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馬伊琍離婚:不是婚姻破碎了,孩子也必須跟著破碎

2019-07-28     父母夜讀

就在剛剛,文章、馬伊琍先後發微博,宣布二人正式離婚:

一瞬間,微博差點崩潰。

圍觀群眾大多是這樣的:沒有多驚訝,也沒有多遺憾。

看到了娛樂圈和身邊人的分分合合,大家已經慢慢接受,現代婚姻里,人們可以活得太明白,合則聚,不合則散。

婚姻關係可以有保質期,是半路的。

但作為父母,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離婚的夫妻即使再恨對方,提到孩子的問題,都會小心翼翼,不會首先讓婚姻破碎,然後又讓孩子也跟著破碎。

這是成年人,該有的默契。

有一種中國式婚姻,叫「為了孩子不離婚」。

父母擔心,破碎的家庭環境,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一直拖著不肯離婚。

要拖多久呢?

至少要等孩子考完大學吧?於是有了高考後離婚潮。有的父母能忍更久,想等孩子工作了,再告訴他們。

黃奕在有次採訪里,曾被問到:你怎樣看待為了孩子不離婚?

黃奕的回答耐人尋味:

「我覺得,一分鐘都不要待在一個不對的婚姻裡面。

「如果婚姻還能挽救,你一定是有感覺的;如果它是不可修復的,勉強維持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媽媽也要獲得自己的快樂,才能給孩子快樂,如果媽媽都不快樂,孩子又去哪裡找快樂呢?」

道理很簡單,但是有些人,就是一輩子想不通。

婚姻和婚姻的最大區別,就是有些人只拿道理當道理,而有些人,把道理當成了檢測婚姻的試紙。

有問題,當斷則斷,比當斷不斷,更能帶人走出困局,走向新天地。

苦苦支撐的婚姻,夫妻演得累,孩子看得更累。

父母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實際上,孩子對於家庭溫度的感知,比父母想像的,還要敏銳。

孩子是小,但孩子不遲鈍。

前些年有一部大火的電視劇《小別離》,劇中朵朵的爸媽早已協議離婚,為了不影響遠在國外讀書的女兒,他們要隔著螢幕跟女兒秀恩愛。

而朵朵卻敏銳地發現:

「你們倆怎麼坐得那麼遠啊?」

再精湛的演技,也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一個女孩走上台,告訴大家:父母在她六年級的時候就離婚了,她隨父親生活。最近半年,家裡的臥室翻新了,添置了女性梳妝檯……她猜父親可能有了女朋友,要再婚了。

可至始至終,父親都沒有跟她提過一句。

「爸,您顯然是奔著結婚去的,還瞞著我幹什麼呢?」

「請給我認識、了解這位新阿姨的機會吧!」

父親當然有自己的考量,他想著女兒上大學後再婚,或許對孩子更好。

是的,父親再婚,就再也不會和媽媽復婚了。可是,相比於自己的家庭將會永遠破碎,女孩迫切希望父親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每個孩子都自帶一種天賦,他們能分辨父母的表情,感知父母的愛情,進而在心裡判斷,自己的家庭是否幸福。

父母快樂,他們也會快樂。

父母痛苦,他們只能感受到壓抑。

他們當然希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父母能夠一直開心、幸福,但如果不能如他們所願,孩子也會由排斥,到說服自己,最後真心地祝福,父母能各自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前提是,父母的分開,不能伴隨著謾罵與詆毀。

美國曾經上映過一部電影,叫《梅奇知道什麼》。這部電影從孩子的視角,記錄了一場離婚大戰。

梅奇的爸媽還沒離婚的時候,就一直爭吵,他們當著梅奇的面撕逼、摔碗、砸門。

離婚後,梅奇成了二人打擊對方的籌碼:

為了爭奪撫養權,他們光速再婚,可法院卻判二人輪流撫養,每人10天。

他們粗暴地扔掉對方送給孩子的禮物,從孩子嘴裡打探新歡的情況,甚至不停地跟孩子說彼此的壞話。

爸爸說:你媽其實一點都不愛你!

媽媽說:知道嗎?在你小時候,你爸曾想扔掉你!

