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每多一個縮寫,就有一個年輕人偷偷報考老年大學

2020-03-25     Vista看天下

出自電影《實習生》


現在年輕人的潮流真是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每當網際網路上出現一點明星八卦,所有的社交網站就會被一堆怎麼都猜不透的縮寫血洗,本應該輕鬆不費腦子的吃瓜之路也變得異常艱辛。


甚至因為這個原因,還有人專門創造了一個「明星縮寫查詢器」,方便不明真相的圈外群眾八卦。



你也永遠無法理解,00後的黑話怎麼又升級到一個全新版本了。



雖然對於以上的對話,00後甚至05後紛紛現身甩鍋,表示他們根本不趕這種「時髦」。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大眾的認知里,他們這一代確實創造了和前幾代人很不一樣的話語體系。


這也不禁讓人疑惑,這年頭,不會點網絡黑話的人就連網上衝浪的資格證都要被吊銷了嗎?



你還別說,在聽不懂網絡流行語這件事情上,你永遠不會是孤身一人。


比如開頭那段讓人抓狂的縮寫對話,有人信心滿滿地嘗試用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網際網路經驗解碼,結果交出了一份0分答卷。



其實正確答案是這樣的——



這種花里胡哨的加密法,別說是涉網不深的普通網友了,就算是一天25小時高強度上網的老網民也頂不住啊。


再加上網友們如今樂此不疲的造梗速度,還沒來得及搞清即將過時的老梗呢,那邊新梗又層出不窮。



那些實在是被這股「歪風邪氣」搞得狼狽不堪的人,這時候就巴不得能出個什麼網際網路流行語詞庫。


哪怕不能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弄潮兒,瞞著大家偷偷補一下課也好啊。


於是,還真有這樣一群在新梗與舊梗之間折返跑的網友偷偷聚集在了一起,成立了一個名為「村通網——網絡黑話指南」的小組,相互學習聽不懂的網絡黑話。



這裡就像是新時代的老年大學,不管是網上衝浪0級選手還是家裡沒錢剛裝網線,都不以提問過時梗為恥。


相反的,一切的先鋒光環在組裡都失去了意義,只有發出「村」最「土」最落後帖子的網友,才有機會加冕成為「咱們村最合格的村民」。



對於這群人來說,最讓人頭疼的大概還是開頭提到的縮寫梗了。


它們以龐大的詞庫和驚人的更新速度,成為村內最愛研習的生動教材。


當然了,如果是不懂bhys(不好意思),thxl(太好笑了)這一類並不怎麼常用的縮寫,說出來也不怕人笑話。


但在村組,你總能在各種匪夷所思的補課帖里刷新自己認知的下線,不由得產生「不愧是村組」的感嘆。



假如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對縮寫無能為力也沒關係,只要你能熟練掌握明星的基本知識,就將在這裡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仿佛與世隔絕的村民們,對明星的了解還停留在這個層面——


有人以為宋祖英和宋祖兒是同一個人,有人覺得王千源是TF三子名字的縮寫,有人感慨於魯豫居然不姓魯,有人第一次知道「於媽」是男的。


哪怕是你覺得早就在坊間流傳了八百年的爛梗,依然會有人一本正經地在組裡提問,末了還毫不心虛地加一句「我應該不是最後一個知道吧?」



每隔幾分鐘,就會有一個求知若渴的年輕人帶著疑問前來。


初心也許只是想知道最近大家口中說的「集美」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最終會在村民們套娃般的提問中滿載知識點而歸。



就算你對網際網路時髦話一竅不通也不用感到羞恥,只要去組裡轉一圈就會發現,任何一個網絡知識點都能成為村民們的盲區。



那些本以為自己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時代bug的網友,絕對能在這裡找到久違的自信:嚯,原來我還挺時髦的。


村民們喜上眉梢地在這裡和鄰居分享自己剛學到的「新」知識——


「朋友圈原來可以設私密」「開封菜居然是肯德基的縮寫」「手機就算調了靜音模式鬧鐘也會響」。


光是看看上面的這些帖子你就明白了,這群人根本不是輸在了網絡黑話的起跑線上,而是自始自終都沒上過跑道。



因為要補的課實在太多,他們掌握的最熟練的縮寫就是bdjw(不懂就問)和rt(如題),但這依然不妨礙有人開卷考試都找不到答案的行為。


請停止這種套娃行為。


雖然知識儲備層次不齊,但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踐行著小組簡介中的偉大綱領——


「咱村兒都是剛通網,這裡沒人嫌你反應慢。」


村民們從不認為誰的問題沒有意義,就算是「這個emoji表情包到底怎麼打」,「為什麼她的符號顏色和我不一樣」這樣瑣碎的問題,都不妨礙大家津津樂道地把它討論成幾十頁的高樓。



只是有時候你會很好奇,這個組裡真的沒有混進奇怪的釣魚愛好者嗎?


