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7年,離婚後我才懂得:殺死婚姻的從來不是出軌

幸福的婚姻模式總是大體相似,不幸的婚姻卻各有各的不幸。

當面臨婚姻危機時,試圖分析原因,或多或少總能找到緣由:「相處太久無話可說」,「我在成長TA在停滯」,「上一代人介入太多」,又或者是「TA出軌了」這樣一個簡單明了的理由。

然而有一種婚姻危機,卻總被掩蓋粉飾,甚至會被認為是一種「作」和「矯情」,那就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

我把這婚姻稱之為「獨角戲」婚姻。

有個曾經接觸過的案例,就是典型的這種婚姻模式:

當事人可以暫且稱她為小A,她與前夫是大學初戀,嚴格來說是小A主動追的,作為典型的上海姑娘,雖然骨子裡有點小傲氣,但遇到自己喜歡的,還是會主動出擊。

前夫是個性格很溫吞靦腆的人,看起來有點內向,人也很溫柔,感覺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事實證明,小A這樣直接的個性確實和他很互補,幾乎沒什麼難度,就追上了,相戀4年,畢業步入婚姻,一切都順理成章。

問題出現在婚後。

當時剛畢業進入職場,小年輕有需要一段適應期,又面臨結婚買房的壓力,小A前夫溫和的性格在學校或許很受歡迎,但一進入職場,馬上就露怯了。工作壓力、同事相處、領導溝通……所有都可能成為他的壓力源,而不擅表達的他,又時常把情緒壓在心裡,不和小A傾訴。

所有的問題在婚後第三年集中爆發了。那年小A懷孕了,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但因為不在計劃里,這讓小A的前夫又感受到了新的壓力;

小A懷孕期間,情緒波動大,希望有丈夫的陪伴,但那個階段剛好在他的職場升職期,產檢陪不了,平時回家時間也越來越晚;

小A想拍一套孕前照,他覺得太麻煩,勉為其難在網上訂了個攝影工作室,結果自己還是因為加班,沒有陪小A去,最後照片中只有大著肚子的小A一人,還有零星幾張小A媽媽陪伴的照片。

一件件一樁樁累積起來就是壓垮婚姻的「最後稻草」。

孩子出生後,顯然前夫還沒有做好當父親的準備,對於孩子是愛的,然而卻無法用行為表達出來。孩子平時的照顧,全都是小A和小A媽媽負責,前夫換了公司開始了不定期的出差,對於這個家的參與度越來越弱。

小A的直白個性,原本是喜歡及時溝通,及時消化矛盾的,但遇到一個這樣的悶葫蘆+軟柿子,自己的一腔牢騷也被生生地硬吞回去了。她想找機會溝通,想把委屈好好宣洩一下,但前夫的應對方式就是逃避、轉移,或者就是長時間的沉默。

原本應該是兩個人的主場,變成了單人的「獨角戲」,這齣婚姻大戲在第7個年頭終於再也唱不下去了。

離婚是小A提的,前夫一貫的態度就是拖著、躲著、不面對。據說後來婚離完後,一切塵埃落定,前夫才和小A說了實話:

當年大學裡的他其實是自卑的,雖然長相中上,卻從沒真正接觸過女生,所以當時小A追他時,他糊裡糊塗就接受了;

結婚後,面對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自己完全沒有能力同時面對,此時小A對他的情感需求,他根本滿足不了;

孩子出生後,他對自己突然到來的父親角色感到茫然,對於小A的那些情緒表達,更不知如何面對,只想著逃避。

小A說聽到這些,衝擊不亞於知道對方出軌。原來自己以為的純情初戀,在對方而言,不過是年少無知;自己一心一意付出的感情,在對方而言,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壓力。

為什麼很多女性會發現在婚姻中,經常是自己在唱「獨角戲」,而另一半經常是缺位的呢?

1. 女性對情緒的天然敏感 vs. 男性對情緒的天然抗拒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中對於男女性的不同點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雖然說有很多結論目前來看,還缺少足夠的研究及大數據支持,但是不得不說,男女性在認知思維的很多層面都存在差異。

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更容易焦慮,也更容易明確地感受到這種焦慮感。

一方面是生理原因,另一方面也源自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

在絕大多數家庭,父母對待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方式都會從一開始就做出區分,比如,有研究顯示,和男嬰相處時,母親會更多時間看男嬰獨自玩耍,而和女嬰相處時,母親則會花更多時間擁抱女嬰。

這種不同的教養方式,讓男女從小在感知他人情緒上就存在差異:女性更容易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她們或許更容易焦慮,但也更容易明確地說出這種感受,尋求幫助;而男性則相反,他們往往並不能很快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更很難表達出來。

在婚姻中,女性經常有著更強烈的情緒情感訴求,但男性常常在狀況外,當我們抱怨「為什麼他總是看不到我生氣了」,「為什麼我最無助的時候他總是不在」類似種種時,或許,對於男性來說,他們真的沒有把心放在觀察你的情緒上。

2. 男女雙方對空間感的不同理解

之前,綜藝《新生日記》中,李艾和老公張徐寧的「分房睡」引來了熱議。

視頻中兩人的日常可以說非常甜蜜,張徐寧可謂模範老公,每晚睡前都為老婆按摩捶腿,也主動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但即使是在節目錄製過程中,他每天也是照例講完睡前故事、捶完腿後,留下李艾一人在房中,自己上樓睡覺了。

很多人不理解這種「分房睡」的模式,而李艾則淡定地說,兩人婚後4年一直都保持分房睡。

「我在二樓,他在三樓」,隨後解釋了原因一是老公打呼嚕,自己容易被他吵醒,二是老公是她的經紀人,經常24小時在一起,晚上分開睡也是給彼此一些私人空間,反而能促進感情。

在傳統概念里,分房就等於分居,會影響感情。但是對於現在很多觀念比較開放且條件允許的夫妻而言,「分房睡」倒不失為一種和諧的婚姻模式。

不管你承不承認,男女在空間的感知上是存在差異的。這一點,在我學網球時更清晰感知到。

女性對於空間的覺知是發散式的,而男性則是聚焦式的。這反應在婚姻關係里,就變成了:

女性會將所有的相處泛化為「陪伴」的需要,而男性則將物理空間上的相處明確界定為陪伴,並且物理空間的相處對他們而言,也不是時刻必須的。

所以在「分房睡」的模式中,男性感受到的更多是有張有弛的陪伴關係,自我的空間得到了尊重,而女性此時如果也剛好能理解這種模式,就是相得益彰。

但如果是發散式空間覺知的女性,那麼往往就會把「他不在」、「他沒回信息」、「他迴避了這個問題」等等理解為「他沒陪我」、「他不在乎我」,甚至「他不愛我了」。

以上兩點並不是在為男性的缺位開脫,而正是想通過男女性的差異,來說明有些時候,「獨角戲」婚姻模式,並沒有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真正讓婚姻一步步走向解體的,並不在於缺位本身,而是面對這個問題時,雙方有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本,以及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小A的婚姻其實原本有挽回的可能,而在離婚後她才意識到可以去尋求婚姻諮詢,此時曾經深愛的那個人,已經成了陌生人,他即使有千般不是,也無可指摘與糾正了。

如果你也正處在「獨角戲」婚姻中,不妨想一想,如何讓婚姻這場戲變成兩人同台,琴瑟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