梅奇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被迫變得乖巧。

爸媽心情不好時,她主動變成透明人,不去挑起他們脆弱的神經;爸媽朝她發泄時,她也照單全收、默默忍受,逐漸變成了「討好型」人格,活得越來越沒有自己。

電影,是生活的折射。

現實生活中,無法理性結束婚姻關係的夫妻,常常會把孩子當做博弈的籌碼,互相謾罵、詆毀、甚至切斷對方的探視權……

因為無所不用其極,孩子也被撕得「破損不堪」。

重慶衛視曾經做過一檔節目《大聲說出來》。

一個小姑娘的講述令人心酸。

她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了,母親幾次三番要帶著她一起參與財產分割,只要她拒絕,就會被扣上「偏向爸爸、背叛媽媽」的帽子。

這個時候,她不是媽媽的孩子。

她只是媽媽爭奪財產的「棋子」。

父親再婚生了兒子,母親時刻拿她與那個孩子比較,要她不要落後那個孩子,給自己爭口氣

這個時候,她不是媽媽的孩子。

她是媽媽用來打敗前夫的「面子」。

長大後的她,恐懼愛情、恐懼婚姻,無比渴望家庭,卻又沒有家的概念……

哈醫大健康教育研究團隊,曾對20年來3300張調研問卷進行梳理。

他們發現,長期處於衝突環境中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敏感、戒備、易怒。而父母的爭吵、指責、長期不和睦,比離婚產生的影響,更惡劣。

為人父母,不將大人的恩怨轉移到孩子身上,不在孩子潔白、純凈的心上胡亂塗抹,是最基本的自覺,也是本身該有的,不用別人傳授的品德。

否則,就不配為人父母。

今年7月份,伊能靜在微博上發了一篇長文,寫給自己的兒子小王子。

小王子是她與前夫庾澄慶的兒子,不知不覺間,他已經17歲了。

這個伊能靜再婚、庾澄慶再婚都要被拉出來「心疼」一波的孩子,其實得到了父母非常完整的愛。

當年二人離婚,媒體炮火連天轟炸伊能靜,伊能靜和庾澄慶卻沒有撕逼、謾罵、相互指責,並共同承擔起了撫養小王子的責任。

伊能靜做客《金星秀》時曾說:

「我跟我前夫是這樣的,誰有時間的時候就陪伴小王子,如果兩個人都有時間,就大概一個星期一人分一半,然後暑假、寒假,就看看誰的工作量比較大,另一個人多照顧一些。」

庾澄慶帶孩子游泳、旅遊,並堅持身教大於言傳,想讓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伊能靜如朋友般與孩子相處,甚至教他「你的日記要上鎖,因為你也有屬於自己的秘密」。

在小王子面前,伊能靜對前夫都是正向評論:

「你要向你爸爸學習,正是因為他專注於自己的音樂事業,他才會有那麼大的成就。」

這樣成長起來的小王子,帥氣、多才多藝、心理健康、不缺乏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滿滿的愛。

他會為妹妹畫像,會鼓勵媽媽要勇敢做自己,他對伊能靜說:

「就算我能過自己的生活,我還是會想你們,你選擇當我的媽媽,我也選擇了當你的孩子,我的『我』也包含了爸爸跟妹妹們,我們是一樣的。」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我覺得,父母離婚後,孩子會不會幸福,不是看離婚這件事本身,最關鍵還是看離婚了之後,父母想給孩子營造一種什麼樣的環境。

沒有完整的家,還可以有完整的愛。

一紙離婚協議,夫妻二人緣分斷了,但對孩子的心理關照,不應該斷。

給予孩子充分、完整的愛,會讓他們看清生活的陰晴圓缺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如果可以選擇,每一對父母都想給孩子完整的家,可婚姻確實不是那麼好經營的。

它是一道難解的綜合題,考驗兩個人的包容、理解、成長、默契、忠誠。

幾根支撐婚姻的柱子,隨便塌掉一兩根,這段婚姻,也就離破碎不遠了。

如果婚姻終將破碎,請不要讓孩子跟著一起破碎,留給他們一些積極的影響:

教他們為自己而活。

教他們勇於承擔責任。

教他們熱愛這個世界。

這樣,他們長大了,會變成一幢幢,美麗而堅固的建築,而不是一座座,無人問津的,孤島。

本文首發於「父母夜讀」,父母遺傳給孩子的三觀,比五官更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OMQmwB8g2yegNDnO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