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原創 作者 52團學生11連 羅西峰 鐵道兵戰友網 2019.09.29
在漢江邊,我看見過拉船的縴夫,沿著江邊上下彎曲難行的小路,穿短褲,光脊樑,赤著腳,腿上青筋畢露。一身腱子肉。肩上藍色的粗布帶斜挎,身後是長長的竹繩,三五成群,目不斜視,用力地拉著船,碰到難行處,彎下腰,頭幾乎挨著地,汗水一滴滴灑在腳下,歷經風雨,古銅色的背上閃耀著陽光,使人感到一種精神的力量。
每遇到他們,我和戰友就情不自禁的上去,幫他們助一臂之力。尤其在快到嵐河鎮轉彎處,經常看到船在一步步的往前挪。有一回幾條縴繩先後崩斷,船在江里打轉,太嚇人了,幸被船工穩住。有兩個船工不顧危險,下到江里,拚命地靠著船幫,避免了災難的發生。我感到那活太累了,比我們修鐵路有過之而無不及。
江邊的石頭上長年累月的被磨下深深的溝槽。一條不大的船上滿載著貨物,是供給我們施工的物資。船老大掌控著船上的一切,碰到水流湍急,船行不動時,口中便粗言穢語一併出來,呼喚著縴夫,個個賣力,奮勇上前。
配屬嵐河口,火石岩隧道施工的民兵六連,就是這樣一群隧道中的拉縴人。他們年齡比我們大,配屬一女兵排,承擔洞內的施工任務,外表上看,他們是平凡的,普通的。在當時的境況下,他們一個個平凡的像山路旁邊一棵棵柿子樹。他們的生活待遇比學生連差,每月38元工資,家在鄉下,刨去吃喝,還要養家餬口,也是所剩無幾。
襄渝鐵路修通後,他們社來社去,不分配工作。而我們則是兩年多的苦換來一份工作。儘管如此,他們戰鬥精神不遜於任何一個連隊。
看見過他們在路邊吃飯,蒸熟的包穀磣飯,配以咸萊,男民兵狼吞虎咽,全然不顧我們探奇的目光。女民兵則文氣多了,看到我們過來,側著身子,躲閃著,有些不好意思。"呵呵!呵呵!」我連的幾個壞小子發出一陣壞笑。其中一個女民兵惱火了,開始了反擊。後來我們連的戰友,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小鐵嘴,只見那女民兵,轉身朝著我們,漲紅著臉,怒目而視。大聲道:「包穀磣子也能吃飽。」我們的隊伍頓時鴉雀無聲,只聽到雨靴在道路上踏出的嗵嗵聲, 好象在嘲笑我們的淺薄、讚嘆女民兵的勇敢一樣。
他們一般頭上戴著藤條安全帽,穿著工作服,用的也是鐵杴,洋鎬和簸箕。有一種工具十分順手,那就是扒碴用的三角耙,也是他們的獨門工具。扒碴時,腳頂著竹簸箕,雙手握耙,將石碴輕輕一摟,兩下就滿了,端起簸箕,將石碴倒入礦車,又快又省力。用它清理鋼軌,順著鋼軌一撥一簍,效果不是一般的快。
他們和學生連打交道的時候,往往是兄長般的忍讓,對我們學生呵護有加。一位偉人曾說過:「鄉村中一向苦戰的是貧農,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隧道中有他們的存在,填補了艱苦施工的空白。女民兵在炸藥庫組裝導火索和雷管,進行防水處理,工作十分危險;還有人在洞中扳道岔,陰暗、潮濕的橫通道口,不斷滴著水的平道里,陣陣炮聲的主洞裡,處處留下她們的身影。男民兵在水泥庫卸汽車運來的水泥。也是灰塵滿面,辛苦異常。
當時的共和國竭盡全力進行著三線建設,襄渝鐵路呼喚著各路人馬一起上陣,可以說是打響了一場修鐵路的人民戰爭。
我們和民兵並肩施工,學到了很多施工經驗,連里很多戰友在秋衣前胸繡著襄渝兩個拳頭大的字。據說,是無師自通,像拆被洗衣,縫縫補補等活計,也都熟練無比。我則覺得近水樓台先得月,是受女民兵的勤儉風氣薰陶而致。由此可見,襄渝鐵路的修建已深入人心。
學生連像被部隊、民兵慣出的小弟弟,霸道,不講理。在施工工地上搶施工材料,搶斗車,搶水泥,為了施工進度,無所不用其極。我們班在洞外備料的時候,為先裝水泥,和六連的民兵打過架。時過境遷,現在想起來都丟人。就像戰爭時期,各部隊發生的磨擦一樣,和出發點事與願違。
我曾撿到過民兵連的民兵一個錢包,裡面有幾十元錢,上交後受到營部嘉獎,也算稍稍彌補一下我愧疚的心情吧。
曾聽到他們當中有一個排長氣憤不過,罵道,寧跟XX住對門,不跟學生做鄰居。可見,當時我們在他們的印象中,我們是多麼的不堪。 他們用極大的寬容、善意和胸襟和我們並肩施工,同樣灑下汗水和熱血,甚至付出了生命,他們是隧道中的縴夫,他們是偉大的。
每當我看到他們,就想起漢江邊的縴夫,當然現在漢江邊已看不到縴夫,但他們的形象,像刻在江邊石頭上的溝槽一般,在我腦海里留下深深痕跡。各位民兵兄弟,各位民兵姐妹,你們現在還好嗎?
請接受一個老三線學兵的、深深的敬意!
(兵網責編:圓圓)
(頭條編髮:雪山飛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