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羨慕別人副業3萬,不如盤點自己擁有哪些主業資源?

2020-03-09     秋葉書友會

文章作者:曉晶 — 資深財務人,努力做「財務屆」最用心的寫作者。

稿件來源:秋葉寫作特訓營

助教:林琳

編輯:燕子


「斜槓青年」、「副業剛需」是職場人圈子裡的高頻話題。

小王是我前同事,以往的朋友圈主要在「曬娃」,最近發現多了很多賣貨的信息。一問才知道除了本職工作,她還利用業餘時間做微商,賣幼兒用品。

大林是我的大學同學,一直在民企做HR,自從老婆生了孩子,便很少看到他在同學群里露面。原來,工作日他是HR,周末就往返深港兩地幫著同學朋友帶貨。

還有小李,平日的企業內訓師,周末會到一些小型私企做管理培訓。

越來越多的人把副業作為人生必要的plan B。你永遠不知道跟你一起上班的同事,做的副業是工資的幾倍。

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對於副業的理解也漸漸出現誤差:為了搞副業,而耽誤主業工作;接了太多副業,而影響正常休息;副業做了幾天,不見成效又草草放棄。

總而言之一句話:主業做不好,副業不好做。

我認為,副業的確是適應時代趨勢的選擇,但是副業的開啟更離不開主業的支撐。


一、主業的穩定收入讓副業進可攻,退可守

副業不一定馬上能帶來收益,甚至在一開始還需要源源不斷地進行投入,在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回報。此時主業的穩定收入,可以支撐副業的支出,讓副業能夠持續推進。

有很多原因會導致副業的失敗,有時候是方向錯誤,有時候是因為環境發生了改變,有時候因為能力還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

主業的穩定收入,至少可以讓我們轉換賽道時沒有後顧之憂。沒有這點作為支撐,反而會容易焦慮和急於變現,失去做副業時的初心。

就拿寫作這件事來說,很多人都希望以此為副業,然而寫作是一件需要長期積累的事情,起步階段收入微薄。

我的一位朋友,畢業後在一家企業工作,小時候就喜歡寫作,大學空餘時間就喜歡看書、寫博客。2015年,她關注到了自媒體趨勢,開通了今日頭條、簡書等平台,一開始並沒有什麼效果,只是作為寫作的一種發布渠道。

兩年後,她的寫作漸漸有了起色,並收到百家號的簽約邀請,信心更足了。如今,她已經是多家平台的簽約作者,擅長婚姻、情感、育兒等領域,副業月收入早已過萬。

即便如此,她也並沒有放棄主業,主業的穩定收入讓她的副業無後顧之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平台寫作,而副業身份給她帶來的資源、能力、人脈,都是屬於自己的,不用擔心失業。


二、主業上突顯的優勢為開拓副業指明方向

看到別人寫作變現了,自己也跟風開始寫作;看到別人微商賺錢了,自己也在朋友圈賣起了貨;看到直播火了,自己也去做個直播。

很多人在最初投入副業時,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自我缺乏清醒的認知與判斷。

蓋洛普公司在全球掀起過一場優勢運動:用40年的時間,對全世界200萬人進行了關於優勢的開放性研究。他們發現:世界上最成功的個體,都是通過將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通過彌補弱點來獲得成功的。

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曾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的主業,能夠錘鍊出核心能力,並且凝聚了人脈、經驗、經濟等有力資源,這些都是一個人的優勢所在。

公號「張良計」的作者曾分享過自己開展副業的故事,他做公眾號的第二年,開始有人找他做在線直播授課。

他起初有些退縮,但馬上想到這就跟去客戶公司做提案是一件事情,這是他突出的優勢。所以當他去做直播的時候絲毫不怯場,面對幾萬名聽眾,也像在自己家裡講話一樣遊刃有餘。

當他的身份逐漸延展到演講嘉賓、專欄作者、內容創意者、PPT達人、行業觀察家等。每多出一項身份,他都會思考和之前的身份有哪些共通甚至重疊的地方。

這才是開啟副業自由之路的正確姿勢。

它一定是從你擅長的事情出發,繼而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而在這個新領域中,你一定是有某些技能根基在的,而不是完全從零開始。



