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保險公司一直不停地招 人? 桃子為你全面解答防坑

2019-07-28     桃子娛樂集

如果你的朋友圈有幾個保險公司業務員,就不難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保險公司總是在不斷招人。

類似的文案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又是世界五百強,又是完善福利,不管薪資待遇還是企業文化,讓人看了就血脈噴張。

恨不得立刻張開夢想的翅膀,加入他們立馬起航。

但實際上,這些不過是保險公司招聘業務員(或者客戶)慣用的伎倆罷了。

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不知諸位是否有找工作的經歷。

如果你在58上發布一份簡歷,有時甚至還沒來及投遞,就已經接到了不下幾十通電話。

一開口,就先給你來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你好,我們是世界五百強的綜合金融集團,現招聘私人理財顧問/儲備幹部/職業經理人等,底薪1萬起,公司每年有多次免費旅遊,晉升透明,時間自由。地址XXXX,請你明天攜帶一寸照片前來應聘。

啪,電話掛了。

你甚至都還沒反應過來:我剛才好像還沒同意。

不過聽著不錯,去看看吧。

當你產生這個想法的時候,意味著,你已經步入了對方設下的天羅地網。

次日如約到場,這才發現,之前電話里許諾的福利統統沒有!

理財規劃:就是賣保險。

底薪一萬:是業績做到對應檔位的有責底薪

免費旅遊:得做到公司業績前幾名。

晉升透明:招人數量夠了就行,是挺透明

這時,你感覺上當轉身要走。

那麼對方就會派出一個資歷較深,並且話術豐富的主管經理,前來對你循循善誘:

現在工作不好找呀,你看都下崗了多少老百姓?你看咱們賣保險的,時間彈性,收入由自己掌控。並且數次被國家點名要高速發展。現在這不已經迎來了鑽石十年嘛!而這工作很簡單,就是把客戶的錢放在我們這裡,客戶存哪不是存?

然後在時不時的給你展示一下工資條,言外之意:

你看,正兒八經工作,有我賺得多嗎?

如果頭腦一熱,那麼恭喜你,偉大的保險業大門至此為你敞開。

別說時間自由,而是你根本就沒有自由。

早8點開始打卡,先是小組會議,緊接著大區會議,再然後部門會議,最後來個小組二次總結。

一套下來,給你開的暈頭轉向。

也不記得學會了什麼,就記得光好,鼓掌,我們是最棒的,年薪百萬不是夢。

等回過神來的時候,殘酷的事實又擺在眼前:

客戶上哪找?

禁不住主管的軟磨硬泡:

你可以自保啊!加上提成和底薪,你這等於白送一份保險啊!

衝動之下的你,自殺了一份保單。

卻忘了,保單後續的19年還是得自掏腰包。

遠水解不了近渴,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平凡的崗位。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當然也不乏其中優秀者,自殺單後,猶如醍醐灌頂,通了任督二脈。

將親朋友好友,悉數羅列清單:

什麼大學同學、之前同事、三姨二姑、隔壁老王輪番上陣,甚至於樓下攤煎餅果子的你都看的分外可親。

業內稱之為:殺熟

成功者,轉的盆滿缽滿。

失敗者,信譽形象大幅下降。

但殺熟之後,資源枯竭,自身又缺乏開拓新客戶能力,最終又免不了脫落離場的命運。

自保險業復業以來,做過保險的,不低於5000萬人。如今根據保監會統計,在職人力僅有800萬。

將近4000多萬的人口大進大出,在保險史上匆匆而過。

朋友們請看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這是國際人道主義的精神,這是一種只知奉獻,不求索取的精神,這是一種peace and love的黑怕精神!

你在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理智者早已看破紅塵,另尋出路。

而深諳生財之道者,則把工作重心,從個人業務轉移到了團隊擴建。

畢竟,保險企業家才是你的終極夢想,

目標是星辰大海,又怎能拘泥於眼前的苟且呢?

