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這是一張偉大衛國戰爭時期蘇聯列寧格勒民兵的照片,照片中的民兵戰士三三兩兩席地而坐在休息,他們的槍枝架在一旁。由於是民兵,他們的槍枝很雜,照片右下角能看到一挺馬克沁機槍,稍左一點架在一起的槍中,能認出一挺FN公司生產的白朗寧輕機槍,和美國版的M1918相比,槍管上有散熱片,還有小握把,這是顯著的差別;和這挺FN白朗寧輕機槍架在一起的還有一支老式步槍,它的槍身細長,外形古舊,金屬機匣裸露在外,護木和槍托不像大多數老式步槍那樣連為一體,而是分為前後兩段。這支槍是法國勒貝爾M1886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無煙火藥槍彈的步槍,該槍的研發史也是19世紀末期法、德兩個歐洲陸上強國的軍備競賽史。
一張偉大衛國戰爭時期列寧格勒民兵的新聞照,畫面左下方堆垛在一起的幾支槍里有一支法國勒貝爾M1886步槍。
法國勒貝爾M1886步槍
勒貝爾M1886步槍的歷史要追溯到1870年普法戰爭,眾所周知,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王國勝利,法國戰敗而告終,為此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還背上了500萬法郎的賠款。戰敗的法國在軍備建設上投入了異乎尋常的努力,為的就是向普魯士以及後來的德國復仇,一雪前恥。在普法戰爭中,普軍和法軍使用的都是老式針刺發火步槍(普軍是德萊塞針刺發火步槍,法軍是夏塞波針刺發火步槍),這類步槍為後膛裝填,有類似近代步槍的槍機,但槍彈沒有金屬彈殼,只有紙包發射藥,也沒有現代槍彈的底火,其擊發藥裝在發射藥紙包內部,擊發時步槍槍機伸出一根長擊針,刺穿紙包刺中擊發藥點火,擊發槍彈。這類針刺發火步槍是現代定裝彈步槍的前身,缺點是槍彈防潮性能差,槍機閉氣性能差,火藥燃氣對槍機、彈膛燒灼嚴重。
針刺發火槍彈原理,擊針直接刺穿紙殼戳擊紙殼內部的發火藥擊發槍彈。
1871年,德國率先裝備了11mm口徑毛瑟M1871步槍,使用11x60mm黑火藥步槍彈,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發射金屬彈殼定裝彈的後裝單發軍用步槍,這極大刺激了法國。為應對德國的挑戰,法國於1874年研發了格拉斯單發步槍,發射11x59mmR格拉斯黑火藥步槍彈,該槍和毛瑟M1871步槍技術水平相當。
德國11mm毛瑟M1871單發步槍
法國11mm格拉斯M1874單發步槍
但到了1884年,德國拿出了毛瑟M1971/84步槍,該槍在毛瑟M1871步槍基礎上改進,在槍管下方增加了一個8發管狀彈倉,彈倉式步槍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步兵在戰場上的戰鬥射速,使德國再次獲得技術優勢。這還了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法國一方面火急火燎地在格拉斯步槍基礎上進行彈倉化改造,另一方面急迫地尋求新技術,以圖徹底壓垮德國。當時法、德兩國的軍備競賽可看做是二戰後美蘇冷戰的預演,一方拿出了某個新玩意兒,另一方就非要拿出個超越它的,要在技術上徹底領先,讓對手徹底喪失反超的能力。打個比方來說,你拿出個鍍金馬桶,那我就一定要拿出個24K純金還鑲鑽的馬桶,直接一個漲停板!徹底斷了你在馬桶上和我PK的念頭!