「不樣釣魚」


看了上面的帖子,你或許會覺得,活躍在這個小組的成員絕對已經不年輕了,他們大概要麼是忙於工作的社畜,要麼是為人父母的中年人。


但是村內的第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半數以上的村民,居然是本應成為網絡主力軍的大學生。



這就相當有趣了,要知道,村子裡的有些求助帖,連媽媽輩的人都能輕易解答——


真的會有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相信那種爺爺奶奶發在家庭群里的謠言嗎?


答案是:在村組,一切皆有可能。



村民們有意思的地方也在於這裡。即使已經被最新的網絡熱點甩開九條街了,他們還是執著於補上去年落下的功課。


這種格格不入的感覺造成了一種奇特的反差萌,於是這些一直在試圖理解網際網路新梗的人,自身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梗。



就算是豆瓣小組標配的管理小組和組規,有了村組的「內味兒」之後,也會自帶一種「土到極致就是潮」的意味。


堅信勤能補拙的村民們,雖然在追趕熱點這件事上無能為力,但對於村務建設倒是十分的熱心。


他們不僅推選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村委領導班子,而且擁有成熟的校規校訓和校長信箱。



在「熱愛學習」的校訓之下,村組的成員並不滿足於只是惡補瀕臨過時的老梗,他們對網際網路上的一切都懷有巨大的好奇。


老村民們肯定不會對這種帖子感到陌生——


「同樣是牛,為什麼我打出來是奶牛,而他打出來是黃牛」「我想要泰迪熊,為什麼只能打出來大棕熊」。



正是因為這種刨根問底的鑽研精神,有機靈的村民在學習之餘發明了emoji換裝小遊戲,成了村裡為數不多的「文化輸出」。



這裡表面上是從0開始教你上網衝浪的訓練營,實際上倒更像是個大型的夕陽紅團建中心。


在這個「平行時空」里,村民們以一種不符合網絡熱點生命周期的狀態緩慢地進步著。


這種進步除了靠他們自己求知若渴的上進心以外,還因為有一批熱心的課代表。


有人編纂了史上知識點最多的《全村最強縮寫大全》,還特別提供亂序版供村民們檢驗學習成果。



有人娛樂學習兩手抓,方方面面給大家掃除網絡黑話的知識死角。



還有勤勤懇懇的村委會,時刻牢記要把村民們培養成才的教學理念,不忘出一套覆蓋新梗舊梗自創梗的網絡黑話期末試卷。



但你絕對不能指望有人能在老年大學裡突飛猛進,一下子趕超到網際網路潮流的前端。因為有的人遲鈍起來,連期末考試都能錯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後知後覺的同學才是把老年大學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楷模



村裡淳樸的民風造就了大家格外強烈的身份認同感。他們相信如果一不小心在組外表現得太「村」,只要自曝村民的身份就能獲得諒解。



大家懷著不同的目的聚集到這裡,然後又在一個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帖子下面重新審視自己入組的意義。


所有人的心情都在「只有我一個人不知道嗎」「我應該不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吧」之間來回搖擺,然後又從「這居然也有人不知道」里偷偷獲得一點滿足。


有人覺得村組「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能學到不少奇怪的知識。


反正對於一些連「飯圈」都不知道是什麼的人來說,「毛不易其實姓王」確實是個沒什麼用但又不會主動了解的冷知識。


有人則是帶著城鄉結合部居民特有的熱情憨厚,懷著自己在網際網路上縱橫多年的自信,想憑一己之力帶父老鄉親們致富奔小康。


@木子至秦


翻開這本由本村老年大學教委會傾情編寫的《玩轉社交軟體》,你絕對會為39學時的充實課程量流下熱淚。


但等你看完第一章所謂的「老年大學新玩法」之後又會迷惑了,這真的是存在於二十一世紀的網絡教材嗎?



但不管這本教材在普通網友眼裡有多麼滑稽,在村組成員心裡,它就是村通網老年大學的《聖經》。


不過,你永遠也分不清他們對這本《聖經》到底抱有怎樣的情緒。


有人依然懷著進組之初的幹勁,認真地學習每一個自己漏下的網際網路知識點,希望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要被瞬息萬變的潮流拋棄。


有人則已經把這種「村通網」的氛圍發展成了玩梗文化,也算是用幽默感對這個每天都被一個新熱點搞懵、黑話泛濫的網際網路小小的一點反抗。


對於每一個有過同樣困惑的你我而言,網絡上會出現這樣一塊自留地,大概也說明,不想總被奇怪的熱點牽著鼻子走的「老年人」,真的很需要一些「追不上潮流」的自由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EG-EHEBnkjnB-0zj1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