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人說過,出身即命運,尤其對於當下原生家庭的熱議,有這樣一句被廣泛流傳的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對於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也會有這樣的說法:時勢造英雄。因為他們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趕上好的機遇,所以成就了他們。
好像運氣成了決定我們一生幸福的關鍵,宿命論越來越普及,不禁讓我們對人生產生困惑:生而為人,我們的人生到底有多少掌控在自己手裡?難道幸福只是屬於那些幸運的人,而這也只能隨命運的安排嗎?我們所謂的幸運從整個人的一生來看,真的就是幸運嗎?
稻盛和夫出生在日本鹿兒島的一個小鎮,年輕時的稻盛生活可謂諸事不順。先是初中升學失敗,之後患上肺結核,接著第二次考初中又失敗,同時因為戰亂自己的家被燒成廢墟。考大學時第一志願沒考上,只進了一所地方大學的工學部。
大學畢業之後被推薦到一個製造電瓷瓶的小公司,等到第一個月要發工資的日子,卻得到這樣的答覆「工資得再等等」。
在了解了公司的經營現狀後,與他同時進公司的小夥伴都走了。有人勸他,在這種地方工作連媳婦也娶不上。而稻盛和夫也決定報名自衛隊幹部候選生,選擇離開公司,不過這需要家裡人把戶口本複印件寄給他。
稻盛和夫將這個決定告知家裡人並等待戶口本的到來,可是卻遲遲沒有收到,原來是稻盛的哥哥不同意他辭職的決定:「家裡省吃儉用供你上大學,又託人給你介紹了京都的工作,結果不到半年就辭職,未免太忘恩負義了。」
在家人的勸說下,稻盛決定留在這個連工資都發不出、瀕臨倒閉的公司,而此時公司上下只剩下他一個大學生。稻盛下定決心:「既然沒有別的選擇,不如先埋頭努力工作吧。」
稻盛要求公司把當時有關產品的一些領先雜誌給他,開始認真鑽研產品技術。如稻盛所說,開啟了漫長地和工作談戀愛的過程。而這段窘迫的日子,也為他日後創辦世界500強公司—京瓷打下了基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經驗。
黃渤,內地著名演員,金馬影帝,有六部電影票房破十億,成為首位百億票房明星。而這樣一位優秀的、被圈內人盛讚高情商的人,在年輕時卻過得異常窘迫,十足的小人物。
黃渤在一次唱歌比賽中得了第二名,簽約了唱片公司,卻因形象問題只能為明星伴舞,後來成為北漂,在酒吧駐唱,踩自行車推銷自己的唱片,干過舞蹈教練、影視配音等工作,即使苦熬多年,卻依舊前途渺茫,無奈回到青島,做起皮革鞋生意,不料遇上金融危機,廠子倒閉了。
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朋友介紹拍了人生第一部電影《上車走吧》,上映後獲得了獎,於是黃渤下定決心考北京電影學院,考了三年,才被配音系錄取,而黃渤比同班同學大十歲。
後來拍電影《瘋狂的石頭》,一個鏡頭跑了一天,跑到脫水,正是憑著這股不怕吃苦的勁頭,黃渤有了今天的成績。
我想正因為他經歷過底層的生活,有太多人生低谷的體驗,所以能將電影中一個個小人物的辛酸、無奈、窘迫演繹得入木三分。和現在的明星生活相比,當然之前的經歷是不幸的,可是我相信如果沒有之前的那些經歷,他也很難演繹得那麼逼真,感同身受是因為你也經歷過。
很多事情當我們身處其中的時候,會覺得如此艱難、不幸,可是當熬過這段艱難的歲月,有一天你回頭看的時候,你會體會到這些糟糕的經歷其實蘊涵著特別的價值,就像是老天給予我們一個包裝很醜陋的禮物,如果我們一腳踢開,當然什麼都得不到,可是只要我們有勇氣和耐心一點點拆開,就會發現裡面蘊藏的美好和價值。
松下電器是日本著名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屬於日本的一個跨國性公司,也是世界500強企業。在京瓷成立之初,松下是京瓷最早也是最大的客戶。
在兩家公司合作後不久,松下在價格、交貨日期、產品質量等各個方面,對京瓷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尤其是價格,松下每年都要求大幅度降低價格。
對於松下的這一做法,其他供貨商都表示強烈不滿,並為此和松下爭論不休,而稻盛和夫卻認為「這是在鍛鍊我們,考驗我們,如果克服不了,我們就只能停留在二三流的水平。」
於是,不管松下提的任何要求,京瓷都照單全收,然後自己從各個方面想辦法,既能保證質量,又能削減成本。