法國研製的24K純金鑲鑽馬桶……啊不不,新式步槍把科技樹點在彈藥上。當時各國軍隊的步槍都使用黑火藥步槍彈,口徑多在10mm以上,彈頭為圓鈍的裸鉛彈頭,而這個時期法國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發射藥「Poudre B」,這是一種主要成分為硝化棉的單基發射藥,有了無煙發射藥後,法國設計出世界上第一種「小口徑」無煙火藥步槍彈——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勒貝爾的名字來自法軍中校尼古拉斯·勒貝爾(Nicolas Lebel),是他主持設計了這種全金屬被甲彈頭、無煙火藥步槍彈,發射這種槍彈的步槍也被命名為勒貝爾M1886步槍,也就是文章開頭照片中列寧格勒民兵使用的步槍。
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這是最早期的M型彈頭,為白銅被甲鉛芯圓彈頭,頭部有個小平頂,所以也被稱為M型平頭彈。
勒貝爾M1886步槍全長1300mm,槍管長800mm,空槍重4.18kg,採用旋轉後拉槍機,槍管下有管狀彈倉,彈容量為8發,加上托彈板上1發和彈膛里1發,一共可裝10發。管狀彈倉在早期步槍上並不罕見,比如美國19世紀中後期的各種槓桿步槍大多使用管狀彈倉,但這種彈倉在裝滿子彈後全槍重心明顯靠前,持槍瞄準費力,而且管狀彈倉中裝填尖頭彈也不安全(這並不絕對,8mm勒貝爾步槍彈改尖頭彈後一樣能在管狀彈倉內安全使用),因此後來被盒式彈倉所取代。
勒貝爾M1886步槍管狀彈倉供彈原理
勒貝爾M1886步槍發射早期M形平頭彈時初速610m/s,比起當時初速為400-500m/s的大口徑黑火藥槍彈步槍,其初速相當高。由於初速高,又使用全金屬被甲彈頭,該槍發射的8x50mmR步槍彈侵徹力也比老式黑火藥步槍彈更大。
在外觀上,勒貝爾M1886步槍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它的護木和槍托是分離的,機匣前方為細長的護木,後方為大致呈三角形的槍托,而機匣是裸露在外的金屬零件,這種外觀特徵在早期步槍中不大多見,大多數早期步槍的槍托與護木是一個整體,用一整塊木料加工出來的。這種護木與槍托分離的設計優點就是能節約木料,不必用一整根大木料剝皮挖心加工,這在當時是個不錯的設計,這一特徵也被後來多種法國步槍所沿襲。
勒貝爾M1886步槍的護木與槍托是分離的,金屬機匣裸露在外,這是勒貝爾M1886步槍的重要識別特徵,這種結構也被法國多種步槍沿襲。
該槍另一個識別特徵就是它的槍口形狀和刺刀。勒貝爾M1886步槍槍口下方有一堆垛鉤,焊接在槍口箍上,不注意看容易誤當做通條。堆垛鉤的作用是架槍,數支步槍用這個堆垛鉤互相鉤掛,就能將步槍成金字塔形架在地上,在士兵野外宿營休息的時候用得著。該槍的槍刺為細長的棱形槍刺,裝在槍口時刺刀柄尾部固定在槍口箍前的卡榫上,刺刀環套在槍口,成兩點固定,不用時刺刀可插在管狀刀鞘內攜行。
勒貝爾M1886步槍槍口特寫,槍口箍下方有一個鐵桿,為堆垛鉤。
貝爾M1886步槍的棱形槍刺和管狀刀鞘
刺刀安裝在槍口的特寫,靠刀柄尾部卡榫與槍口環兩點固定。
勒貝爾M1886步槍是法國,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無煙火藥步槍彈的步槍,在問世時毫無疑問是領先的,但開創者往往意味著各種性能不完善,比如槍身太長太笨重,使用落後的管狀彈倉等,尤其是該槍發射的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彈殼錐度實在太大,用在非自動步槍上還算湊合,用在自動武器上供彈故障明顯增高,簡直是噩夢。法軍裝備勒貝爾M1886步槍沒多久就意識到該槍和8x50mmR勒貝爾步槍彈存在諸多問題,一直試圖用新式步槍、新式槍彈代替,但因為資金等原因始終未能成行,一直到一戰期間,勒貝爾M1886步槍仍是法軍的主力步槍。到二戰爆發前,法軍打算用7.5mm口徑的MAS36步槍和7.5x54mmMAS步槍彈裝備全軍,但換裝壓力太大,一拖再拖,到1940年法國戰役時期新的MAS36步槍也只裝備了部分法軍,還有相當數量的法軍在使用勒貝爾M1886步槍和同為8mm口徑的伯赫提耶步槍。
一戰時期裝備勒貝爾M1886步槍的法國士兵
那麼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法國的勒貝爾M1886步槍怎麼會跑到蘇聯民兵手裡呢?原來在二戰爆發前,波蘭軍隊裝備有不少勒貝爾M1886步槍,1939年波蘭戰役爆發後不久,蘇聯以收復1921年蘇波戰爭失地為由向波蘭東部進軍,占領了戰前屬於波蘭領土的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並繳獲了相當數量軍械,其中也包括部分勒貝爾M1886步槍。蘇聯紅軍正規軍自然沒有理由裝備這些非制式的雜式步槍,於是就扔給了後備部隊和民兵,列寧格勒民兵的勒貝爾M1886步槍就是這麼來的。
另一張裝備勒貝爾M1886步槍的蘇聯民兵照片,槍口刺刀安裝方式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