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在遠方》,這更像是一場與阿雲嘎的深度對話

2020-12-28   花邊娛樂網

原標題:音樂劇《在遠方》,這更像是一場與阿雲嘎的深度對話

說起音樂劇,你會想起什麼?

是《哈姆雷特》對於人類的讚頌,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令人嘆息的愛情故事?

無論如何,音樂劇在國內實在是一個小眾的存在——相較於同為音樂類的演唱會、音樂節,熱度一個在天上一個地下;相較於話劇,後者已經逐步打通了從人員培養到作品創作的種種環節,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而音樂劇還處於摸索之中。

但這不代表音樂劇從業者缺乏熱愛,不如說正因為並不火爆的現狀,堅持下來的人對音樂劇才是真愛。

比如對外始終先介紹音樂劇演員後介紹歌手的阿雲嘎,比如包括阿雲嘎在內的《在遠方》的主創們。

在傾注著主創心血的舞台上,是令人震撼的大型道具。半地下室型的場景布置,巨大的可滑動裝置,可以360度旋轉變換的設置,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流暢移動,這在國內業界,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頗為罕見。

其實不難理解為何在舞美上付出如此心血,畢竟無論對京演集團還是阿雲嘎在內的主創們來說,優秀的原創故事就像是一個心結,無論外國文學有著怎樣的榮光,如何經典,對於國人都不如立足本土的原創故事更能令人共鳴。

《在遠方》作為團隊打磨多時的原創作品,確實對得起這樣高規格的舞美。而由於在打磨音樂劇的過程中反覆修改,導演肖傑被戲稱為「肖變變」,主演阿雲嘎也被戲稱為「阿改改」。

「做中國原創音樂劇太難了,我們每個人都改了不止幾遍,而是幾十遍,每次排練都有不一樣的感受,現在從我的觀感來講,這部劇對得起觀眾的票價。」 看到一則採訪,首演前的阿雲嘎說這話的時候,語氣中透露著對這部劇的期待與自信,以及繼續修正細節的渴望——這個團隊的主創是真的想要做好一個屬於中國的原創作品。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讓這部音樂劇吸引了眾多好手的參與。《在遠方》電視劇編劇申捷再度操刀,作曲家、製作人金培達擔任音樂總監、作曲,音樂劇導演肖傑執導,音樂劇製作人張筱真擔任作曲、編曲,就連主演阿雲嘎,都首次嘗試了音樂劇作曲,一口氣為劇作出了6首歌曲。

這齣音樂劇除了演員之間聯繫緊密,就連故事本身都與主創們息息相關。導演肖傑是阿雲嘎的老師,飾演另兩個重要角色「劉雲天」和「高暢」的則是阿雲嘎09級音樂劇班裡的同學兼兄弟。甚至其它舞蹈演員也大多都是出自北舞,是阿雲嘎的師弟們。如果說北京人藝的原創劇目是中戲學子始終追求的目標,那麼打造一出原創的優質音樂劇就是北舞師生共同的信念,毫無疑問,《在遠方》和阿雲嘎,讓北舞音樂劇成了一個響亮的title。

《在遠方》之所以珍貴,很大一點在於能放下懸浮與獵奇,轉而嘗試以平實細膩的筆觸去聚焦於社會草根人物的故事,以與人民生活緊密聯繫的快遞行業為支點,用一個行業的艱難起步反射一個時代的起伏變遷。

越是平凡的故事越難講,幸而這部劇有阿雲嘎。

阿雲嘎站在舞台中央,吟唱出在地下不見光的過往,也唱出了衝上雲天的渴望。

主人公姚遠的身世,應該不少取材於阿雲嘎的真實經歷。誕生於草原的蒙古族少年,從小失去雙親,由大街上偶然碰上的「二叔」撫養長大。阿雲嘎站在那裡,就仿佛是角色本身。那個從草原孤身來到北京,渴望學習舞蹈的少年模樣,與《在遠方》中從草原而來白手起家的姚遠相遇,箇中滋味,全在劇中。

何處是遠方,這不是一句迷茫的疑問句,更像是個堅定的肯定句。既是阿雲嘎獻給音樂劇《在遠方》的主題曲,也是他給自己的回應,遠方在心中,音樂劇的夢也並不遙遠。為什麼」我是音樂劇演員阿雲嘎「,他用角色做了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