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看什麼都很近,那就是未來;年老時看什麼都很遠,那就是過去。」
年輕非常態,衰老卻是必然,當青春如浮光掠影般流逝,當老友見面時彼此的調侃都變成了「你今天小便了幾次?」老去便成了怎樣繞都繞不開的主題,對自我否定與懷疑,對衰老的恐懼與不甘,彷徨、迷惑、不解,我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身體亦或是思想?恰如一位醫生與老人間的這段對話:
「我慢慢老了,卻不知道到底自己是怎麼老的。」
「你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麼嘛?」
「不知道」
「青春。」
這段對話來自於這一部提名第68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電影——《年輕氣盛》,原名《YOUYH》。
YOUTH,YOUTH,青春洋溢的名字背後,講述的卻是兩個老頭兒在一個度假療養酒店中發生的故事,然而看似暮靄沉沉,實則真正的《年輕氣盛》,通過老人的視角來敲擊年輕的大門,已逝的年華不可追,內心的困境才是一場真正的天人交戰,如何用這樣「平淡」而衰老的角色,展現出這部純凈的心靈之作,是最難的。
從《絕美之城》到《年輕氣盛》,索倫蒂走出羅馬的恢弘之境,而是開始了對於生命之真諦的探尋,又或者說,這是他對於自己個人風格的深度探索。很多人說,《年輕氣盛》是向費里尼《八部半》的致敬,其實倒不如說說,這是索倫蒂野心勃勃的一次挑戰。
在這個瑞士的高山度假療養酒店中,大咖雲集:退休的指揮家,捧紅了50位女星的著名導演,大腹便便、身姿已經不再矯健的球星馬拉多納,婀娜多姿的世界小姐,詮釋了經典角色Q先生的演員……煙霧繚繞中,眾生百態間,一場群像大戲悄然上演,形形色色的面具之下,又像極了一場滑稽的鬧劇。時光網曾這樣評價這部電影:「本年度最具詩意和美感的電影。一場擁有絕美畫面和細膩音樂的視聽盛宴,一段探索著生存和死亡、恐懼與渴望的哲思。」
然而《年輕氣盛》對於我來說,是這部電影中的那些角色對於自我的否定與重建,是兩位耄耋老人對於藝術與情感的探討。電影中其實並沒有絕對的主角,每個人都演繹著一段故事,都在通過「自我否定」與「情感突破」來詮釋他們對於年輕氣盛的理解。
海報上那具充滿誘惑、曲線妖嬈的美女胴體,還有目不轉睛看著眼前的美女、露出渴求眼神的兩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香艷的氣氛,飛揚的荷爾蒙溢滿螢幕,你也像我一樣被騙了嗎?
你的一生別無所有,只有音樂和傲慢
這是弗雷德的女兒對父親聲淚俱下的指責與埋怨:你從不付出,對媽媽和對我都不付出,你把一切都付出在你的音樂上,你的一生別無所有,只有音樂和傲慢......
《年輕氣盛》中的弗雷德是一位已經退休的指揮大師,他德高望重,聲名顯赫到連英國女王都會派遣使者來邀請他演出,甚至還要授予他爵位,可是面對這些榮譽和誘惑,弗雷德卻不為所動,始終不肯答應這場演出。
面對使者的追問,弗雷德始終以「私人原因」來回應,然而究竟是怎樣的私人原因,讓弗雷德這麼堅持地拒絕呢?
