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瑰寶,中國建築史具有極高價值,山東省聊城市山陝會館

2020-03-07     視覺秀旅遊

山陝會館,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陝西的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興建的,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六萬零四百六十五兩六錢九分。在全國現存的會館中,聊城山陝會館的建築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罕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陝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門、戲樓、夾樓、鐘樓、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關帝殿、財神殿、火神殿等160餘間。


山陝會館戲樓呈方形,在正殿東部,台高2米,正面開敞為3間台口,後面以硬山頂椽牆封護,樓二層重檐,上層正身為歇山式,又於前後左右各出歇山,成12翼角,也是五彩琉璃瓦頂,中間有人行通道,背口即後檐,開門作磚雕垂花門罩,上連遮雨過樓與山門相接。戲樓上有6根方石柱,4根金柱,台前4根方石柱上有楹聯兩付,台上迎屏左右有木刻楹聯一副。

台前沿原有木石雕刻欄木,台上迎屏原有大型花卉4幅,解放後已失蹤,戲樓頂部藻井上,繪有多種花卉、人物、鳥獸圖案,戲台前檐額枋上中刻福祿壽三星人物、兩條龍,左右間刻蓮花,皆為透雕,玲瓏細緻。台面左右折屏各有石刻古典工細人物圖畫1幅,左為"海市蜃樓(高180厘米,寬59厘米),右為"天台勝景"(高寬同前,琴腿高70厘米)。戲樓正中出將人相門所夾大迎屏左右木柱上有木刻楹聯1副:"簪遏行雲,一曲笙簧欣樂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昇平"(高210厘米,寬22厘米,字徑16厘米。戲樓前台4根方形石柱上所刻楹聯兩副。外聯為"結五萬春花,雅奏宣和,無戾風騷稱傑構;譜大千秋色,鏤金錯彩,有俾世教即奇觀"。內聯為:"宮商翕奏,賞心是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途駿馬,高帆順風"。


聊城山陝會館是歷史上聊城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它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思想於一體。整個建築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連接得體,裝飾華麗,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它的石雕、木雕、磚雕和繪畫工藝更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精品,對於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築史、商貿史、戲劇史、運河文化史、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以及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產生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gHFs3AB3uTiws8KfIv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