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過——
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
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
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
前幾天,好友小卉打來電話:「你給我泡一壺老白茶吧,我10分鐘就到,有事找你吐槽……」
小卉一兒一女,姐姐10歲,弟弟5歲。
那天,弟弟把姐姐書桌上的一盒彩筆倒出來玩,散落一地又逕自玩別的去了。
姐姐回來看到了,尖叫道:「天啊!是誰亂扔我的彩筆?」
爸爸轉向弟弟:「是你嗎?」。
「是。」
「我有沒有教過你,用完別人的東西要歸位?」爸爸的嗓門提高了一度。
「有,我剛剛忘了。」弟弟聲音明顯低下去。
「忘了?這怎麼能忘?你這習慣很差你知道嗎?」爸爸一聲比一聲高,媽媽從廚房探出頭來,剛想說話,「你回去,我在教育孩子,你別來添亂!」爸爸舉起手臂指著媽媽,突然高聲喝道。
兩個孩子都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
「快點,跟姐姐道歉。」爸爸怒目圓瞪。
弟弟靜默不語。
「我讓你道歉!說你錯了!」爸爸幾乎是用吼的。可越是凶,弟弟越是倔強的緊閉雙唇,努力控制不肯哭出來。
「王毛毛,你給我道歉!」爸爸突然怒拍桌子,整個人跳了起來,衝到弟弟面前。
結果,弟弟尿褲子了,真的嚇尿了,他「哇」地一下哭出來。他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並作嘔吐狀,而此時爸爸就這樣惡狠狠地盯著他,姐姐慌了神,「算了算了,爸爸,我自己收拾一下就好了。」
「你閉嘴。」隨著爸爸一聲喝斥,弟弟「嘩啦」吐了出來,一口接一口,大概是把午飯吐了個精光,虛弱無力。
而爸爸竟怒氣沖沖地摔門而去,留下啼哭不止的兒子、錯愕的女兒,和無奈收拾殘局的妻子。
茶葉在玻璃壺中翻滾舞動,茶香升騰。我默默給小卉倒了一杯茶,輕按了一下她的肩——
「後來我問過他,『孩子那么小,也不是什麼天大的錯,你會不會覺得對他太過分了?』,他說其實他出門後冷靜下來就後悔了,但是當時沒控制住情緒。」
「原生家庭烙下的創傷,真的是跟隨人一輩子的。」小卉最後作了總結。
有多少人在血氣上頭的那一刻無法自控,任憑怒氣像洪水般傾泄向身邊最親的人?
早在2017年,台灣一則反對家庭暴力的影片引起了廣泛關注。影片《還原家庭暴力:孩子面對失控父母多恐懼》運用了VR技術製作,讓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會到孩子面對失控父母時的恐懼。
它也被稱為「失控的遊戲」,但失控的不是孩子的遊戲,是父母的情緒,才引發了這這場窮追猛打的「家庭暴力」。
原本應該是孩子最信任、最能感到溫暖的面孔,在情緒失控的那一刻,他們歇斯底里的樣子,竟然像瞪著眼睛、張著血盆大口的可怕怪物。
《小歡喜》中,宋倩和喬英子是一對相愛相殺的母女。
喬衛東為了給英子減壓,搬回書香雅苑居住,於是有了「秘密基地」的喬英子經常稱病逃課,躲在爸爸家裡玩樂高。
終究紙包不住火,隨著班主任的家訪,英子屢次曠課的事情敗露了,宋倩闖進喬衛東家找到英子,她推翻了英子的樂高,兩人爭執之下,宋倩情緒崩潰,出手打了英子,此後更是對英子冷暴力。
曾經,過多過厚的過密的母愛,織就一張巨網,讓英子拘謹,壓抑,不自在。
而今不聞不問,又令英子焦慮惶恐,她對同學說:「我媽媽以前再生氣也沒打過我,而且她看我的眼神,我覺得她這次是真的要放棄我了……」
英子多次主動求和,宋倩均還以冷漠,給了英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考試發揮失常,從前5掉出了前20名之列。
雖然後來表面上和解了,但喬英子心理的洞卻越來越大,她開始整夜失眠,被抑鬱症困擾,險些自殺。
全方位關注的愛,讓孩子窒息;冷漠的愛,讓子女沒有安全感;
真正合適的愛,是過猶不及,是不多不少剛剛好。
昨晚,我給宸哥輔導世少賽的題。
最初,我充滿耐心,輕聲細語,當我抬頭看到他空洞無神的雙眼。
