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的時候,誰沒想過未來呢?
中學那年,我特別愛好文學,和其他的學生一樣崇拜作家,看各種文學雜誌。我很喜歡看《小小說選刊》,末尾附帶一些閒雜逸事。其中呢,就有一篇文章里寫,應該是林斤瀾回憶汪曾祺說的那樣,「動動手指就來錢」。那時物價低,汪老隨便一筆稿費,就足夠大夥去味道不錯的館子搓一頓。
得,那一刻,我心中頓時升騰起了作家夢。我的作家夢一點也不神聖崇高,完全基於這麼一個樸素的想法。寫寫就有稿費,可以吃好的,也沒有風吹日曬雨打。我開始琢磨起投稿,很快,在武漢的一份小報紙上發表了一首詩歌。
回家後我才發現,報社寄給我的樣報,被我媽拿去擦桌子了。她以為是垃圾廣告。我哭笑不得。好在信封還在,裡面還有一張紙,上面解釋說,副刊為讀者園地,沒有稿費。
好吧,我就不生我媽的氣了。雖然沒有錢,但總算髮表處女作了,增加了幾分信心。整個高中生涯,我都在文史哲科目上用功,基本上全校第一。數學湊合,英語墊底。
高考後填志願,我選中文,我爹一口否決,「讀什麼中文系呀,將來不好找工作。」
「那選什麼專業?」我不樂意了,中文在我心裡是神聖的專業,是通往作家之路。
我爹笑著說:「法律好,現在的大熱門。再說到了大學,課外時間還是可以弄你的文學。」
我有些委屈,但也辯駁不了我爹,我又不知道大學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就這樣莫名其妙隨波逐流去念法律系了。然後我發現,讀法律也是可以發表文章的,大二投給《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幾篇法律文章,一兩個星期後就發表了。樣報和稿費寄到系裡,收到時我高興壞了,好幾百呢。
我去校外餐館把炸雞腿、水煮肉片、酸菜魚和雪碧、可樂點齊了,請上要好的同學一起大吃。這導致此後只要看見我的名字出現在圖書館的報刊上,他們就主動出現在我面前約飯。
我爹沒騙我,大學是自由的,學法律不耽誤文學,參加學校的玫瑰園詩社,拿了個省共青團的一二?九詩賽特等獎。在雜誌發表散文小說,稿費也不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我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動動手指就來錢的日子,沒畢業就買了電腦,提前邁向經濟獨立。
2002年的年底,離大學畢業還有半年,我提前去了一個心理學刊物求職。老總招聘時直接要了我,理由也很搞笑,法律專業理性,你又能寫感性的文學,招你很划算。
那時我已經不偏執了。法律也好,心理學也罷,不管什麼專業職業,消化了,不妨礙文學,還有益處。
這個經驗,對我的三觀改變很大。
你說是感性好還是理性好?你說了不管用。對於他人來說,你能兼顧最好。因為性價比最高。
每到我看到突然就辭職,說走就走去旅行,突然換一種生活的故事,心裡都不以為然。因為這樣的故事,只講了一半,不完整。
人生如逆旅,很多人在某一刻,會湧起一種逃跑的衝動。
那一刻,你不想上班,不想結婚,不想愁苦,不想成功,不想拼搏,不想努力,不理睬社會不關心人類,不要求鮮花讚美不在乎詆毀,放棄一切,只想聽從自己的心,說走就走,奮不顧身。
誰不想做自己呢?
