稍縱即逝的短暫

張一說,出軌只是婚姻的表面症狀,當然,如果沒有千瘡百孔的婚姻內核,怎麼會有出軌的行為——我這麼說並非為出軌者提供道德上的支持,而是基於對人性的基本認知。也許道德水準更高的人,會克制自己出軌的行為,但若沒有重新維繫關係的能力,也依然不會改變婚姻中問題重重的現實。

任何美好,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在所有的關係當中,人與人的關係,無疑是最複雜,但也最美好的一種。有的人因為恐懼複雜而選擇了放棄,退而求其次,投入一種更容易掌控的關係,比如自己與工作的關係,這當然也能產生相應美好的產物——比如滿滿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但這種選擇,在選擇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了一種更深刻、也更豐富的美好體驗。

這種美好,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生動鮮活的互動帶來的美好感覺,更是自我在複雜的關係中得以錘鍊,從而得到更完善的人格、更成熟的心智、更自由的精神的自我成長的美好

人的精神,需要在於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得以錘鍊。

回到婚姻的話題,兩個原本陌生的人,敢於放下各自的防備,露出最柔軟的一面組成家庭,這很難;放棄一段感情羈絆,重新開始,更難。但最難的是,在這一段自己感覺並不舒服的關係里重新尋求獲得成長的契機,不是無法選擇的忍耐,而是主動的磨合與成長

相比逃離,後者要難得多。

寫在最後

愛情和婚姻的話題永遠不會過時,人們一邊罵著,一邊期待著,一邊痛苦著,一邊享受著。這部劇集,值得稱道的地方很多,從拍攝的技巧到演員的表演,從導演的風格,到故事的建構,但是我最想說的,還是關於成長的部分。

我將其看做是一個女性,或者說,一個人的心路成長的過程。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成長完了就可以坐在那享受果實的。而是一個永永遠遠的「現在進行時」。

我們一邊成長,一邊仍然會體驗痛苦,然後在痛苦中繼續修行,繼續成長。

人的一生,會遭遇很多挫折和痛苦,從本質上說,即使人的開悟都來自於痛苦的領悟,也很少有人會主動選擇痛苦的經歷,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沒得選。就像生命的無常一樣,我們對於痛苦是無法逃避和選擇的,從這個角度說,人的局限性其實很大,可選擇的餘地其實很小。

但萬物之間,唯有心最大。我們最大的選擇,其實來自自己的內心,挖掘內心的力量,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也是提供源源不斷的成長材料的源泉。

把任何經歷都當成一種經歷,去體會,去品嘗,然後去成長。這樣的一生,在我看來,也許更加值得。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QGZWnQBd8y1i3sJwi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