三、主業的價值積累為副業提供發展動力

瓜子二手車的品牌營銷策略叫做「沸水效應」:如果水沒燒到100度,燒到95度就是浪費。只要不繼續燒下去,熱度就沒了;但是如果燒到100度以上,只要維持小火不斷,就能一直保證水的沸騰。

同理,如果把主業這鍋水燒沸了,每天只需要投入少部分時間就能維持主業的高水準完成,空出時間從事副業。這個「燒水」的過程,就是主業的價值積累。

無論你從事何種副業,人們只願意相信專業的人提供的服務,而主業的價值積累能為副業提供發展動力。

1. 副業需要主業積累的方法論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發現職場人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人占大多數,對日常工作流程都能熟練掌握;第二類人占少部分,除了能夠完成本崗位的日常工作,還能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第三類人,只占極少數,能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歸結出具體的管理方法,並以此來管理團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論,這些都決定每個人應該選擇的副業方式,以及最終能走多遠。

2. 副業需要主業積累的軟實力

超過70%的職場人士會認為,職場軟實力比硬實力更重要。軟實力通常指的就是口頭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溝通和談判能力、抗壓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

軟實力是在更廣泛領域的可遷移的技能,主業中積累的軟實力會給副業的拓展提供更大的幫助。

3. 副業需要主業積累的人脈圈

通過你的本職工作,會接觸和認識很多的人,而任何行業都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

正同約翰·鄧恩所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主業中,你的工作夥伴、領導、同事,或是下屬,都有可能成為你的導師團、支持團,這份人脈資源完全可以延展到你的副業中。


四、如何在主業與副業的博弈中勝出,擁有主業、發展副業

在副業仍未強大到取代主業以前,主業與副業是一場博弈,考驗著我們的平衡能力。這種平衡不是時間與精力的簡單分配,而是更長遠的自我管理。有三點小建議可以提供給職場人:

1. 想要擁有主業,又能兼顧副業,首先請做個長期主義者

有人會因為主業賺錢少、受委屈,辭職直奔副業;有人會因為副業風險大,未來無保障,始終裹足不前。這樣的看法都太短視。

長期主業者應該這樣看待整個職業生涯:

第一,只做有長遠價值,能產生「複利效應」的副業。

第二,無論主業副業,當下賺多少錢不重要,得到更多賺錢的可能性,才重要。

把職業生涯當成一個整體,是一次人生的長線投資,某種程度而言,實現職業理想才最為重要,主業副業只是形式。

2、重要的事情優先做,一次只做一件事

有的職場人,在本職工作中偷懶耍滑,上一天班拿一天工資,上班時間想著下班時間做副業的事,做副業的時候又想著主業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長此以往,肯定是主業做不好,副業不好做。

正確的做法是,無論主業與副業,都應該「要事優先」。

很多人好奇「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日常要應對那麼多事情,如何平衡家庭與生活。羅振宇曾表示,脫不花根本不認為這是問題,擺在她眼前的就是一張時間表而已。

任何時候都先做「重要又緊急的事」,每個單位時間裡的效用就能發揮到最高。

3、保持最小可交付,先完成、再完美

很多人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反而是「完美主義傾向「成為最大的攔路虎。

越是優秀的人,越希望主業要做到盡善盡美,副業也要做到盡善盡美,主業和副業間無形中就形成了時間和精力的爭奪。

最好的辦法是馬上開始行動,放下對完美結果的執著,也放下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先完成再完美。

先做到最小可交付的結果,再通過不斷地積累與沉澱,持續疊代出逐步完美的成果。

「主業做不好,副業不好做」,的確是當代職場的真相。但是一份成功的副業,可以讓你在社會競爭中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依然值得去追求。

同時,任何時候請尊重主業,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業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副業不過是實現人生增值的途徑。

我們用主業保障生活,卻用副業讓人生更有深度和廣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sAf8wnAB3uTiws8KaZ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