可是做自己,也是一件需要可持續發展的事。社會沒有義務慣著你養活你,哪怕你文藝得飛上天,你總有回到地面上吃喝拉撒的時候。
所以我特別喜歡李宗盛的演唱會主題「感性與理性」。
為了獲得靠譜的自由,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用了八年的時間來做準備。
我開始買房,開始儲蓄。我從一個對經濟對理財一竅不通的人,漸漸變成一個略有了解的人。從拿到轉正後的工資後第二年開始,我就每個月按時零存整取。
我在各種報紙上,在網絡上,看各種關於房子的研究和爭吵。可是,他們吵他們的,我想的是,我要有一個可以自己做主的房子。當你擁有了,你就不必再去浪費心力為這個東西煩惱了。
哪怕當時的房價,是本市人均收入的三四倍。隔了近十年看,本市現在的房價還是三倍左右。 2005年,我在自己二十三歲時,買房了。
既然我有住所了,只需要按時還貸就可以了,為什麼不換工作呢?我已經對當時的那本雜誌工作,厭倦了。
我的一個作家朋友,很反對買房,她覺得完全可以一直租房。後來她被房東驅趕,一氣之下決定買房時,房價已經變成了天價,真的成為巨大的負擔。她很不開心。
我一點都沒有幸災樂禍,也沒有那種「看吧,當時不聽我勸告」的想法。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選擇為之付出的代價。遺憾的是,她原來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豁達,可以承受改變規劃的壓力。
其實人生肯定充滿了意料之外的事,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完美計劃,但是最起碼,我可以做好自己該有的準備。
我問自己,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問自己,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好像一下子無法具體形容。但是,我可以從相反的角度,來勾勒那種生活的輪廓。對,我很清楚,我不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我不想朝九晚五,我不想每天都花兩個小時以上,堵在這個城市的馬路上。我不想工作日起來的第一個念頭是上班不要遲到,打了卡別被扣錢。
我不想坐吃山空,花光了這個月的,就沒錢用了。如果生病了,都沒保障。
我不想完全為了稿費,去寫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雖然多多少少要寫一些及格線上交差的文章,但大多數時候,我想寫讓自己高興舒服的文字。
我不想出去玩還要縮手縮腳,太精打細算,把攻略研究個沒完沒了,反覆比較,找最便宜的旅館,以至於到了目的地以後,沒有真正的驚喜可言。
2007年的時候,我辭職了。說來很好笑,跟頭兒在辦公室遞辭職信時,居然開始敘舊。說起往日的種種相處合作,我居然灑了幾滴熱淚。
當我有了人生里第一個二十萬塊的時候,我就在想,假如我完全不工作了,能不能不依賴他人,完全靠自己吃飯呢?顯然二十萬完全不算什麼,在如今的年代,並不能坐在家裡吃很多年。
我又想要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地寫東西,又不愁溫飽,怎麼辦呢?
我心想,這附近都是大學,再不濟,七八百塊錢的租金,可以有吧。我又不算那麼貪心的人。我只想比銀行利息多點,把它當一個母雞,一個月生一個蛋,可以長久吃下去。
再怎麼樣也不會窮到沒飯吃,要去借錢或者蹭親戚朋友。
2008年的時候,我又開始看房了,下手了一套小公寓,用來收租。
那是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年。在售樓部,我繳納了全額房款,結果,那個銷售主管偷偷跟我說,你們膽子可真大啊,現在都沒幾個人還敢買了。
可是別人敢不敢,跟我有什麼關係?我確信,這是吻合我的人生之路就好。我笑笑,也沒什麼話回答那個銷售主管。
我在死宅的日子裡,一年中,大半的時間自由散漫,但還有一小半,會和圈內朋友約個飯局。了解下當下的行業情況,隨便跟上風氣潮流。
2010年的時候,我開始收租了。
這就是人生的真相。
一個背包,一個人,天南地北獨自跋涉,自由自在。我不必跟父母交代什麼,因為我完全養得起自己,而且照樣在沿途寫稿賺錢。我給了他們安全感,他們就給我自由。除了叮囑注意安全,別無他話。 2011年的時候,我又去了一趟廈門,在大家都很想去的那個島嶼上,輕輕鬆鬆,認認真真地玩。中間和陌生人聊嗨了,變成朋友,幾個人直接約定去下一個地方溜達。
我想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夢想可以照進現實,因為我心甘情願付出了代價,然後收穫。
到今天,我並沒有像那些特別有錢的人那樣,物質豐盈。
不過,我知道我的那些享受了父母福蔭的好處的朋友,動不動就被念叨,被插手人生。當然啦,得到了上一輩的好處,多多少少總得聽他們的話。你的自我和自由,必然大打折扣。
這又有什麼好羨慕嫉妒恨的呢?我情願自己年輕時候多累一點,心安理得過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人生的真相。
你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前提是,你真心為自己去活。
結束語: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作者:沈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