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一歲左右就會叫爸媽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也不斷增強,到了兩三歲時,基本上就能夠說短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了。
可是有的孩子到了3歲甚至4歲,還不會說話,有時候是孩子語言能力發育遲緩,但有時候孩子說話的早晚卻是跟家裡的環境有關的。
最近鹿媽就看到這樣一個報道,山東的王女士,兒子3歲了,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還不會說話,只會叫個爸媽,幼兒園都不收他。可經歷過一次意外後,孩子卻奇蹟般地開口說話了,原因讓人無奈又心酸。
王女士3歲的兒子在家不見了,家人到處找,後來在樓下找到了受傷的兒子,原來孩子從5樓的陽台掉到了樓下。
因為傷情太嚴重,孩子被送到醫院後就住到了重症監護室,整整待了19天,19天來家人都沒過孩子。然而當孩子轉到普通病房後,王女士發現兒子像開了竅一樣,突然會說很多話了。
難道孩子是被「摔開竅」了?後來才知道真正的原因。
原來王女士兒子一直是由由奶奶帶,而奶奶的頭腦有點問題,平時基本上不跟孩子說話,王女士夫妻兩個又是做生意的,平時很忙,也很少跟孩子交流。
而在重症監護室待的19天裡,護士每天都會跟孩子說話。王女士知道原因之後也很愧疚很心酸,因為太忙,沒有跟孩子正常交流溝通的時間,竟然是護士教會了孩子說話。
現在,孩子的傷情完全康復了,說話也溜了很多,一家人都激動不已。
其實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解釋過,3歲以內的孩子,老人帶和年輕父母帶,一個人帶和一家人帶,是有很大差別的,為什麼呢?
如果孩子一睜眼,旁邊沒什麼人,也沒什麼人跟他說話,那孩子的語言發育能力肯定就比較遲緩,如果經常跟孩子溝通交流,逗孩子玩兒,那孩子也會跟著學,孩子的眼神也更靈活,大腦也會更加機靈。
不過有不少家長覺得,3歲以內的孩子什麼都不懂,誰帶都一樣,父母還不如去外邊多掙點錢,其實3歲以內,是孩子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的性格、規則、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所以李玫瑾教授才建議,3歲以內的孩子最好是媽媽親自帶。
一:親子關係不同
有句老話叫「誰帶的孩子跟誰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從小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從情感上來說嗎,會跟老人更加親近,而跟媽媽之間會有一定的隔閡。
有很多孩子上學後不願意跟家長說貼心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小時候建立的依戀關係有關。所以媽媽帶還是老人帶,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是不同的。
二: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同
因為年齡問題,老人會不自覺地溺愛孩子,更容易代替孩子做,比如老人喜歡給孩子喂飯,總覺得孩子還太小,什麼事都不讓做。而年輕人的育兒理念跟老人有很大差別,會讓孩子跟自己一起做,或者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3歲以前是老人帶的還是媽媽帶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就很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自理能力大不一樣。
三:孩子的處事方式不同
老人帶的孩子做事更小心,媽媽帶的孩子更有創新意識。
這也主要是跟帶孩子時的習慣有關,老人看孩子總是愛提醒:小心點,慢點,有危險別……
這主要是為孩子的安全著想,孩子跑得快,有時候老人也追不上,不好照顧,但是經常限制孩子,有時候也會限制了孩子試探和創新的思維方式。而年輕媽媽帶孩子時,對於探索性的活動可能會對孩子更寬鬆點,更有利於孩子的探索。
四:孩子的眼光見識不同
老人帶孩子更注重的是孩子吃飽穿暖,而對於孩子的教育並沒有過高的要求。
媽媽帶孩子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學習成長,更注重培養孩子禮儀、規則、更新穎的教育方式等。
所以孩子的眼光和見識,在上學後就會體現出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