「不明白?」我問。
「講太快了,聽不懂。」他的聲音有一絲疲憊。
「沒關係,我再講一遍,你跟著我的思路,一步一步理解,哪兒不懂你就提出來,好吧?」
這次,我每講一個步驟就停下來看他的反饋,他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很不積極。
我按捺住心裡的躁動,繼續講題。當講到一個根本不算知識點的步驟時,他竟再次「短路」了,苦著臉一遍一遍告訴我「還是不懂啊!」。
我瞬間就燃了,提高了嗓門,「你在跟我開玩笑嗎?這麼簡單怎麼可能不懂?你根本就在開小差!自己再消化一下,想明白了再叫我講下一步。」我丟下筆憤然起身。
「我是真的是不會啊,你發脾氣有用嗎?」他在我身後叫道。
我試圖讓自己不發火,但我的內心極不平靜,後面的講題過程中始終板著臉,我們的互動也變得不再溫情。
睡覺前,我敲了他的門,他抬眼看我,又迅速收回目光望向手中的書。
我坐在床沿上,向他伸出雙手,他順從地放下書,與我雙手對握。
「媽媽要跟你說對不起,剛剛是我著急了,情緒有點失控。」我說。
「沒關係啊,都過去了。其實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只要看書就能緩解了,我只是怕你還在生氣,不敢找你。」
「謝謝你!」我擁抱了他,他的手也在我的背上輕輕拍了拍。
《找到你》中,有一句這樣的台詞:
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但其實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只是在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而已。
最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帶領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到一種毫無戒備的、甚至可以獻出生命的愛,那是一種自由。
我們常常說,每一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們以為那只是對母親的讚美,卻從未想過,孩子也是在用生命愛著我們。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每一個成年後有心理疾病、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過心理的創傷。
第一個故事中的爸爸,他的父親天然地覺得孩子只要生出來,就會長大,至於以什麼質量長大,他沒想過。帶著貧窮愚昧的自私,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下來,給他們一口飯吃保證不餓死,關於培養成材這件事,他從未想過。
他的媽媽倒是願意為孩子奔走努力的女人,無奈遇到甩手掌柜式的丈夫,她就是「喪偶式育兒」的真實寫照。
也不知道是天生性格使然,還是太過於困苦無助的生活驅使,一連生了幾個孩子後,他的媽媽活成了一點即炸的「火藥筒」。
兒子頑劣,打罵已是家常便飯,氣極之時,她曾用剪刀把兒子的耳朵剪得鮮血淋漓;也曾一言不合,將手上的柴刀飛向兒子,刀擦著頭頂飛了出去;甚至她把兒子拉到後山想要活埋了他……多少次都是生死一線。
如果不是親耳聽說,真的不敢相信這是一位母親會對親生孩子做的事。
宋倩曾是學霸,工作好,投資眼光也好,擁有這套北京學區房,月租金收入約有小五萬。本應快樂自信,但生性強勢的宋倩遭遇離婚,心灰意冷地總結經驗教訓為: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有一個算一個」。
喬英子談起母親給自己的壓力,她說:
「自從離婚之後,我媽就變了。她開始一門心思的對我好,覺得所有的事,都沒有我的事兒重要,圍著我團團轉。可是這樣一來,我感覺就像坐監獄。我真的快受不了了。」
宋倩這種如緊箍咒般的母愛,讓喬英子無時無刻不想著想逃離。
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太重要了!
