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紅泥崖村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
郭建勝在獼猴桃種植園內用電動綁蔓器管理獼猴桃樹。(記者 於新悅 丁兆霞報道)
五蓮縣洪凝街道紅泥崖村,以村西北頭的紅土崖頭得名,群山環繞,環境秀美。今年49歲的村民郭建勝近期實現了轉型,去年春天,他投資十六萬餘元,在村北承包十三畝土地種起了獼猴桃,和妻子當起了「果農」。
「我很早就開始四處打工,啥髒活累活都干過。現在條件好了,機會多了,只要出力肯干就能致富。」這時節的紅泥崖村,滿眼蔥綠,乾淨的石板路盡顯村莊幽靜。7月2日中午,在花團錦簇的家門口,郭建勝坐在一塊就地取材切割製成的石凳上,打開了話匣子。
人多地少、石多土少的小村莊「靠山吃山」,20世紀80年代起,村民上山開採石頭賣錢,後來有了石材產業園,村民就近打工,郭建勝也是其中的一員。「我在石材廠開裝載機十多年了,收入還不錯,一年能掙個七八萬元。」郭建勝說,自己放棄這份工作轉而發展獼猴桃,更多的是因為生態環保觀念的轉變。
「因為開礦,以前村裡常年白茫茫的,河裡淌的都是白水。這些年,大家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耳熟能詳,周邊礦山關停了不少,村裡環境也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巷子裡鋪上了石板路,家家門口栽花種草,小河裡也有魚蝦了。我的種植園就在大青山風景區入口,又靠近省道,以後搞個鄉村採摘游,準保錯不了。」
「有了各級好政策,村裡還有各種扶持資金,我們一年綠化一點兒,一年硬化一點兒,年年都有新變化,2018年我們村裡就是省級美麗鄉村了。」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張守英接過了話頭。
開著前幾年買的一輛小汽車,郭建勝拉著記者去村西豐子嶺的種植園,瞧瞧獼猴桃的長勢。剛一進園,便瞅見園子裡受驚奔跑的雞和鵝。這是郭建勝生態種植的「奇招」,獼猴桃一年四季不需要打農藥,雜草長得也快。他買來一百多隻雞和幾十隻鵝,請它們幫忙「鋤草」,既省下了鋤草的人工費,放養的雞、鵝長大後賣出,又是一筆收入。
「果園種了三個品種的獼猴桃,有綠瓤的、紅心的、黃心的,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採摘期比較長。」儘管是個新手,郭建勝對獼猴桃的種植卻並不陌生,他抓起一把土給記者看,「這種半沙半土的土壤最適合獼猴桃生長了,沙子含鐵高,種出來甜,黏土就不行。」說著,郭建勝拿起一個「神器」,給獼猴桃樹苗整理藤蔓,「這是電動綁蔓器,我網購的!」郭建勝說,新時代的農民跟過去不一樣了,得充分學習新事物、運用新手段。
「去年春天種的,到第四年是盛果期,一年一畝地掙兩萬元應該不成問題。」郭建勝說,最近他琢磨在獼猴桃園入口掛上一個「建勝獼猴桃採摘園」的指示牌。「明年九月中旬就能大量採摘了,1000棵獼猴桃樹預計能產兩萬斤。提前掛上牌子,來往開車路過的人都知道這兒有採摘園,吸引他們到明年獼猴桃成熟時來採摘。」
不再起早貪黑去礦上,休閒生活隨之豐富起來。打太極、下象棋,郭建勝的愛好也多了。這兩年,郭建勝家北面改造成了一片村民文化廣場,平日吃罷晚飯,郭建勝就拎上小音響和妻子到廣場去,和大家一塊打打拳、跳跳舞,日子過得忙中有樂。
「村莊以崖上的紅土得名,20世紀70年代,紅土就挖完了。現在村莊的發展,不能再循著老路了。」張守英說,紅泥崖村素有「大雪不過紅泥崖,村北瑞雪村南雨」的說法,獨特的氣候特點讓農產品有著獨特的品質。把村裡的農產品銷售好了,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產品發家致富了,就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十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才3600元,現在已經16000餘元了。以前能吃上魚、吃上肉就是好日子,現在村民都講究營養均衡,都奔著更有質量的生活。」張守英說,當前村裡的任務就是鼓勵郭建勝這樣的致富帶頭人發展鄉村新產業,千方百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都對生活越過越好充滿了信心!」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記者 於新悅 丁兆霞)
責編:李曉晴複審:種冰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hdJWnMBnkjnB-0ziI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