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 | 魚能不能順利越冬,就看這幾方面有沒有做到位

2019-11-15   飼料植物精油

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魚類的攝食逐漸減少,作為溫水性魚類的四大家魚及鯉魚,鯽魚等,在水溫10攝氏度左右就基本停食,進入漫長的冬眠期。

近年來,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魚類養殖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養殖密度增加,投喂量加大,池塘水循環使用,養殖環境逐漸惡化。

池塘越冬後養殖愈加困難,各種問題頻頻發生,養殖水體與魚體質問題尤為突出,水中氨氮升高引起魚體大量上浮、氣泡病繼發水霉病導致死亡等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養殖的成功率。

魚類越冬死亡的原因

1、越冬魚塘環境差,嚴重缺氧造成死亡


首先、池塘老化,多年未清淤,淤泥厚積,魚類(種)高密度養殖,高投飼,高排泄,有機物增多,耗氧量大;

其次、有的村邊塘、村民居住密集,生活污水和附近工廠廢水排放進入池塘,大量耗氧而引起溶氧不足;

三、水中二氧化碳、硫化氫超標,亦可引起魚類(種)中毒死亡;

四、魚塘滲漏大,保水性差,缺少新鮮水源補充,塘小水淺缺氧,魚類活動空間窄;

五、新挖塘、瘦水塘不肥,缺少豐富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產氧量抵不上耗氧量,魚類缺氧浮頭染病死亡。

2、魚種過密過小引起死亡

魚種大小不均,加上投喂不當,弱肉強食,造成魚種規格太小,體質越來越差,體內積貯的脂肪等營養物質能量少,難以在漫長的越冬期間維持生命活動中所需的能量,因身體衰弱而死亡。

3、魚體受傷染病死亡

在拉網上市或拼塘時操作不佳,造成魚體鱗片、鰭條、鰓絲擦傷脫鱗,使得病菌入侵感染疾病,在越冬期間也容易死亡。

4、管理不善引起死亡

在越冬期間,養魚戶認為魚類不吃或少吃飼料,而放鬆管理,不及時查看水質(當水體含氧量降到3毫克/升時,魚類感到不安;

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魚類呼吸困難,大量浮頭死亡;

溶氧量最好控制在5毫克/升為安全係數、水體肥瘦老化及魚類活動情況,或已發現魚體不好的苗頭又沒有及時採取措施,拖延時日造成魚體衰弱死亡。

越冬塘滲漏水,塘小水淺冰雪過厚造成池水缺氧,亦會導致魚類窒息死亡。

由以上引起魚類越冬死亡的原因,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魚類能否安全度過休眠期主要有以下幾個要素決定:

一是健壯豐滿的體質

二是魚類沒有疾病

三是良好的水質環境

越冬期間魚塘管理

1、保持健壯豐滿的體質

魚類越冬期間不能攝食,主要靠消耗體內的能量來維持生命,因此越冬前必須投喂優質飼料以積蓄能量供越冬之用。

在保持蛋白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提高飼料中澱粉和脂肪的含量,脂肪應含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嚴禁過早停食,晚停食更有利於魚類安全越冬。

2、做好越冬前的保健工作

不使魚類帶病進入越冬期,魚類一旦帶病越冬會造成較大的傷亡,發生冰下死魚事故,且由於溫度低難以治癒。

也可以在越冬之前在魚的飼料中拌入含辣椒提取物等成分的飼料添加劑,以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降低死亡率。

3、增氧殺蟲消毒不能停

冬天池塘也會缺氧的,冬天如果適當開動增氧機,可以讓池塘的水更活,讓水裡的溶氧情況好一些,另外長時間靜止的水面容易在冬天結冰,一旦結冰的話麻煩就更大了。

冬天池塘水質容易老化,水溫低導致藻類的活力差易老化,新陳代謝更新速度慢,浮遊動植物偏少。

特別是有老水池塘里的花白鰱在缺氧的情況下還易患錨頭鰠病等病害,所以在增氧的同時還要及時施放殺蟲藥劑有效防治,以實現寒害、病害同防同治。

在大幅度降溫前,有連續2-3天的晴天時,就可選擇用廣普性殺蟲藥殺蟲;殺蟲後,建議用消毒劑進行消毒,促進魚體上寄生蟲造成的創口能夠及時修復,避免感染。

4、加強改底肥水,保持水質穩定

殺蟲消毒後進行強改底,降解氧化塘底的殘餌、糞便等有機沉積物,降低耗氧因子,清除氧債,幫助魚兒過冬。

冬季池塘水質一般較清瘦,有的塘甚至還很渾濁,這樣的水體的產氧能力、水質穩定性、保溫效果等都較差,建議在天氣晴好時進行肥水。

同時,對於外源水較好的魚塘,可以選擇適當加深水位,讓池塘水體總量增加,這樣在寒潮到來時,水溫下降的速度的就會減慢,從而減輕對魚體的應激,同時魚塘深度加深後,底層水溫較暖,可以給魚群一個安全過冬的庇護場所。

針對魚類越冬期存在的這三個問題,養殖戶在越冬前應當投喂營養水平更為合理的飼料,添加含天然辣椒提取物等成分的飼料添加劑,達到促採食、增免疫、提高抗病力及成活率的作用,以保證魚體安全健康越冬。


(免責聲名:部分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的分享、摘錄,如果文章、圖片、視頻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管理員,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