於是朋友圈廣而告之,招兵買馬。

套信用卡、借債,58、趕集、智聯統統買斷。

職位崗位全都冠名以:

理財規劃師、大客戶經理等高大上噱頭。

不知所云者慕名而來。

於是又重複著開頭那一段。

自保殺熟招聘,周而復始。

看似好像時間彈性,工作自由,但實際上,你的所有行為早已被刻上了烙印,猶如一刻不停的發條。

你深知一旦停下,等待你的,除了親朋好友的嘲笑,還有那還不清的信用卡帳單。

愛他,就送他去賣保險,因為那裡是天堂。

恨他,也送他去賣保險,因為那裡是地獄。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大部分懷揣企業家夢想的年輕人,早已在中途耗盡心血,被扒光了皮骨,作為了他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能夠在這畸形的環境中逆風成長者,細數保險業幾十年春秋,也不過寥寥數人。

成功者站在了那金字塔頂端,享受絕美風光與無上榮耀。

保險公司也會將其列為成功模範,海報貼滿公司走廊:

曾經月入2000的農村小伙,不懈奮鬥,如今月入百萬,終成總監。

前來頂禮膜拜的後輩們,雙眼發亮,幻想著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

這些年輕人卻不知道,類似的傳奇人物,

自身勤奮和歷史機遇,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還能靠努力,而後者卻只能靠時代賦予了。

生與死的徘徊。

不經意間看到了17年新華保險的財報,令人深思:

截至2017年底,公司個險營銷員人力同比增長6%,達到34.8萬人,月均舉績率為47%,月均人均綜合產能為5801元。

換言之,每個月只有47%的業務員能開張,賣出一單及以上的保險,而平均下來每月每人只能賣5801元保費。

這意味著什麼?

假設首年佣金(提成)30%的話,則業務員月均收入為:5801*30%=1740元

試問,月均1740能幹什麼?夠幹什麼?

更何況那些從事保險的,大部分都已是三口之家。

別說生活,恐怕生存都成了首要難題。

你當公司是自家,他卻把你當韭菜。

總有不少保險代理人將自己標榜為公司員工,以XX人自稱。甚至於對公司的認同歸屬感,比正式員工都要強。

他們卻忘了入職後的第一天,那個明媚的午後,你的主管拿著一沓入職資料來到你的面前,上面工工整整書寫著一行大字:

代理協議。

1992年外資公司友邦保險,引進了保險代理制度。

當時的小公司平安保險掌舵人馬明哲先生,率先嗅到了商機。於是從台灣借兵,大刀闊斧,一舉成名。

而代理制也被其他公司爭相模仿,經久不衰,直到現在。

本質上講,保險代理人就是一個銷售商,從保險公司拿貨,把產品銷售給客戶後,從而獲得佣金。

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代理人是根據保險人的委託,向保險人收取代理手續費,並在保險人授權的範圍內代為辦理保險業務的單位或者個人。

下面引用某公司官網解釋;

文中主要表達了保險代理人非公司員工、無獨立法律地位,不享受職工福利待遇,並且需要徵收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保險代理人們整天給別人講風險,送保障,然而自身卻連國家的基礎福利——社會保險都沒有。

一位從業多年的老前輩不禁感慨。

豐富的『培訓』。

但凡是銷售行業,一定會把培訓作為重中之重。

想致富,背話術。

而保險本質是法律合同,若是僅重視銷售技巧,而忽略了條款講解和責任解讀,是否本末倒置?

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讓管理者們早就將敬畏之心甩到了九霄雲外。

所謂的培訓,更多的時候是老員工培訓新員工。美其名曰,讓大家都有機會上台鍛鍊。

其實在節省成本的同時,培訓的質量並沒有保證。老員工的經驗值得分享,但是對很多知識點的理解不一定到位。

保險公司為了讓業務員們牟足精神,每天早上先來唱個歌、跳個舞,然後主持人帶著大家喊

「艾瑞巴蒂黑喂狗!我們公司最棒的!我們產品最好的!我們福利行業第一的!

不明真相的,還真以為這裡是大型蹦迪現場。

附上某公司增員操視頻:

視頻封面01:27

總結

其實,金字塔結構的銷售隊伍,產品導向式的銷售,一鍋燴式的粗放管理,依舊是壽險市場快速發展的驅動力,也是造成諸多比如擰毛巾式的增員,誤導客戶以及銷售人員抱怨不斷等亂象的主要原因。

爬上塔尖的20%,功成名就。

其餘的80%里,夾在中間的,起落無常。

壓在底層的,更是被當作蘸了水的毛巾,擰乾後,棄若敝履。

然而,這裡面並沒有銷售人員的主觀之惡,更多的無奈皆濫觴於制度本身。

我們寧願相信,銷售人員在進入行業時,都是抱著美好的初衷與願望的。

但作為保險代理人,究竟是站在客戶的立場,成為客戶的保險顧問?

還是集體無意識地站在公司的一邊,充當公司股東的保費挖掘機?

但請你記住的是,代理人並非公司員工,公司的利益也與我們無關,客戶的利益才應該是我們的心之所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e49RmwB8g2yegNDdC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