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家大院

2019-12-02   趣說人文



前些年,有一部電視劇很火,是陳建斌和蔣勤勤主演的《喬家大院》,看過之後我們對喬家大院的興衰史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山西,有另外一所大院和喬家大院並駕齊驅,在建築規模方面,喬家大院只有他的1/10,被稱作為「民間的故宮」,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境內的靜升鎮,距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王家大院由太原王氏的後裔靜升王氏所建,始建於明代,鼎盛於清晚期,是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式建築群。所以有去平遙古城旅行的,順道去下王家大院也是不錯的規劃。


一,靜態王氏的發展概況

靜升王家乃琅琊王氏的後裔。元朝時期,王實帶領族群遷移至靈石靜升鎮,從事佃農作業,農忙之餘,兼經營豆腐的買賣,經過了數年的經營和發展,購置了土地成了自耕農,同時生意也越做越好。

王家到第三代開始就邁入明朝。明朝前期,為防禦蒙古族的反攻,沿長城一線由東向西屯兵八十餘萬,構成「九邊」防衛體系,山西北部的大同、左雲、偏關等地區,因地處要衝,更加配置重兵戍守。這樣的歷史條件促使晉商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王家顯然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機遇,由農入商。王家從十世開始經商,資本越來越多,逐漸成為當地知名的富商,而且王家在做工商業的同時,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在家族興辦學堂,斥資修義學,修文廟等。據記載,家族從八世至十八世,共有生員129人,監生211人,且有舉人、進士。


王家從十三世進入清朝。王家人在山東河南地區從事牲口生意,逐漸積累口碑,結識豪強,疏通關卡,打通了晉、蒙、冀、魯貿易通道。康熙年間,朝廷平定三藩,王家給負責一部分軍馬糧草的供應,不僅得到了經濟利益,而且使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王室憑藉政府勢力,逐漸成為本地大商賈,同兩渡何家、蒜峪陳家、夏門梁家並稱為靈石四大家族。

憑藉出色的教育和良好的政治關係,從十三世至十五世期間,王氏子孫開始入朝為宦,最大的官為十八世孫王肯任,二品,曾任戶部廣西司郎中,候選知府加五級,誥授資政大夫。

王氏家族從鴉片戰爭以後,逐漸走向衰敗,十八世以後,大院內再無人居住。


二,王家大院的建築周期

從王如果說房子是評判現階段中國人是否有錢的一個重要指標的話,這個理論同樣適合於古代。王家自發跡以後,就一直在大興土木,見了很多宅院、牌樓、祠堂,當然還有墳墓,除此之外,還建了很多義學,文廟等。

王家大院自明朝開始到清道光年間,大約300餘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


三,王家大院的建築特點

王家大院的建築,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徵,同時也凝結著自質樸簡潔的鄉土氣息。

首先,在選址上,居高臨下,負陰抱陽,也就是說坐北朝南,這樣可以由充足的採光。

其次,憑藉坡間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溝,可保證宅居地不會有水災之患,也不會受到乾旱的困擾。

第三,依山面水,層次梯度修建,站在高處遠望,氣象宏大。

整個建築設制,集官、商、民、儒四位於一體,既遵循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又合乎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制。在局部建築方面,汲取了南方園林建築的設計風格,將造院技巧與造園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王家大院建築藝術的又一大特色。


四,王家大院的藝術成就

王家大院的磚雕、木雕、石雕題材豐富、技法嫻熟,在建築裝飾方面是清代「纖細繁密」的集大成者。不僅體現了清代建築裝飾的風格,同時將儒、道、佛思想與傳統民俗文化凝為一體。王家大院內還有大量的楹聯匾額,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五,王家大院的主要文物

當然說到文物,王家大院所以有建築本身就是文物,除此之外,大量的匾額,以及名人墨寶都是珍品。王家大院還保存了大量的家具,不僅用料珍貴,做工考究,而且風格獨特,是研究明清家具藝術的重要參考依據。王家大院還保存了聖旨,對於研究清代歷史、文書制度、官制、書法、針織等方面的演變、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王家大院還積極貢獻於現代影視文化,很多古裝劇或者古裝電影取景都是源自於王家大院,比如《呂梁英雄傳》、《殺虎口》、《古鎮大河》等影視作品。

(註: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與本文作者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