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
作者 | 顧景言
不管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都是那些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沖在最前面。謹以此文,向白衣戰士們致敬!那些還奮戰在前線的戰士們,請務必珍重,我們等你們勝利歸來!
2020年1月28日,一條特殊的新聞讓無數國人潸然淚下:
一位名叫張定宇的醫生,自己身患絕症,妻子也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卻還是奮戰在抗擊肺炎的一線。
他是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原本可以因病而回家休養,卻堅持留在醫院。
此刻的金銀潭醫院,在很多人眼裡,是中國最危險的地方。
然而,只要有一口氣在,他就要履行醫生的使命。
這樣的選擇,讓很多人感嘆不已。有人說,仿佛看到了「葉欣精神」的再現。
很多醫生和護士,也都對這個名字念念不忘。
葉欣是誰?
這個令普通人倍感陌生的名字,卻是醫護人員心中的楷模。
她曾被列入語文教科書,是公認的「白衣戰士」。
在17年前,那個非典肆虐的危險時刻,這個柔弱的女子毫不猶豫衝鋒在前。
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裡危險,讓我來!」
被病人傳染之後,她要求自己護理自己,以便節約人手去照顧別人;
她救活了許多病人,自己卻死在了戰場上。
17年後,她的名字,依然是無數白衣戰士們衝鋒的號角!
01.
2003年春天的廣州,一場葬禮即將舉行。
已長眠的女子靜靜地躺在那裡,神態安詳。
與眾不同的是,即將被火化的她,穿的卻是一身陳舊的護士服。
這是很罕見的。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人死之後是要穿壽衣下葬的。
那些嶄新的壽衣,華麗富貴,寓意著死者能夠轉世投胎到富裕人家。
這位女子的親屬,也為她準備了漂亮得體的壽衣。
然而,卻都被她的丈夫婉言謝絕了。
她的丈夫去了醫院,取回了她生前的護士服,親手給她換上。
知妻莫若夫。
「穿著這件衣服去見南丁格爾祖師,你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七尺男兒,望著妻子的遺體潸然淚下。
戰士最好的歸宿是戰場,戰士最愛的也是自己的戎裝。
那永遠醒不過來的女子,是他一生的摯愛,也是無數人崇敬的「白衣戰士」。她就是葉欣。
2003年,「非典」襲來的時候,葉欣已經不再年輕。
她已經47歲,是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
「非典」初期,普通人對於這種病毒的認知還很模糊,就知道是瘟疫,好像會傳染。
但也有人信誓旦旦地說,這個病在公共場合不會傳染的。
一時間謠言四起,不少人把這種疾病稱為「人瘟」。
板藍根成為了「防瘟聖品」。
老百姓尚且有些雲里霧裡的時候,醫護人員卻都已經如臨大敵。
因為他們太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了。
作為專業人士,他們知道這次的病毒傳染性極強。
而且,致死率很高。
別說普通百姓了,就是防護嚴密的醫護人員,感染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
已經有「非典」病人陸續住院,總要有醫護人員需要頂到一線,貼身救治。
派誰去?醫院的領導很為難。
誰都有父母親人,萬一出了意外,那就是永別。
有的醫院是抽籤決定,真不行,那就抽籤吧。
在這個關鍵時候,葉欣站了出來。
02.
她說,「我願意去。」
字字鏗鏘,一諾千金。
在她的感召下,廣東中醫院的醫護人員也紛紛請戰。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葉欣還「留了一手」。
她和搭檔張忠德醫生達成了一個「秘密協定」。
他們商量好,那些病情最嚴重的患者,都儘量往自己這裡收攬。
能不讓同事們沾手,就不要讓他們接觸。
因為,傳染性太強了。
作為護士長,葉欣想保護那些年輕的護士們。
她告訴年輕人:「你們還小,這病危險!」
她們上班時間短,都還沒有成家,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葉欣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裡危險,讓我來!」
病人的糞便、血痰,這些最危險的傳染源,葉欣事必躬親。
同事想要幫忙,她寧可把門堵住也不讓他們進來。
葉欣知道,要想不感染病毒,除了遠離病人之外,增強自身免疫力是最好的辦法。
她包攬了絕大多數的值班任務,好讓同事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難得回家一趟,她還用心煲湯帶回醫院,讓同事們補身體;
她還主動關懷那些貧窮落魄的病人,自掏腰包給他們買吃的補充營養;
她告訴自己的同事:「病人得了傳染病已經夠不幸了,但社會的歧視給他們心理造成的傷害,也許比病痛更難受!作為護士,我們一方面要解決他們身體的痛苦,更要給他們愛的力量,生活的力量!」
……
葉欣(左)在工作中
可以說,作為白衣戰士,她對得起自己的病人;
作為護士長,她對得起自己的同仁和下屬。
她唯一對不住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親人。
她的丈夫張慎每天都在擔心她的安危,卻又見不到她,只能打電話聯繫。
可是張慎沒有想到,連聽聽妻子的聲音,都已經是一種奢侈。
葉欣太忙了,連電話都沒時間接聽。
她叮囑同事,如果丈夫再打電話過來,就替自己告訴他自己「沒事」。
同樣日夜擔憂的,還有她的兒子。
葉欣的兒子
她的兒子年齡不大,日夜都在為母親擔憂。
經常望著窗外,等待媽媽歸來。
小男孩萬萬沒有想到,媽媽永遠都回不來了。
03.