終於,京瓷在松下的一次次鍛鍊之下,各方面的技術都趨於領先水平,所以在京瓷開始面向全球市場的時候,幾乎沒有競爭對手,而當年只知道不斷抱怨的那些供貨商,在時代的浪潮中逐漸銷聲匿跡,被歷史淘汰了,而此時的京瓷也掌握了主動權和話語權。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關鍵取決於我們對事情的看法,真正的強者可能就是能把自己所遇到的事都變成好事吧。
正如稻盛和夫所強調的思維方式的重要性,稻盛提出一個公式: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熱情和能力都是從0到100分,而思維方式是從-100分到100分,所以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問題的話,哪怕只有-1分,即使再多的熱情和再大的能力都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我們能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思考模式,養成一種批判性思維,即能認識和克服個人的成見和偏見,有效識別、分析和評估觀點及真理假說,進而對所思所為做出理性智慧的決策。如果我們能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即使不會像稻盛和夫那樣成功,至少我們也能做個心胸開闊、幸福感滿滿的人。
王寶強可謂是娛樂圈的一個奇蹟,長相不出眾,更沒有任何家世、背景,在看臉的娛樂圈,硬是憑藉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躋身為一線演員,走到了今天。眾多群眾演員,這麼多年卻只出了一個王寶強,有人說他只不過是太幸運了而已。是這樣嗎?
王寶強八歲那年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少林寺》,被裡邊的少林功夫所吸引,決定去少林寺學習少林功夫。剛開始「要去少林寺學功夫」這個念頭遭到了周圍人的嘲笑,甚至父母都不理解他,但是他最終下定決心,去了少林寺,這一待就是六年。
14歲那年,王寶強坐火車來到北京,跟幾個室友擠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開始當起了群眾演員。
有一次王寶強演一個逃荒的難民,劇情是被軍官一腳踹倒,連人帶筐翻到溝里去。一般的群眾演員都是做做樣子,不會直接讓對方踹,但王寶強不是,他為了能讓劇情顯得逼真,要求直接往自己身上踹,結果軍官的大頭皮鞋猛地踹到他的腰上,他忍著疼痛,往溝里一滾,結果他這一行為卻被所有人大罵是傻子。
他演過無數替身,身上的傷各種各樣,有摔的,被打的,被踢的,每次播出的時候他都會在電視上找自己的鏡頭,遭到其他同伴的嘲笑,因為群眾演員是沒有鏡頭的。
他還喜歡背台詞,別人也會笑話他,因為群眾演員也是不需要記台詞的。
還有一件外人看來更傻的事情,那個時候當群眾演員一天只能賺25塊錢,但是王寶強卻把賺來的錢大部分用來列印照片,然後把這些照片發給那些劇組人員以及副導演。
室友嘲笑他:「就你這寒酸樣,大導演看得到嗎?沒準路上就扔了。」
王寶強不理會他們說的,反駁道:第100張看不到,第101張就看得到呢。
終於在王寶強的不懈堅持和努力下,他終於被看到了。在演《康熙王朝》的時候,劇里有個要說一句話的小太監缺人演,王寶強被推薦了上去,原因是他記台詞記得最熟。
電影《盲井》開拍的時候,需要下幾百米深的礦井,但是由於有危險,有坍塌的可能,所以男二號臨陣逃脫,而這個時候王寶強之前發照片的效果出來了。那個時候王寶強正在工地上搬水泥,導演組給他打電話,要他第二天去試鏡,就這樣王寶強憑藉這個角色,拿到了金馬獎最佳新人獎。
可能我們看到的也只是他漫長群演生涯的一小部分,這其中的辛酸苦楚也許只有他一個人深有體會,可是僅僅只是我們看到的這些,都足以讓我們為之欽佩—他的執著,他的努力,他的不放棄,也足以配得上他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就。原來幸運不過是老天把機緣給了值得的人,他們的成功順理成章。
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人生中所謂的運氣是存在的,可是也只是決定我們人生的其中一個部分而已。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被命運善待,擁有一份好運氣,如果沒有,也希望我們能在所謂的「不幸」中學會堅強和樂觀,保有一份超脫命運之外的淡然和豁達,並努力將生命中那些灰暗的日子照出亮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