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貴州黔南地區的都勻市,都勻有一條著名的石板街,街兩邊的仿古建築里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最多的是當地的特產和手工藝品。一個叫韋幫粉的水族婦女在街上開了一家剪紙商店,商店裡出售的都是她自己親手剪出的作品。
很顯然,韋幫粉的作品屬於很另類的樣式,她並沒有經過老人的傳授,只是通過自己的一雙巧手剪出了一張張別出心裁的作品。韋幫粉的家在交通不便的鄉下,在家時經常會有村裡人請她剪一些在婚禮和喪儀上用。韋幫粉的作品參加過全國的民間藝術比賽,獲了獎。因此,韋幫粉在石板街的剪紙商店在當地小有名聲,她也靠著這個很小的店面維持著家裡的生活。在最近的都勻市文化旅遊節上,政府還把她的作品選作了地方禮品送給外來的客人。
南方依然青山綠水,而北方已是雪野冰封。這裡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長春市九台縣齊木塔鎮的劉家村。
關雲德,這位侍弄了幾十年莊稼的滿族漢子從小就對剪紙有極大的興趣,他自己設計主題,設計圖樣。他剪紙的主要特色是古樸蒼勁,選材也多是滿族古老的生活習俗和動物植物以及自然的風貌。長春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滿族是除了漢族之外最多的民族。
關雲德平時話不多,可說起滿族人的故事來卻是很有味道。
齊木塔鎮從前是向朝廷進貢的狩獵基地,關雲德從小就在父輩們的狩獵活動中受到了感染和薰陶。滿族人對自然的敬畏,對植物動物一切生命的熱愛和對祖先的尊重始終留在關雲德的記憶里。
關雲德說他之所以喜歡剪紙完全是因為小時候受到母親的薰陶。
在關雲德的剪紙中,滿族傳說中的女神是一個主要的題材,滿族人崇拜的神靈中女神居多,有三百多位。滿族的嬤嬤神又叫老太太神。她們分別掌管著人間諸事:婚姻大事、子孫繁衍、甚至進山不迷路等等,都由她們安排。嬤嬤人剪紙是人化的嬤嬤神,帶有滿族母系氏族社會習俗的印記。嬤嬤人的形象都是正面站立,兩手下垂,具有鮮明的滿族特色。如今劉家村的人們已不再靠狩獵為生,他們轉而耕種土地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了下來。
這裡到了山東境內。山東高密的前曹戈莊村有一個叫齊秀花的女子,從小就開始剪花。她喜歡剪牛,畫了一大本牛的剪紙稿子,獨自一人時還偷偷模擬牛的神態。1997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用她剪的牛作為圖案的生肖郵票。
山東是中國剪紙非常繁榮的一個地方,各地都有濃郁的剪紙風俗。剪紙創作是農村婦女們一項重要的活動,不論年輕姑娘,還是上了歲數的婆婆,都喜歡剪花樣。春冬季節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嘮家常,一邊剪花樣。
山東高密剪紙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初年,江西,山西,河南,河北的大批移民遷入高密,其中有許多剪紙藝人。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各地風格的兼收並蓄慢慢就形成了今天的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的題材十分廣泛,它涉及日常生活和歷史故事,不僅表現人物外表而且展現個人激盪的內心。
高密剪紙在藝術上追求一種對立統一的手法,快與線組成了黑白灰三個基調,對比強烈富有韻律,所表現的內容剪工紮實手法細膩,所剪的作品稚拙中藏精巧,粗獷中含清秀,玲瓏剔透,淳樸可愛,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這裡是雲貴高原深處的黔南山區,中國歷史上一般把這裡包括貴州和與之毗連的湘西、滇東、川南、渝南、鄂西南和桂北的大部分區域稱作「苗疆」或者「苗蠻之地」。這裡自古就是中國苗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由於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導致了社會發展的遲緩,從而使這裡保留了獨特而神秘的生活習俗。
2004年5月,貴州台江縣台拱鎮有一位叫王安麗的老人過世了,她是當地極負盛名的剪紙藝人。
王安麗的剪紙不是剪出來的而是刻出來的。作品中的主體形象都沒有局部的鏤空刻畫,而是根據剪紙為刺繡服務的實際需求,以錐代筆、以孔成線來塑造主體形象的結構和空間位置。構圖上根據不同線條的長短和快面的大小對比來突出主體,構架畫面。
歐陽光英家傳的剪紙多以苗族口傳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圖騰意味的神人神獸和吉祥花草為表現題材,其中貫穿了苗族早期文化中對生殖、生命的崇拜以及從自然的神化到人的神化的演變時序和豐富的形象創造。
苗族婦女在刺繡中使用剪紙的歷史很悠久,在黔東南一帶苗族中世代流傳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剪紙的片段,歌中描述了苗族先民遠古時期大遷徙時的情形,歌中唱到「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
貴州的黔東南地區是苗族的最大聚居區,中國苗民族的四分之一集中在這裡。苗族沒有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剪窗花的習慣,苗族的婦女在刺繡中使用剪紙,俗稱「苗花紙」。
無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婦女都承接了更多的家務勞作,與黃土高原不同的是,北方婦女的剪紙有的是對生活的寄託和想像,而苗族婦女的一切都與實用有關。所有的衣食住行都靠自己來解決。幾乎每一天,你都會看到苗族婦女一邊唱著古歌,一邊辛勤勞作的場景。