病毒是不講道德的。
它不會因為你是個好人,就高抬貴手。
2003年3月4日,葉欣倒下了,她進入了隔離病房。
在此之前,她不眠不休,把一個個重症患者從死神那裡搶了回來。
病人治好了,她卻感染了病毒。
然而,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
即使已經進入了隔離病房, 葉欣也沒有停止工作!
她利用呼叫儀 ,和一線的同事們聯絡,把自己掌握的病人情況都告訴他們。
她還向醫院提出了一個特殊的請求:自己護理自己!
她是擔心同事們會被自己傳染。為此,她曾多次拒絕同事接近自己:「不要靠近我,會傳染!」
禍不單行,和葉欣搭檔的張忠德醫生,也不幸染上了「非典」病毒。
張忠德醫生
在隔離病房裡,兩個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互相鼓勵,互相打氣。
張忠德醫生是幸運的。他戰勝了病魔,活了下來。
葉欣卻在2003年3月25日的凌晨,永遠閉上了眼睛。
烈士犧牲,哀榮備至。
她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在她活著的時候,她就已經擁有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優秀護士等一系列榮譽。在她死後,獲得了「南丁格爾獎章」。
這枚獎章,是對一名護士最高的讚美和褒獎。
她的事跡,也被寫成文章,編入教科書,影響了一代青少年。
著名漫畫家唐大喜親自出馬,塑造了葉欣的漢白玉雕像。
這座雕像,至今依然矗立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
雕像的碑座上面刻著四個字,「大醫精誠」。
葉欣去了,故事卻遠遠沒有結束。
04.有人談到葉欣塑像的時候,說了一句很悲愴的話:「沒有人願意拿一條命換一座碑!」
這話其實不對。應該說,沒有人願意拿親人的一條命,去換一座碑。
但是葉欣本人而言,如果生命能夠重來,她一定還會拿自己一條命,換得陌生人的平安。
不僅她是如此,她的同袍們也是如此。
這是醫者的仁心,更是天職。
他們為的不是矗立在世人面前的那座碑,而是安放在世人心裡的那座碑。
前者輕如浮毛,後者重於千鈞。
17年後,那些被她照顧過的病人記得她,千千萬萬醫學生記得她,豐碑永存;
17年後,當病毒再次來襲,當年那些被她護在身後的小護士,毫不猶豫踏上前往武漢的路途;
17年後,她昔日的戰友、如今已是中醫院副院長的張忠德醫生,率隊馳援湖北;
……
如今,很多醫護人員喊著「傳承葉欣精神」的口號,捨生忘死。
歷史總是如此地相似。
無論醫患矛盾多麼激烈,那些白衣戰士們,還是會在先賢的感召下奮不顧身。
醫院就是他們的戰場,白衣就是他們的戰袍。
「身後即是祖國,我們無路可退。」
哪怕,他們保護著的人,也曾誤解和傷害過他們。
他們有過困惑,有過傷感,甚至有過憤怒。
但是戰役打響的那一刻,他們還是選擇將我們護在身後。
每一秒鐘,他們都在和災難搏鬥,和死神搶人。
《跟死神搶人!》 來源:微博@共青團中央/美術:@鋼鐵時代2011
而被保護著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心裡為他們立起一座座豐碑。
* 本文經世界華人周刊(微信號:wcweekly)授權轉載。《世界華人周刊》致力於從世界發現中國,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網課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