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養貓咪的「國際慣例」是什麼?應該去哪裡領養?

2019-10-22     胡家公館


有貓咪領養經歷的貓粉相信對於「國際慣例」這四個字並不陌生,在很多送養人的送養描述里也往往只有這四個字的要求,而對於一個萌新來說,會覺得雲里霧裡,領養貓咪難道也有國際標準了?

其實,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並沒有太大關係,只是救助組織根據國外一些成熟的流浪動物領養規範進行了本地化而已,因為內容齊全且規範,在救助群體里普遍流行。

國際慣例具體的內容版本很多,篇幅也很長,本文里就不贅述了,其核心思想就三條:科學喂養、有病就醫、不離不棄

這三條看起來非常基礎的要求,幾乎是養寵之人的必備條件,但為什麼會成為救助群體和領養群體相互排斥甚至敵對的導火線呢?那是因為在這三條基礎要求的定義上,常常會增加一些容易引發爭議的附屬項,雙方的著眼點不同就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科學喂養

給予貓咪健康的食物,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定期的注射疫苗,到年紀進行絕育,這些都是大多數領養人可以接受的要求。而部分送養人還會增加要求的標準,例如,強制要求領養人必須給貓咪食用某個品牌的進口天然糧,甚至貓砂、貓砂盆的品牌也有指定。或者,不僅僅要求領養人有穩定的住所,更要求領養人有本地戶口,甚至需要提供房產證證明。

有病就醫

這個條件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對於領養人的責任心和經濟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單純口頭承諾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送養人一般會加上一些附加考核項,類似於,領養人的工作信息、收入水平(收入證明),而這些都屬於很私密的個人信息。

不離不棄

想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必須要是在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行。領養人需要充分的了解養貓可能會帶來的諸多問題,例如,貓咪頑皮的破壞力、貓毛的過敏、貓咪成長過程中的傷病、家庭特殊時期對貓咪的排斥(懷孕期)、住所不固定、貓咪走失及缺乏陪伴的時間等情況都會成為貓咪被遺棄或丟失的誘因。還有更多奇葩的遺棄原因,讓送養人不得不增加防範措施,於是,要求送貓上門、留下身份證複印件備檔、不送養給學生、需要接受回訪等附加信息也被加入到了國際慣例里。

這些要求里被領養人反彈最厲害的主要是像收入、房產證明、身份證備檔及送貓上門和上門回訪這些嚴重涉及個人隱私的事項。其實,送養人收集這些信息並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有心之人作假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真要遇到點什麼,這些信息也不能輕易用來曝光,否則會觸犯法律,所以,要求提供這些信息也無非是有個心理安慰罷了。

正如昨天帖子裡說的,送養人和領養人之間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理性的溝通,在彼此的接觸過程中建立信任,當彼此成為朋友後,這些所謂的國際慣例也就只是個形式,彼此間的君子協議。

那麼,當我們想領養一隻貓咪的時候,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找到合適的待領養貓咪呢?

寵物醫院&寵物店

寵物醫院和寵物店是相對比較方便的位置,裡面經常會有救助人寄養或被棄養的小貓在尋求領養。

網絡征尋

微博、微信公眾號里有很多本地的救助組織信息,可以關注後看他們每周更新的待領養信息,找到心儀的貓咪申請領養。在閒魚上也會有不少的送養信息,但是需要加以甄別,凡是需要先支付託運費再免費送養的都可以直接拒絕,優先考慮本地同城領養

身邊朋友介紹

這種相對來說是最靠譜的方式,有朋友的信任背書,領養的過程可以省掉很多麻煩,大家的溝通也會更加順暢一些,這也是老胡最推薦的領養方式。

領養的過程本身並不複雜,難點在於雙方的互信和互通,救助人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教導領養人,多溝通,少要求,通過交流去了解領養人的資質,而不是上來就像審訊犯人一樣,那招誰都會反感。領養人也不要擺出貓咪不過是個畜生,只是想要個免費玩具的架勢,多主動溝通自身的條件,方便讓救助人更了解自己,不論領養貓咪遇到任何問題都第一時間和救助人聯繫溝通,共同尋找解決的辦法,不欺瞞,不玩消失。相信當這樣理性的救助人對上領養人的時候,貓咪被領養成功的幾率會大大增加的!


我是老胡

在胡公館裡和大家一起分享養寵的美好生活。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關注o(∩_∩)o

也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加我好友交流討論

說不定下一期的主角就是你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tFiK28BMH2_cNUgC6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