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陶虹等中年女演員再次翻紅,抓住行業紅利的人都有這個特點

2019-10-18     湯小小

01

Welcome to Tangxiaoxiao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最近中年女演員頻頻上熱搜。

可能你要說,中年女演員演技好啊,上熱搜不很正常嗎?

有意思的是,剛開始不是這樣的哦。

我可記得,楊蓉和其他三位女演員在《我就是演員》的舞台上哭得泣不成聲,希望更多人給中年女演員一些機會。

我也還記得,海清在頒獎禮上,把姚晨、宋佳等一眾中年女演員拉上台,痛陳中年女演員境遇有多慘,呼籲大家給中年女演員更多機會,說她們都是一群「便宜又好用」的人。

那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小鮮肉,小花旦,流量為王。哪怕有些演員毫無演技,靠摳圖工作,但是年輕,有流量,就有大把的機會。

而中年女演員,似乎銷聲匿跡,偶爾上個新聞,底下的評論全是臉崩了、老了、身材變形了。

可是似乎一夜之間,中年女演員成了演技的代名詞。

《小歡喜》讓沉浸多年的陶虹又火了一把,觀眾都稱讚她是實力派,是被徐錚耽誤了。連徐錚都慌忙發微博秀恩愛,生怕蹭不上這波熱度。

《中國機長》上映後,雖然好評差評都有,但對於袁泉,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甚至有人說,是她用超高的演技拯救了這部劇。

至於鞏俐,她要主演的電影《中國女排》還在籌拍階段呢,已經上了好幾輪熱搜,很多人已經開始期待了,並且都認為鞏俐一定不會讓人失望,有她在,這部電影就穩了。

還有宋佳、俞飛鴻等等,反正忽然就發現,中年女演員的春天似乎來了,不但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觀眾的評價也好到爆。

袁泉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從來都沒有中年危機,反正演戲這件事情,是要做一輩子的,不同的階段演不同的角色。

其他幾位中年女演員,也或多或少地表示過,演戲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急,不焦慮。

或許一個人的話會騙人,但她們的狀態騙不了人。如果一個人不是打算在一個領域深耕一輩子,怎麼可能熬過那些年的流量小花當道?又怎麼可能把演技修煉得這麼好?可能早就干別的更賺錢的事情去了,早退出了演藝圈。

如果她們退出了,就算中年女演員的春天來了,怕是也趕不上這波紅利。

02

Welcome to Tangxiaoxiao

在寫作領域堅持了十年,經歷了紙媒的輝煌和沒落,同時經歷了新媒體的崛起,我自己對這些也深有感觸。

十年前,紙媒是很輝煌的,那時候稍微優秀一點的作者,一個月可以很輕鬆地拿一萬元稿費。那時候,一般人的工資才一千多點,一萬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月入十萬吧。

當一個領域輝煌的時候,會看到很多人進入,因為這個時候有紅利,更容易賺到錢,也更容易賺到名,機會多得抓都抓不完。

記得那時候我剛開始寫作,寫得跟狗屎一樣,但因為在各個平台露臉,並且投過幾次稿,就有很多編輯主動找我約稿,其中不乏很多知名雜誌的編輯。

我一篇文章都沒有發過的時候,《女報》編輯還找我約過稿,而且約的是很重點的稿件,寫明星故事的。那篇稿子我改了三遍,最終還是沒有過。但編輯真的超級耐心,那篇文章過後,我感覺自己也進步很多。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紙媒逐漸滑落。

我決定全職寫作那一年,紙媒已經在走下坡路,很多雜誌收縮版面,稿費也很低,我當時一個月發表100多篇,稿費還不過萬呢。

有意思的是,我當時對這個行業了解並不多,反正有紅利期的時候我也沒抓住,因為寫得差,所以,現在它走下坡路我也感覺不到。只知道很少有編輯主動約稿,發表的陣地數來數去也就那麼幾家。

是別人告訴我,說紙媒在走下坡路,讓我趕緊出書,做新媒體,儘量讓自己名氣更大一點,這樣才能活得更久。

這時我才看到,之前很多熟悉的作者名字,確實已經消失不見了。很多人覺得紙媒不行了,改行做其他的了。包括我認識的很多作者,有些已經徹底不寫了,開始做生意,或者做其他事情。

堅守寫作的這些人,又分成兩批。

一批是抓住新媒體紅利,做大公眾號,收入和知名度都比之前好更多,享受到了新媒體紅利。

一批是錯過了新媒體高速發展期,在紙媒領域過得很辛苦。但後面這一批人,後來很多在紅利期已經過了的情況下,也把公眾號做起來了,或者給其他大號供稿,收入也比寫紙媒時要好很多。

也就是說,除了少數一直沒辦法轉型的人,大部分人,還是或多或少享受了新媒體的紅利。

當然,這個過程很煎熬,甚至會經過一些冷眼和嘲笑,很長時間,有些人都默默無聞,處於焦慮中。

好在,最後的結果是好的。大多數人的堅持,都沒有被辜負。

而那些放棄的人,至今依然沒有他們的消息。不管他們在其他領域做得好不好,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媒體的紅利他們錯過了。

03

Welcome to Tangxiaoxiao

經歷的事情多了,越來越發現,人很渺小,只是大浪里的一粒沙

當演藝圈都講流量的時候,中年女演員機會很少,當紙媒沒落的時候,寫作的人機會也很少。但這個世界從來不會一成不變,它是不停變幻著的

最糟糕的是,我們知道它會變,卻不知道它怎麼變。就像蒜和蔥,每一年價格都不一樣,要麼貴得要命,要麼賤得賣不出去。所以我們會看到,今年蒜貴了,明年種的人就很多,明年賣不出去,後年又沒有種了。

這些跟風的人,除了運氣特別好的,大多數人都賺不到錢。反而是那種每年都堅持種的人,最終的收益更大。

我老家一位親戚每年都種十畝芝麻,芝麻這東西,特別麻煩,有時候價格還不一定貴。所以種了很多年,也沒有太大收益。

但有一年,芝麻價格忽然飆得很高,那一年,他賺的錢,是別人幾年才能賺到的。

那之後,芝麻的價格趨於平穩,但他依然每年種。現在,他是整個村子裡靠種地收入最多的人。

其實,很多事都跟種地一樣,當你看不清大勢,不知道世界會怎麼變的時候,就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深耕好了。雖然這個領域經歷低谷的時候,你的日子沒那麼好過,但也不會錯過它的任何一次紅利啊。

再說,低谷的時候,你轉到其他行業,從頭做起,也不見得日子有多好過。畢竟,專業的人才能獲得更多收益,再好的領域,新人也會很艱難,再好的紅利,新人也很難抓住

當然,這麼說不是讓你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動,轉型還是需要的。只是希望你不管怎麼動,都不丟掉自己核心的能力

這是我這個笨人能夠想到的最好操作的笨方法了。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

湯小小:自媒體【湯小小】創始人,每天工作三小時的時間管理達人,寫作培訓師,提倡輕鬆高效寫作,至今已培訓學員上萬人,幫無數人實現了靠寫作月入過萬的夢想。私信我可以免費聽寫作課以及獲得價值萬元的投稿資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qzO3G0BMH2_cNUgtgQ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