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2020-03-17     俠義書生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在唐代詩壇上,有兩座矗立的高峰,那就是有「詩仙」之稱的李白與有「詩聖」之稱的杜甫。李白是浪漫派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兩人的創作風格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成就,是可比肩的。李白年長杜甫11歲,成名比杜甫早,但是,在兩有僅有的3次相聚中,卻結下了深厚的人生情誼。

兩人的第一次會面,是在天寶三載(744年)的夏天。當時,43歲的李白與32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兩人一見傾心,遂成莫逆。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並遇到了詩人高適,三位志趣相同的詩人,評文論詩,暢遊甚歡,留下了一段詩壇佳話。

當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籙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自號青蓮居士,開啟了訪道求仙的人生模式。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濟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正是在李杜的第三次會面時,李白下了一首名為《戲贈杜甫》的唱和詩: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詩名「戲贈」,其內容也確實風趣、詼諧,李白筆下的杜甫形象,是清瘦而家常的,與著名詩人的身份不太相稱。正因為如此,有人將這首詩解讀為是李白在譏諷杜甫。《舊唐書·文苑傳》杜甫本傳中就說:「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其實,這是時人對李白的誤讀,《戲贈杜甫》一詩,並不僅僅是詼諧之語,而是別有深意。

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寫得非常口語化,通俗易懂:「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著竹笠日頭剛好是中午。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後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一段歲月里作詩太費辛苦。」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有人認為是李白譏諷杜甫寫詩太慢、太辛苦,以至讓身體都難承受,變得消瘦不堪。

確實,在寫作風格與寫作習慣上,兩人是有所不同的。杜甫「窮年憂黎元」,寫作極認真,「語不驚人死不休」。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說,「杜詩思苦而語奇」,而「李詩思疾而語豪」,作品的好壞,與寫作速度無關,是好詩,可以一氣呵成,也可以千錘百鍊。

李白在詩中之所以有「太瘦生」與「作詩苦」之語,但並不他對杜甫寫作的嘲諷與否定,相反,是感同身受的同病相憐之思。《戲贈杜甫》是朋友間的遊戲文字,謔而不虐,體現了李白對杜甫的知己和關愛。其實這並不是李白嘲諷杜甫作詩拘束遲緩,更不能說李白看不起杜甫。

「戲贈」的本身,就是好友之間的坦誠相對。李白實際上是以此詩勸慰杜甫,詩歌當不了飯吃,不要為了寫詩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詩比較洒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苦用心的結果在李白的眼裡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著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

兩人的寫作風格雖然不同,但是,人生際遇卻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仕途坎坷,時時要承受窮困潦倒之苦,不瘦才不正常呢。只是,李白活得比杜甫要洒脫些,「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盡還復來」,心寬體不輕而已。

瀟洒一生的李白,晚年也過得極其滲淡,因為與有謀反作亂之嫌的東王李璘的一段交際,被下獄,遭流放。遇赦後,生活也沒甚起色,年已60的李白老病孤苦,只好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一年後就病逝(亦有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享年61歲。在李白去世8年後,杜甫也病逝於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59歲。

所以,李白本人也是專心致意於詩創作的,也一樣「為作詩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習性,共同的甘苦,才有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這樣的肺腑之言,既是對好友杜甫說的,也是自我解嘲的自況之語。剝去「詼諧的外衣」,我們就能讀出李白詩中的辛酸。如今讀來,詩中的情義表達,依舊讓人落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zIi63ABnkjnB-0zkP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