在很多的苗族村寨里都有專門的銀飾匠人,苗族人普遍喜歡戴銀制飾品。製作銀飾的匠人大都是男人,可以看出傳統的銀飾樣式與剪紙和刺繡的關係。
這裡是貴州台江縣革東鎮五岔村,自古就處在苗族聚居區,由於封閉的自然環境,這裡保留了許多獨特的生活習俗。
當一些傳統的節日或者村裡有人出嫁是,一些身佩銀飾盛裝的婦女便會圍聚在一起,敲鑼打鼓,載歌載舞。
苗族婦女出嫁時一般都會有一件母親親手做的綴滿刺繡的嫁衣。這件衣服一生都會被精心的保存著。嫁衣上遍布著各式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刺繡是苗族婦女一生中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一般從小就開始接受刺繡技術的訓練,從日常穿著到新婚的嫁衣、節日的盛裝無不和刺繡發生著緊密的關係。從刺繡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苗族的祖先與皇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繡的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繡,什麼地方繡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貴州苗族刺繡中有著中國其他地方都有的老鼠嫁女的紋樣,但更多的是苗族自己獨有的故事傳說。苗族刺繡至今沒有脫離自己部落徽記的範疇,
「苗龍」是苗族刺繡底樣中最具特色的形象之一,造型不下幾百種,有魚龍、鳥龍、牛龍、蜈蚣龍、人頭龍、雙頭龍等等。這些形象被繡在人們的衣服上與人朝夕相伴。它與中國傳統上象徵帝王的龍有著截然不同的分別。苗龍凝聚著苗族人非凡的想像力。
受到當地習俗文化的影響,潘套九從小就在母親的影響下學習剪紙、刺繡、織錦和挑花。苗族剪紙一般都是用刀口很細的小剪刀剪,用剪刀剪不能把紙層疊太厚。苗族的剪紙是依附於刺繡相伴而生的,苗族沒有北方漢民族剪窗花的習慣,除了在巫俗活動中偶爾用幾種圖案簡單的剪紙外,只有刺繡時才作為底樣廣泛使用。
黔東南《苗族古歌》中說,楓樹生出蝴蝶,蝴蝶生了12個蛋,請一種叫脊宇的鳥來孵化,生出了苗族的祖宗姜央和雷公、龍、象、牛、虎、蛇等12個兄弟,後來在姜央與雷公的征戰中,其它兄弟都幫著姜央。這其實是人與自然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刻畫在潘套九的紙樣里。
實際上,隨著經濟開發和旅遊的開放,像施洞的許多苗寨都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機會。已經80多歲的潘套九老人,雖然只會說苗族的地方土語,但經常被好多地方請去傳授剪紙技術。
歐陽光英沿用的是家族裡傳統的刻紙技術,一次可以刻幾層剪紙,圖案預先在最表層的紙上畫好,紙張用的是當地手工作坊生產的白皮紙和黃草紙。刻好了之後便拿到鎮里的店裡去賣。
歐陽光英曾經陪著王安麗到北京去做過展覽,知道自己家祖傳的技藝的寶貴。然而她並沒有提高自己剪紙在市場上的價格,有外地的人來了,她會用自己獨有的口音,講解那些花樣里的傳說,講的最多的是她的苗族祖先姜央的故事。
「姜央造人」是苗族最古遠的神話之一,傳說雷公放洪水來淹沒天下毀滅人類,姜央坐在葫蘆里躲過災難,並降伏雷公。姜央重造人類,用泥巴捏了許多人,但不會講話。他問天,天說:砍竹子來燒,竹子爆出聲音人就會講話。姜央砍來竹子一燒,果然人跟著竹子的爆聲說起話來。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老鼠嫁女》的剪紙圖樣老鼠繁殖力強 象徵多子多福當地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位老人的名字她已經90多歲一隻眼睛看不見但她仍然可以剪出漂亮的牽手娃娃韋幫粉好像心裡有一把尺子就像預先畫好的直線筆直而不走樣。
長江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而民間藝術的流傳往往承載著歷史的信息這裡是長江下游流域著名的揚州城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朝的時候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揚州剪紙風格以清新秀麗線條流暢 剪工精緻見長揚州剪紙藝人張永壽是中國1979年首次命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之一張永壽出生於剪紙世家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揚州工藝美術館陳列著張永壽的《百花齊放》剪紙集上面有郭沫若的題詩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張秀芳和翁文是張永壽的徒弟現在揚州城裡。
僅有幾個人會用剪刀創作揚州剪紙以宣紙為材料以黑色硬紙作襯畫面黑白分明題材以花卉為主也有禽獸 魚蟲 人物圖案過去揚州剪紙主要用作鞋花 枕花檯布花和床單花的刺繡底樣現在隨著社會習俗的改變和創作題材的擴大揚州剪紙從實用性逐漸轉向欣賞性為主張秀芳是張永壽的侄女張秀芳從小喜歡剪紙在張永壽的指導下她學會了用剪刀剪鴛鴦戲水剪事事如意 剪鳥語花香。
她曾於1975年參加了張永壽《百花齊放》的製作後來又參與了《白蝶戀花圖》和《百菊圖》等剪紙集的創作從1981年到1986年張秀芳曾經先後五次被邀請到德國 美國 日本做剪紙藝術表演。
2000年10月江澤民邀請法國總統席哈克訪問揚州期間指名要張秀芳作了剪紙表演詩人郭沫若總結了中國南北方剪紙的特色並寫道曾見北國之窗花 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 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工 美在人間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