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南海鮮市場,到北京新發地水產大廳,香港兩個菜市場水產攤位,再到大連的水產公司……新冠疫情下,還能不能愉快地吃海鮮了?
撰文/雲無心(食品工程博士,《舌尖上的中國2》《風味人間》科學顧問)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新冠疫情在很多方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最早發現於華南海鮮市場,後來北京疫情反彈起源於新發地的水產大廳,後來大連的疫情又集中爆發一家水產品公司,香港紅磡菜市場和土瓜灣菜市場的水產攤位也接連出現群組感染……再加上在進口白蝦包裝上檢出新冠病毒,人們不禁擔心:海鮮跟病毒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還能愉快地吃海鮮嗎?
▎海產品不能"感染"新冠,但可能"攜帶"病毒
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出現在人類面前的病毒,我們對它的認知正逐漸地深入和完善。
基於現在的科學信息,我們知道它是一種呼吸道病毒,需要特定的動物作為宿主才能夠複製增殖。就目前而言,幾乎只發現了它們在人體中增殖。
在人群之中,它們的傳播擴散主要是通過飛沫進入空氣,然後被其他人吸入;或者病毒附著於物體表面,在接觸時沾染到手中,然後通過手接觸眼睛鼻子等部位的粘膜細胞而感染人體。
不管是三文魚、白蝦還是其他水產品,都不滿足新冠病毒增殖複製的條件。所以,它們並不會"感染"新冠病毒。
但是,新冠病毒在人體之外還能夠存活一定的時間。在不同的物體表面和不同的條件下,這些病毒存活的時間不同。在低溫高濕的條件下,它們的存活時間遠遠超出了科學家們之前的預期。
(圖片來源/CFP)
海鮮水產為什麼成為疫情反彈暴發點,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搞清。從目前的信息來看,主要是兩個方面:
1、 國外疫情嚴重,很多加工處理廠的工人是帶著病毒工作。他們呼出的病毒和手上的病毒會附著到海產品以及包裝表面。在冷凍情況下,這些病毒長時間地保持著活性。被運到中國之後,工作人員通過接觸感染了自己。而新冠病毒具有"潛伏期也有傳染能力"的特性,所以在發現病例之前,已經在相當的範圍內傳播開來。
2、 海鮮水產的加工廠和一些市場,都是在通風不暢的室內。空氣不暢、低溫,使得病毒在空氣中傳播距離大大延長,使得在工廠內很容易出現"聚集性爆發"。而在市場內,人員流動大,也加劇了傳播的速度。
簡單說來,海鮮水產,在新冠病毒的傳播中起到了一個"郵差"的作用,但是它們本身並不能提供給病毒複製增殖的條件。
▎海鮮水產還能吃嗎?
新冠病毒的傳播是飛沫和接觸。食物上可能"攜帶"的病毒,跟樓梯扶手、電梯按鈕以及公共場所的桌椅一樣,來自於攜帶病毒的人。它們要感染人,需要人接觸到活的病毒並且沒有及時洗手消毒,又接觸了眼睛鼻子能部位。
目前的科學認知是:食物本身並不會傳播新冠病毒。首先,即便食材上"沾染"了新冠病毒,經過常規的烹飪,也不被殺死而不再具有活性;其次,即便真的"攜帶"了,只要在接觸之後及時洗手消毒,避免接觸眼鼻口腔,也能夠避免被感染。
2020年8月6日,大連,疫情防控期間的海鮮市場(圖片來源/CFP)
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海鮮水產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類,國產的海鮮水產。中國大陸境內只有少量的感染者,而且都處於隔離治療之中。一旦發現病例,其"密切接觸者"也對會被隔離,工廠也會被關閉消毒。在這樣的防控措施下,可以認為包括海鮮水產在內的國產食品上,不會攜帶病毒。所以,大家不用擔心,按照常規的方式處理食用即可。
第二類,進口的海鮮水產。從海關發布的通報來看,海關會進行檢測監控。發現問題的,都進行了退貨、銷毀處理,也取消了涉事企業的進口資格。對於已經流入市場的,也會通知下架。而實際上,所有商家往往都會"擴大範圍地下架該類產品"。也就是說,只要你還能在正規超市裡買到的進口海鮮,也還可以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海鮮也並不是非吃不可的食物。出於"以防萬一"的考慮,短期內不吃進口海產品,也是無可厚非的選擇。
如果既想吃又想最大限度地規避"萬一存在"的風險,那麼也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1、 去正規餐館吃。一方面這些餐館對於從業人員和進貨有更嚴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即便是食材中攜帶了病毒,經過烹飪也被殺滅了。而且你只是用餐具把食物吃掉,並不需要用手接觸,也不會被感染。
2、 如果還是想要買回家,那麼可以帶著塑料手套處理,扔掉包裝袋,處理烹飪之後及時扔掉手套,並洗手消毒。其實能夠從正規超市買到的海產品,其攜帶病毒的可能性已經很低,這樣做可以給你更多的心理安慰。
是否想了解更多挑選烹制海鮮的知識?關注「科學答人」微信公眾號,點擊專題競答,參與「疫情下吃海鮮,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科學競答。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