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時期,各種防禦工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減少士兵傷亡,還能為防守反擊創造一條件。二戰時的歐洲戰場上有著名的四條防線,雖然這四條防線建造時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它們所花費的人力和金錢都是非常多的,而且它們最終的結局也大不相同。
首先是納粹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其主要目的是德軍公用來防禦西線的,此防線更被希特勒稱讚為「不倒防線」。它從挪威北部一直到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有2700公里長。
這條防線從1940年7月就開始建造了,但一開始並未想過要造這麼長,是在蘇德戰爭開始後,希特勒為了防範英國而加強建造。1943年11月,隆美爾開始負責加強此防線,他在防線中裝置了多種火炮、地雷、障礙物以及反坦克設施。此防線在二戰中除了最基本的反登陸作用外,也為德國海軍提供了一定的防禦力量。
接著是納粹德國的死對頭——前蘇聯所建造的防線。蘇聯所建造的這條防線長為1200公里,北起卡累利阿地峽南至黑海沿岸,貫穿了整個白俄羅斯西部。這條防線從1928年—1939年修建完成,期間一直是蘇聯的秘密工程,本沒有名字,但是在1936年時被國外媒體報道時稱為「史達林防線」,此後就一直這麼叫了。
史達林防線看上去氣勢恢宏,由於其建造全由鋼筋混凝土和特殊材料,所以防線防禦力極高,其中還有4000多個永備火力點。據說,該防線上的發電設備至今還能用,至於它在戰爭時期所遭受的攻擊痕跡還留在上面,成為蘇德戰爭的永遠見證者。
第三條著名防線依然是納粹德國所建造,是德軍專門用來對抗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而建,德國稱其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這條防線從1936年德軍占領萊茵河後建造,直至1939年完工,全長630公里。
這條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其特點就是工事較小,結構簡單。當時德國人還期望這條防線能在戰爭中起到無堅不摧的效果,然而事實相反,它並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因此僅在戰爭中對盟軍起到了很小的阻礙作用。
最後一條自然是二戰中最為著名的馬奇諾防線。此防線是一戰後,法國為了防禦德國和建設的,在1940年時就基本建好了。此防線的主體有數百公里,由鋼筋混凝土建成,堅固方面是不用擔心的。
由於這條防線的建造實在昂貴,所以法國也只能用來防禦一下法德邊境。防線內的設施更是相當齊全,大炮、壕溝、堡壘那肯定是必備的,其中更是藏著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內部的通道四通八達,甚至還配備了有軌電車通道。二戰中法國人以為只需憑此防線就可以將希特勒的納粹德軍消滅在防線之外。
當時法國人認為法國和比利時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十分崎嶇,一點都不適合作戰,再加上比利時的反對,法國便未在此地建造馬奇諾防線。然而正是在此地,德軍先騙得英法聯軍支援荷蘭,而後再出其不意偷襲阿登高地,將英法聯軍圍困在敦刻爾克。德軍主力部隊直面兵力空虛的法國境內,馬奇諾防線中苦苦守衛的法軍也蒙了,直接造成法國40天被德軍占領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