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朝爵位:韋小寶的「一等鹿鼎公」,是多大的爵位?

2020-08-27     我說今史

原標題:淺談清朝爵位:韋小寶的「一等鹿鼎公」,是多大的爵位?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想必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和現如今的各類爽文不同,金庸先生的小說雖是以江湖武俠為題材,但都蘊含著一定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也正因如此,它們才能陪伴幾代人的成長至今不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那些廣受好評的作品也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其中就有《鹿鼎記》。

《鹿鼎記》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了清朝康熙初年,主角韋小寶出身貧賤,卻最終成了人生贏家。他不僅攜七位夫人功成身退,還被康熙帝封為了「一等鹿鼎公」。那麼在清朝,韋小寶的這個「一等鹿鼎公」是什麼分量呢?這裡先來說一說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對爵位的世襲做了嚴格的限制,並不是所有的皇室子孫都能成王爺。作為歷代爵位中最高級別,王爵一般只授予皇室子弟,異姓功臣能封王的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漢高祖平定異姓王之後定下的規矩,歷朝歷代也都延續了下來。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異姓大臣表現出了極大的不信任,因此大封子孫到全國各地為藩王,他們的後代也依舊是王爵。經過了兩百多年之後,大明朝已經遍地是王爺,明朝在同後金、闖軍兩線作戰的同時,每年還不得不從財政中撥款來養著這一堆王爺。所以清朝建立之後,嚴格限制了各級爵位的繼承。清朝的最高爵位為「和碩親王」,比如雍正帝即位之前的爵位就是和碩雍親王。

但是親王的爵位也不是全部可以傳下去的,除非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否則爵位每繼承一次就要降一級。爵位的遞減順序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12等。其中後面幾級的將軍銜,相當於一至四品武官。以上說的還只是清朝三個爵位系統中的宗室系統,韋小寶屬於異姓功臣系統。

上文提到,從漢高祖開始,王爵就鮮有授予異姓功臣的例子。所以歷代的大多數功臣,只能在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五等爵位中獲得。毫無疑問,韋小寶的「一等鹿鼎公」是屬於公爵的範圍之中的。其中「鹿鼎」二字相當於特定的榮譽稱號,爵位的定位就是「一等公爵」。清朝對功臣的爵位劃分相當仔細,公爵分了3個級別、侯爵到男爵的四等爵位再各分4級,之後還有4級輕車都尉、2級騎都尉、1級雲騎尉和1個最低的恩騎尉,一共27個級別。

也就是說,韋小寶的「一等公爵」不僅是公爵里的最高級,也是異姓功臣能夠得到的最高爵位。要知道,許多真實存在的清代異姓名臣,連一個三等公爵都得不到。比如1861年,咸豐皇帝彌留之際還念著剿滅太平天國,甚至許諾「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然而等到曾國藩率領湘軍成功攻克之後,清廷卻只不過給了他一個一等毅勇侯的爵位。

除了曾國藩,李鴻章這位被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的肱股心腹,生前也只不過是個一等肅毅伯的伯爵,死後才追贈了一等侯。而康熙年間立下了收台大功的施琅,也只是一個區區三等靖海侯。對比之下,足以看出同為漢人的韋小寶的「一等鹿鼎公」是多大了。

當然,韋小寶只是金庸先生塑造出來的一個角色,這裡也只不過是通過他來引出清朝的爵位制度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vvQLnQBeElxlkkaCU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