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了對這個群體的認知!一位深檢人聽後默默無語…

2020-04-29     深圳市人民檢察院

原創:醉別高樓

顛覆了對這個群體的認知!一位深檢人聽後默默無語…

抽調到基層的這段時間,走訪了很多單位,聽到了很多傾訴,或在意料之中,或在設想之外,但無不讓人心泛漣漪,感慨良多。

而這次,時間雖不長,通過與第三方的簡要交談,卻讓我如鯁在喉,並開啟了對一個行業的重新認知。離開時,我們一行默默無語。

1

提起貨櫃車司機,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群體:他們車技高超、收入不菲,但同時他們言行粗俗、行使野蠻、車輛亂停、噪音擾民,我們開車時能躲就躲,甚至會隱隱的覺得,這個群體能離我們周邊越遠越好。

順手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網絡上對貨櫃車司機更是一片吐槽。

這一次,因工作所需,到一個停車場走訪,接待我們的是停車場的所謂「經理」,一位高大的漢子。他說,他們公司買下這塊地,是要做房地產開發的,在這閒置期間,正好鹽田的貨櫃車停車位非常緊張,公司老闆按相關部門的要求,臨時改作停車場先用一下,專門停放貨櫃車,「老闆也不靠這個賺錢,所以這裡停車相對便宜,經常來停車都要排隊的。」「等我們這塊地一開發,這一帶的停車位就更緊張了。」

他以前從事物流,也經常與貨櫃車司機打交道,現在又正好幫老闆打理這個停車場,天天接觸進進出出的司機,我們順口聊起貨櫃車司機這個群體,他仿佛又打開了一個話匣子。

作為無利害關係方,坦誠說,他的話可能片面,但我相信並無多少誇大或縮小的必要。

2

貨櫃車司機現在每月大概能掙多少錢?這是我們一直想打聽的。

「之前行情不錯的話,一個月能拿到七八千吧,這兩個月,就差多了,大概也就五千吧。」

都明白,貨櫃車司機每日跑車,這種不穩定的辛苦錢,往往就是他們一家人在深圳的全部收入了,停車費還需要一千多,再加上房租水電、吃飯等,還剩多少可以自行揣摩。

「那確實挺低的啊。」我們不禁一怔。

「所以啊,你看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多少願做貨櫃車司機的?又吃苦又掙不到錢,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四十五歲以下的司機了。」雖不是說自己,但他的臉上愁容聚集,「現在司機手上還有些之前的尾單,但疫情在國外蔓延,再過一兩個月,司機估計三四千都拿不到,那就更麻煩了。」「他們大都是拖家帶口在這邊的,很多小孩還在這邊上學,這幾年城中村改造,房租上漲、停車費上漲等,不少司機都搬到東莞、惠州去了,拉貨就過來。小孩還在這上學的就沒辦法,咬牙堅持吧。」

3

他說,外面反映的貨櫃車司機的毛病,也確實存在,「貨櫃車司機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時候他們也沒辦法啊,確實找不到停車位,只能亂停一下,還擔心被罰。他們有時半夜出車,啟動要好久,貨櫃車這麼長,把車倒出去時倒車雷達也會一直響,大家的各種投訴,我也都理解,像這停車場旁邊小區的業主,多次找我投訴,我也只能賠著笑臉討好他們業主。」

「跑貨櫃車的,不僅是能吃苦,而且是真的苦。」我坐他對面,感覺他就像在傾吐自己的痛處,「你們或許很難想像,有些司機為了省下房租,就不租房子了,車頭就是他的家,吃住都在自己的車上。我在停車場,經常晚上還有司機過來,很不好意思地向我借點水,然後就在我水龍頭這沖個涼,脫下衣服洗一下,就掛在自己車上吹乾。」

「我們開車都會儘量躲著貨櫃車,那像貨櫃車司機自身會有一些傷亡事故嗎?」「怎麼沒有?」他一臉嚴肅,「那一次,我在這裡見到熟悉的一個貨櫃車司機,一邊走一邊狼吞虎咽地吃著快餐,跟我打招呼時,我還提醒他悠著點,他說他要急著去送貨。結果不到四十分鐘,我在微信群上就收到消息了,前面發生了一起車禍,就是這個司機,頭都差不多沒了,太慘了。每次想起他出車前還在跟我笑著打招呼,我的心裡就特別難受。」這一次,我分明感受到他眼角發紅、聲帶哽咽。

「是什麼原因?」我們不合時宜地追問了句。他緩了一下,才吐出幾個字:「疲勞駕駛啊。」

4

話題有點沉重。我們就聊點其它的,「一些貨櫃車司機的老婆,平時做什麼?」

「她們啊,有的專門在家照看孩子,有的就在附近餐館做服務員,有的做保潔等,還有的就陪著貨櫃車司機一起拉貨。」

「她們陪著,能幫上忙麼?」我們很驚訝。

「這樣兩個人互相有個照應,幫提醒一下路上的安全等,有時司機跑長途到哪要休息下,他老婆就幫照看防止貨櫃車被人偷油、偷電瓶等。」

「以他們的技術和辛苦,收入又不高,且可能後續在深圳的空間更狹窄,他們有沒有考慮過轉行?」事後回想,我們這個問題都問得有點書生氣。

「轉行?哪有那麼容易啊。說白了,他們的人脈、圈子等都只在這一塊,以他們的素質和年齡段,他們也只會開車,隔行如隔山啊。」他無奈之中似乎又有點忿忿,「城市建設時需要他們,但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作為底層的,只能逐步離開啊。」

5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上心頭。」這天晚上,正好翻到這句詩,突然覺得,有些人,有能力、有資源將自己的愁苦,描述和傳遞出來,讓他人窺之一二,甚至感同身受。但是,還有很多人,忙忙碌碌的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整理、去傾吐自己的所謂愁苦,更沒有自己發聲的渠道,以至於讓外界都忽略了他們的困頓,甚至是他們的存在。

換個角度說,每一個在外打拚的,都有自己的悲辛故事,而繁華似錦的大都市中,還有多少我們根本不知、並不熟知、或者誤解很大的群落。現實中,我們常常只關心自己的順境逆境,我們的視線往往都只是在自己的周圍延展,「滿眼青山未得過,鏡中無那鬢絲何。」我們在感慨自身的同時,又有多少推己及人?

抽調到基層換了種工作環境,細想來,每每不經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是一種眼界與財富。轉念一想,回到自己所從事的法律工作上,多聽聽各方的聲音,做到儘量客觀少點先入為主,在任何時候,冷靜的語調中不妨多一點悲憫的情懷,或許,意義更為深沉。


(註:本微信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涉及版權方面的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妥善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6IDxXEBfGB4SiUwUv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