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媽咪參考原創,感謝支持,歡迎轉發分享」
「熊孩子」這個詞兒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們聽過很多關於「熊孩子」的事跡,比如說,「熊孩子」在商場弄壞鋼琴、瘋狂敲鄰居的門、還有惡人先告狀的伎倆。
「人性本善」,那「熊孩子」為什麼最終會成為「熊孩子呢」?
我之前出差在高鐵上,就「幸運」的遇到了一個熊孩子,孩子在中途不停地哭鬧,聲音洪亮一聽身體就很健康!但因為吵鬧了太久,引起了很多乘客的不滿,所以我也圍觀了一會兒。
就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兒,手裡拿了一個壞掉的洋娃娃,不依不饒。媽媽在旁邊一直溫柔的勸著、哄著。
「寶寶不哭了,等下了車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新的、比這個更好」
寶寶反倒脾氣變的更差了,直接打了媽媽,驕橫的哭喊著「我不要!我不要!」
周圍的人都在竊竊私語,「這孩子怎麼脾氣這麼大,剛才還好好的呢,娃娃壞了就怎麼都哄不好了,真是喜怒無常啊!」
但其實你反觀我們周圍的小朋友們,都和著小女孩兒一樣,父母要時刻面對他們的喜怒無常,和情緒上的突然轉變,這種情緒上的難以管控,影響深遠。
孩子管控不了情緒,會自食惡果
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情緒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當我們情緒出現問題是,聽到的看到的都會受到我們當時的心情所影響,最終也會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
性格上的影響
情緒牽絆
那當孩子子被自己情緒牽絆住的時候呢,也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才會更加堅定地對抗外界和他不同的觀點。伴隨著出現的問題就會出現叛逆、執拗,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孩子對待外界的一種態度。
自我否定
情緒進一步惡化的變現就是自卑。我們無法想像每天都在低迷的情緒里,孩子還會看到多少陽光,沒了光亮還會有方向嗎?沒了方向哪來的努力和自信呢?
和低迷的情緒相反的是,過高的情緒沒有很好地被調節,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傲慢、無禮的性格,比如不會正視別人、總是對自己一點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又或者每天都沉浸在自我滿足的情緒里。
我們清楚地了解,過高或者過低的情緒,都無法讓人沉澱下來,孩子有叛逆、自卑、傲慢執拗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缺少了「情緒彈性」。
擁有這種彈性的孩子,讓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情緒的高低變化,從容的在悲傷和快樂之間切換。相比於教會孩子管控孩子,這種教育會對孩子更重要。
什麼是心理彈性
所謂的心理彈性就是,當遇到外界的人和事的刺激時,要具備足夠的空間去容納和伸縮,並且要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自動調節。
強大的心理彈性,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很多不同的境遇里來回切換,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更好地說明什麼是心理彈性。
比如石頭和海綿,當你試圖去擠壓它們的時候,海綿就可以在壓縮、膨脹二者之間隨意的轉換,但是石頭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石頭堅硬無比,有可能的只會是隨著強大的外力粉身碎骨。
心理彈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意識性
主體也就是人,是有意識的去接受外界客觀的刺激或者是對外界客觀刺激的一種反應,是一種積極和主觀的狀態。
•互動性
心理彈性是一種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會受到死神的外因素制約,另一方面有反作用於外界的刺激,同時會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在這一變化的過程中達到和外界環境一致的調控和適應。
除此之外,主體在接受客體過程中,內部各個心裡要素之間也都互相聯繫互動。
•整合性
心理彈性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反應,更是行為上的應答,是心理和主體相互作用,在這一過程中結果的外化。
•差異性
人在外界的刺激過程中,心理彈性不會一直固化不變,他會出現一些靈活性、平衡性和強度等等這些方面的特點,因為主體和客體的作用方式、性質都不同,這些特點也都會有所不同,所以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差異性。
為什麼有些人心理彈性會更好
「心理彈性」其實還稱為抗逆力。當遇到重大變故時,很多人都會出現心理創傷。當一個人面對逆境的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有些人一蹶不振;另一種情況就是迎難而上,戰勝困難。
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經歷災難地區的孩子,很多都能過快速的回歸正常生活狀態。當災難發生時,大部分人都會出現噩夢、失眠等等的心理創傷。這時候「心理彈性」就產生了作用,大部分人都逐漸恢復自己的身體狀態。
所以說「心理彈性」是人們普遍都擁有的一個技能。
有科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核心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中有一條和心理彈性的通道。這條通道起始於主管認知能力和計劃的區域器官,終點位於管理情緒的器官。兩個器官是相通的。
科學家們利用這一點做了相關的實驗,讓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和普通人觀看同一系列的帶有不同感情的色彩圖片,用科學手段掃描大腦。結果顯示: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更容易進行情緒間的轉換。大腦處理情緒也更快。
通過觀察和檢測,心理彈性好的人相比於心理彈性不好的人差別在於,可以長生更多的神經營養因子,這種因子能夠加強細胞之間的連接,從而建立新的連接。可以增強注意力和記憶力,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更容易恢復。
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心理彈性」是必要的。
如何訓練孩子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是可以訓練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訓練孩子的心理彈性呢?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弄清楚孩子的「心理彈性」究竟怎麼樣。其實衡量孩子有沒有很好的「心理彈性」的方法是:不按照孩子的設想讓事情進行時,看一看他的反應。比如他要玩具就偏不如他的意。
如果孩子可以處理這種小的壓力的時候,當他遇到重大困難時,抗逆力也會很強。
有些人說我的孩子性格很好,陽光開朗,但其實「心理彈性」和個人的性格並沒有很大的關係。就是說樂觀的人並不會比沉悶的人抗壓能力好。
我們測試過孩子的「心理彈性」後,有些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差,那就需要及時進行改進。首先我們樣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彈性,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恐懼,不要輕易地去逃避。多去參加社交活動,讓孩子意識到很多自己認為可怕的東西,其實並不可怕。
比如有些孩子會害怕滑滑梯,當我們帶孩子一點點的接觸到滑梯的時,從小滑梯到大滑梯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心理彈性」。
其次是,帶孩子多做運動,多去戶外活動。人在壓力的的情況下會損失一個一個叫神經元的東西,但是通過運動、鍛鍊肌肉就會刺激神經元的再生。
其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每天都有接近50%的人在胡思亂想,正在想的東西困擾著他們。如果我們將注意力都放到正在做的事情,「心理彈性」會增強很多。
媽咪嘮叨:
要讓孩子變的更堅強、更勇敢,告別懦弱,一定要讓孩子經歷困難,從而戰勝困難。
做一個可以調節好自己情緒的寶寶。
媽咪參考,用科學的育兒經驗,給你絕對的乾貨分享,用專業知識為孕媽和寶寶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