終於,弗雷德道出了這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私人原因:「只要我活著一天,她就是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原來,這首讓他聞名於世的《簡頌》是他為自己妻子所作的,而他的妻子已經再也無法歌唱。
就是這個「私人原因」,讓一旁的女兒泣不成聲,雖然父親多年來說過的唯一浪漫的話卻是對著女王特使說的,卻讓女兒萊娜明白,原來她的父親並不是一個濫情的「混蛋」,不是一個從來不懂得關心妻子和孩子的「擺設」,不是那個只會讓他們「安靜點」、而從不曾給予他們擁抱和親吻的、高高在上的音樂家。
終於,弗雷德漸漸釋懷了,他去看望了自己十年都未曾看望的妻子,面對著已經痴呆的妻子,弗雷德緩緩回憶起兩個人的甜蜜時光:
「他們不知道,我們當時已經在一起了,我們頂住了所有的疲憊、痛苦和艱難,他們肯定從來不知道,你和我,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將彼此視為『a simple song』」。
當影片的結尾,弗雷德走上了舞台,再次表演指揮了那曲他曾拒絕演出的《簡頌》。
人,藝術家,動物,植物,我們其實都是這個世界上短暫存在的臨時演員而已
弗雷德的老友米克,曾經是個著名的導演,他視電影如生命,對他來說,生活就是藝術本身,如今已經年近八十,白髮蒼蒼的米克,卻依然不願意「退休」,而是帶領著一群年輕人拍攝他的「遺作」——《生命中最後一日》。
和老友弗雷德的理智無趣截然不同的是,米克是一個認定「我們除了情感之外再無其他」的人,他的世界是有情感構建的,他自己也是憑著感覺去做事的,而拍攝電影恰恰是他把握、研究、呈現這些情感的唯一途徑。
米克對於自己的電影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他們躺在草地上討論電影《生命中最後一日》結尾的台詞:
或許可以是一種懊悔:「我真該花時間好好對待你,珍惜我們的愛,而不是把一生都浪費在賣保險的野心上」;
又或許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話,比如:「照顧好自己」。
再或許是對於往事的追憶:「我想知道25年前你給我的那個鑰匙圈去哪了,像馬蹄鐵似的那個」。
但米克覺得,男主角臨死前什麼也沒說,說話的是女主角布蘭達,她說:「我因為你浪費了太多時間,我失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然而米蘭達,那個讓他一直認為是自己一手捧紅的好萊塢巨星布蘭達、那個和他有著53年友情合作過11部電影的布蘭達,卻跑來告訴他自己不會出演他的這部「遺作」,他的御用女主角拋棄了他,然後告訴他「即便沒有那些垃圾電影,生活也是要繼續的,我是在幫助你。」。
這部電影註定不會完成,可是米克沒辦法接受這個結局的到來,於是他跟弗雷德說著「情感就是我們的一切,你知道我要做什麼嗎,弗萊德?我要重新開始籌備一部新電影」,然後縱身一躍從樓上跳了下去,而他的電影,將再不會結束,永遠不會完成的《生命里的最後一天》。
米克一直告訴自己團隊中的那些年輕人,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可是他依然陷入了一種「自我否定」之中,其實,他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般波瀾不驚。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年輕氣盛》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又都想擺脫那人生八苦,想要打破機器人Q先生的刻板印象的男演員,吃飯時不說一語、卻在樹林中「熱火朝天」的老夫妻,被丈夫嫌棄「床上表現不好」、面對婚姻危機的中年女人,足球生涯退役後、肥胖到走路都要用呼吸機的著名足球運動員,熱愛跳舞、卻只能做按摩女的年輕女子……
漫長人生路,誰不曾慢慢摸索,誰不曾茫然無措?年輕氣盛這四個字,其真諦不在於年齡,而是在於對於人生的上下求索。年輕也好,蒼老也罷,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必須去面對和經歷的情感和生活,沒經歷過那一切,便不足以去評論這人生。
每一個角色,每一段故事,與這八苦重合再脫離,否定又重建。就像那句很「俗」的話——年輕沒有什麼不可以。
小女孩告訴男演員,她記住他並不是因為那個給他訂下標籤的機器人Q先生,而是在另一部電影中那個未對兒子盡責的父親,她說: 「我想我那時還沒有準備好。」
有誰的人生是準備好的呢?一切都充滿著變數,「年輕」更是如此,所以才能「氣盛」。
像極了《年輕氣盛》的那個場景:當弗雷德坐在樹樁上,遠處跳傘降落的年輕人說著「這不是我應該降落的地方」,弗雷德突然露出了微笑。
年輕不就是這樣?充滿著變數,充滿著不確定,充滿著經年之後想起來有些好笑的「犯蠢」,所以生活才這樣有意思。
索倫蒂諾在《年輕氣盛》中所傳達的哲學思考,就像這部影片本身的風格這樣,看似平平淡淡,卻直擊人心,這些影像不僅僅影片中的人物們對於人生的回憶和釋然,也讓觀眾對於年輕這一命題,禁不住陷入沉思。
正如它的導演保羅·索倫蒂諾所言:「老年代表著時間的殘酷,但是《年輕氣盛》是一部樂觀的電影,未來的存在帶給人們自由,而自由則讓人感到年輕。這部電影是在說: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年齡,只要能夠看到未來,就能獲得年輕。所以這是一部幫助我們驅散恐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