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陪伴才是過年的「有效社交」

2020-01-17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可去可不去的社交與應酬儘量不去,增加有效社交:過年期間最有效的社交是陪伴爸爸媽媽。

作者 |姚華松

再過三天我就踏上北上的列車回家過年,媽媽在電話那頭天天念叨,「今天你爸爸去隔壁村打豆腐了」,「放心吧,家裡紅薯多得很,包你天天早餐有紅薯粥吃」,「今天家裡殺豬了」, 「爸爸今天從山上弄了很多柴火回來,過年可以燒大火」。媽媽一直試圖用各種美食、年前的各種準備「誘惑」我,開心得像個孩子,其目的只有一個:盼著我和弟弟帶孩子們早一天回家。

對於爸媽而言,我們回到家了,年也就到了。

過年,就得一家人團聚,一個也不能缺。爸媽年過七旬,我暑假、寒假必抽空回家看他們,是這些年的必修課。更重要的是,讓四個孩子和二老在一起呆上半個月,兌現天倫之樂的本義。

過年算是爸媽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因為親友、同學到訪,他們得摘菜洗菜做飯洗碗等各種忙前忙後。以至於,晚飯後,叔叔、弟弟、弟媳他們打牌娛樂去了,我陪媽媽在火爐旁聊天,聊著聊著,媽媽經常不經意間睡著了。我當然清楚,歲月不饒人,媽媽年紀大了,白天太累了,體力和精神大不如前。

我經常問媽媽 「累不累」,她總笑著說,「你們吃好喝好玩好,我就開心,怎麼會累呢」。那一刻,我總是強忍內心的隱痛,緊緊擁抱媽媽。沒有什麼敵得過時間的殘忍,「身體健康」的祝福怎麼也改變不了媽媽身體每況愈下的現實。

我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多一點給爸媽打電話,多抽空回家看看,在外面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讓二老放心。

過年當然缺不了喜氣洋洋、熱鬧歡騰。但近幾年我的觀察發現,這種歡騰的概念很容易被偷換、被異化。什麼意思?一些人尤其年輕人經常和同學、老鄉吃飯喝酒打牌,要麼不回家,要么喝得酩酊大醉半夜回家,然後睡到第二天中午,一個電話來了,又(得)出門趕下一場。掐指一算,假期的一大半就在外面吃喝玩樂,壓根沒在家裡呆幾天。

過年,是萬物休養生息的時節,應該告別平日的忙碌與奔波,卸下一年的疲憊,讓身心真正輕盈起來,坐下來和爸爸媽媽、村裡的大叔大嬸聊聊天、嗑嗑瓜子、喝喝茶、曬曬太陽,這樣看似「靜」和「無聊」的「年味」,其實是內心的「歡騰」與「愉悅」。

很多人一年到頭在外面風風雨雨,甚至風餐露宿,吃盡苦頭,過年了,真的應該好好休息一下,別似平日那般「日理萬機」了。

我主張,可去可不去的社交與應酬儘量不去,增加有效社交:過年期間最有效的社交當然是陪伴爸爸媽媽。

我當然無意拒斥各種名目的「同學聚」,但要妥善安排好家人與同學的關係,處理好在家和出門的關係,別讓過年走了樣。

過年不要成為消費的炫耀場和功利思想的暴丑台。這些年,鄉村經濟狀況普遍改善了,人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但愛面子、攀比與功利等心理也「與時俱進」,票子房子和車子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以至於,年三十的晚上,方圓十里響徹雲霄的鞭炮聲可以整夜不停,200塊一個的鞭炮,很多人家都是備四五個。更有甚者,得知哪家鞭炮放了15分鐘,第二天一定去買燃放時長20分鐘或更長的。仿佛,鞭炮價格越貴、燃放時間越久,家裡就越殷實、地位就越高、來年的運氣就越好一樣。

以至於,「你這衣服什麼牌子?多少錢」,「你在廣州有幾套房啊?那誰在武漢都有五套房了」,「你一個大學教授才掙這麼一點,還不如誰家一個包工頭啊」,「你還不換車啊,你看隔壁村的誰,剛剛換了寶馬,多牛×啊」,「你家除夕夜喝的什麼酒?多少錢一瓶啊」,很多人可以脫口而出。每當我聽到「痛點」時,我總是淺淺一笑,拿「是啊,我要好好努力才行」答覆他們。

我無意批駁鄉親們的「出言不遜」,這或許是鄉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但是,在大幅提升鄉村物質文明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精神需求提升也不能缺失。

總之,過年除了外在的歡騰與熱鬧,更多應該是內心的安詳、休憩與停頓,讓我們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自己和家人更加輕鬆愉悅,回歸過年的本義。

祝福所有朋友過好年。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wJyt28BUQOea5OwMQ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