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圓潤臀部的進化史

2020-04-25     SME科技故事

人類是動物界中相當特殊的存在,無論是我們超強的主觀能動性,還是沒有皮毛覆蓋、裸露的皮膚,甚至是圓潤的臀部都明顯地不同於其他動物。

縱覽天下所有的PP,哪種動物擁有像人類這樣的翹臀呢?這一點也沒有影響它們的吃喝拉撒,而人類無論高矮胖瘦都有一個Q彈的PP

我們骨盆後方的這兩大脂肪塊因為功能的特殊性,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遭受了過多的污名化,而在當下又肩負起了審美的重任,不過生命在演化的時候可沒有考慮我們的精神愉悅。

事實上「臀部」一詞是為哺乳動物量身定做的,指骨盆後部包含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等臀肌的區域。

這也就是說,餐桌上常見的魚兒,甚至雞、鴨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臀」。當然我們要知道「臀部」和「肛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部分魚類具有泄殖腔這一特殊器官,這是它們排尿、排糞及排卵的公共出口。

鳥類泄殖腔示意圖

所以我們平時說的「雞屁股」其實是指雞肛門上方的三角狀肥肉塊,和哺乳動物的「臀部」有著明顯的區別。

即便如此也沒有影響人們對臀部的喜愛。比如在恐龍的分類上,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為蜥臀目與鳥臀目。其中骨盆與蜥蜴骨盆相似的被稱為蜥臀目,與鳥類骨盆相似的被稱為鳥臀目。

所以在探討人類的屁股為什麼那麼圓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臀部的進化史。

大約在3.5億年前,第一批走向陸地的四足動物長著粗大的尾巴。在那個沒有臀肌的時代,這些四足動物靠的是它們尾肌之一的尾股肌(the caudofemoralis)來實現運動,這也是它們的水生祖先用來游泳的肌肉之一。

尾股肌將尾巴底部與股骨連接在一起,這一肌肉可以牽動後肢,維持身體重心從而實現向前運動。比如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就具有粗壯的尾部,這為它的快速奔跑提供了很強的驅動力。

這種運動方式至今仍被很多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所使用,當然它們通常有又長又大的尾巴。

而臀部的出現則得益於哺乳動物的祖先。大約在3億年前出現的合弓綱動物(synapsids)開始降低對尾巴的依賴,它們使用了另一組不同的肌肉來幫助它們運動,這就是臀肌。這群肌肉將髖骨和股骨連接起來,而不是像尾股肌一樣附著在尾骨上。

在過去的數億年中,合弓綱動物的尾巴在進化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小,尾股肌漸漸不再參與行走動作。大約兩億年前,真正意義上的哺乳動物出現了,它們的尾巴對於身體來說已經變得非常小,不再被用於行走,同時變大的臀肌慢慢形成了臀部。

當然並非所有哺乳動物都放棄了尾股肌,像我們的貓主子等貓科動物體內也是存在尾股肌的,而汪星人體內卻沒有。

臀部的誕生為人類的出現奠定了生理基礎。大約在600萬年前,非洲大地的人類祖先開始嘗試直立行走。這群靈長類在移動過程中不再使用前肢,完全依賴後肢的力量行走,這對臀部肌肉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簡單的直立行走並不能滿足當時人類的生存需求,相對於敏捷的四足動物,大腦並不發達,也不會發明和使用矛、弓箭等尖銳武器的人類如何進行狩獵呢?

這要得益於耐力跑的出現,正所謂拼不過速度那就比持久。化石研究表明,耐力跑的出現對人類臀部的塑造是顯著的。

科學家在分析了一個具3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的化石發現,她並不具備跑步的能力,因為她的腿很短,並且缺少在跑步時保持頭部穩定的項韌帶。

在大約100萬年後,這種情況開始改變,研究顯示當時的直立人體內已經有項韌帶存在,並且出現了圓潤的屁股,由此推測此人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耐力跑者。

而且在這個時期,更多的動物源食物走上了人類的餐桌。由此可見更大的臀部確實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狩獵能力。這就是有關人類臀部進化的耐久跑假說(endurance running hypothesis).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遠古祖先進化出了更大更強壯的臀部,這顯著改善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

當我們的祖先成為完全的兩足動物後,其骨盆已經變得短而寬。於是臀中肌和臀小肌這兩塊較小的臀部肌肉,遷移到身體兩側,以幫助我們在用一條腿著地、另一條腿向前擺動時穩定骨盆。

猿類(左)與人類(右)的臀肌對比

這樣一來相較於類人猿,我們「損失」了一部分牽引腿部的肌肉。於是臀大肌獨自抗下了這一重任,它在演進過程中逐漸增大來彌補這種「損失」,並在我們進行跑步、爬樓梯等需要大幅度改變姿勢,或者快速移動雙腿的活動時,臀肌提供了主要的推動力。

這些增大的臀大肌占據了屁股從上到下的絕大部分,所以在人類的解剖結構中,它不僅是人類臀部最大的肌肉,也可以算是人類身體中最大的肌肉,決定了人類獨特的臀部形狀。

我們現在看到的屁股中還包含了大量的脂肪,這也使得臀肌不會因為在走路或坐著的時候因摩擦髖骨而受損,同時造就了我們Q彈的PP。

這也是短跑運動員和做蹲舉的舉重運動員往往都會有非常圓而結實的臀部的原因。

而且在馬、羚羊等有奔跑需要的動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們臀部明顯的進化。比如馬的屁股也相當圓潤,不過這是由臀中肌擴張形成的。

事實上在多數哺乳動物中,大的臀中肌是比較正常的,畢竟人類才是使用雙腳站立的少數。

當然圓潤的臀部也是性選擇的結果。「屁股大好生養」的說法在民間流傳了挺長時間,其實對人類而言,臀部和生育力之間並沒有確定的聯繫。

但是也不能忽略在人類進化中隨著大腦和頭蓋骨的增大,臀部的增大使我們的女性祖先更容易生孩子。由於雌激素的影響,女性傾向於將脂肪儲存在臀部,為分娩做好準備。

不過在我們的表親黑猩猩中,雌性突出而發紅的臀部代表了它處於發情期。

另外在早期社會,男性的臀部大小反映了其捕獵能力,因此女性對男性也會有一定的選擇。就像自然選擇促使女性在臀部和臀部儲存更多的脂肪一樣,數百萬年的選擇也使我們的臀部變得更大更強壯。

而在生存壓力以及選擇壓力大幅度減少的當下,人們考慮更多地會考慮臀部的「美學價值」,因此掀起了不小的「臀部健美操」熱潮。

不過有趣的是由於兩性在脂肪存儲位置上的差異,以及遺傳因素的影響,同樣是發胖,男人更可能導致肚子的圓潤,而女性則可能將脂肪儲存在臀部。

總而言之,可以肯定地說臀部在人類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臀部的演化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還因為臀部長期以來一直是生育、年輕和美麗的象徵。

Daniel Kolitz. Why Do We Have Butts? Gizmodo.2018.5.14.

Bret Contreras. The Evolution Of The Gluteus Maximus. The Glute Guy.2015.2.6.

霸王龍的大尾巴讓它成為奔跑冠軍. 神秘的地球. 2010.11.16.

人類痴迷臀部的進化史. 環球網. 2015.9.10.

Kenneth A. Johnson MVSc, PhD, FACVSc, in Piermattei's Atlas of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 Bones and Joints of the Dog and Cat (Fifth Edition), 2014.

Buttocks. Wikipedi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bp8u3EBnkjnB-0zpt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