《小歡喜》中,劉靜說話有條不紊,落落大方,即便是生氣也保持理智,很有同理心。
劉靜用自己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改善季勝利與季楊楊的關係,從不埋怨,不情感勒索,更不會冷戰,她情商之高,總是幾句話就能解開父子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她是傾聽者,另外一個方面作為母親的她,在中間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緩衝左右,為孩子架起了橋樑,讓這個原本充滿火藥的家庭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好。
喬英子也深深喜歡這位溫柔嫻靜的阿姨,她把劉靜當成樹洞,傾訴一切不可向他人言說的煩惱。
為人父母,如何控制情緒,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一課。
1.當你覺得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爆發前,暫時離開現場
很多時候,我們情緒失控都是因為身處「矛盾中心」。只要我們主動離開,哪怕只是換個房間待著,或是到陽台做一組深呼吸,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平復,然後再和孩子溝通。
2.覺知自己,我到底為什麼生氣?是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或者根本就是在氣自己?
(1)很多家長對孩子情緒暴力,是源於自我犧牲為前提的自我感動。
宋倩那被稍微有點「變態」的控制欲,體現了一位全然沒有自我的媽媽的核心理念:
「我愛你,我做的都是為你好。哪怕你現在不認同,不贊同,不同意,沒關係,先照我說的做。未來,媽媽相信你會懂我的一片『苦心』。」
「你是我的一切啊!我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可以欺騙我?你怎麼可以……」
期望越高,控制越甚,接受不了達不到預期的結果,於是感到痛苦。
(2)憤怒大多數時候是對於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渲泄。
人生起伏不定,成年人的世界諸多不易。有人因為鬱郁不得志,有人遭遇事業上的滑鐵盧,有人經歷感情上的背叛……一切苦悶和壓力,都需要出口。
仔細回憶一下,我們對孩子大光其火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情緒不好,不一定真的是孩子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錯誤。這點小事,在你心情好時,根本不至於動氣。
所以,當孩子稍有頑皮,我們就會藉此大發雷霆的時候,不過是把孩子當成了我們發泄情緒的「出氣筒」。
成人的情緒應該自己解決,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釋放,比如運動,找人傾訴,擼個串喝頓小酒……唯獨不要讓無辜的孩子來背負。
3.接納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我們從來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必苛求孩子完美;
4.不吝嗇向孩子表達愛,用語言,用行動
中國家長總是偏含蓄,愛在你心口難開。
(1)口頭表達愛,別讓孩子需要察言觀色感受你的愛
每天清晨,溫柔的喚醒孩子:我最親愛的寶貝,你該起床咯,我愛你!
每天晚上,給孩子一個Goodnight kiss:寶貝晚安,祝你晚安!我愛你!
每天送孩子出門。給孩子一個擁抱:祝你今天愉快,注意安全,我愛你!
任何時候,不要羞於表達你的愛。
(2)皮膚觸摸是一種直接的關懷方式,表達親人之間的理解和慰藉。它能把愛護和體貼,傳遞給孩子的身體、大腦和心理。
脖子和背部的愛撫,可以消除緊張和疲勞
擁抱,通過心的跳動、眼神的傳遞,把對孩子的愛無聲地傳遞給孩子
臂部按摩。從手腕到肩部的輕柔按壓,以解決「皮膚飢餓」
(3)如果過激的言行已經發生,儘快道歉,不要端著家長的架子羞於啟齒
《小歡喜》中,季楊楊在學校當眾羞辱自己的爸爸,令季區長勃然大怒,打了楊楊一耳光。後來,他亦當著楊楊同學和家長的面,向孩子鄭重道歉,令這個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內心深深震動。
即便及時道歉能減輕對孩子的傷害,但畢竟是不得已的事後補救。身為父母,還是儘量讓自己情緒穩定些,「打一巴掌,給顆甜棗」多試幾次可就不靈了。
寫在最後:
未經審視的人生,註定糊裡糊塗的過;
不懂思考的父母,難免彷徨困惑。
當家長不易,不僅要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質保障,更要給孩子精神上的滋養與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歡迎關注@愫說育兒、歡迎互動、歡迎點贊。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