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偉大創舉,反映了我國衛生工作的鮮明特色。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要求各地開展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四害」最初包括:鼠、蚊、蠅和麻雀,後來改為鼠、蚊、蠅、蟑螂。在黨中央領導下,全國範圍內迅速掀起了剿滅「四害」運動的高潮,全國人民參與其中,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顯著減少了鼠疫、瘧疾、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的發生和流行。1989年,全國愛衛會第八次擴大會議確定,自當年起,每年4月份為「愛國衛生月」。
2020年的愛國衛生月因為新冠疫情被賦予了特殊任務,全國愛衛辦、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九個部委聯合開展了以「防疫有我,愛衛同行」為主題的愛國衛生月活動。強化預防優先,打造健康環境,為全面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要求各地組織開展以環境衛生治理為主,藥物消殺為輔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隨著4月氣溫轉暖,降水增加,鼠、蚊、蠅、蟑等病媒生物逐漸進入繁殖和活動的高峰時節。此時正是針對各種病媒生物的活動習性,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對其進行科學防制以降低密度的關鍵時期。
鼠類的數量和食物、棲息地密切相關。破壞老鼠的生存條件,雖不直接殺死個體,卻能使其種群密度下降。做好垃圾、糞便及時清理,食物安全存放,能有效減少鼠類食物來源。硬化、綠化街道,定期清理建築物周圍的雜草和雜物,保持整室內外環境整潔,能夠減少鼠類孳生。對門窗、排氣孔、下水道、電線管道、牆體漏洞等易成為鼠類進入室內通道的部位採取加裝擋鼠板、防鼠柵欄、防鼠網等措施進行防護。室內有鼠類入侵可利用鼠夾、鼠籠、粘鼠板等進行捕捉,室外鼠密度過高時可選擇投放毒餌站降低鼠密度。
蚊蟲的防制要廣泛發動群眾,清除蚊蟲孳生地。各類積水是蚊蟲孳生的主要場所。通過翻缸倒罐,清除廢舊器具、空瓶、輪胎等,填塞水坑、窪地、廢棄池塘,整治河道,改善排水系統,及時排除積水。一些湖泊、噴水池、景觀水體等可養殖魚類捕食蚊幼及蛹。改善居住條件和習慣,住房裝置紗窗、紗門,使用蚊帳等減少與蚊蟲接觸。對於無法清除的積水,不能密封的水井、下水道等可投放滅蚊幼藥物,殺滅蚊幼蟲。必要時可在樹木、草從等蚊蟲密度較高處採用藥物超低容量噴霧或熱煙霧處理殺滅成蚊。
蠅類孳生於生活區垃圾,人畜糞便,特殊行業如食品加工企業、釀造企業、農貿市場產生的廢棄物、下腳料等。蠅類防制要做到孳生物清除,即各種垃圾、糞便及特殊行業廢棄物、下腳料應做到密閉儲放,及時收集、清運。利用光誘電殺、粘捕、拍打等方法殺滅室內成蠅,增設紗門、紗窗、膠簾、風幕機等防蠅設施。對室外無法及時清除的孳生地,採用噴洒藥物的方式進行殺滅。
蟑螂多孳生在年限長、設施陳舊、衛生狀況欠佳、孔洞較多的建築內。保持室內環境整潔,保管好食物,控制其食源和水源,能減少蟑螂取食源頭。封堵抹平牆體或地面的孔洞、縫隙,清掃櫥、櫃、桌抽屜及更衣室、倉庫、雜物堆放間等場所暗角處蟑螂活動留下的糞便、蟲屍、卵鞘等,可減少蟑螂躲避場所,降低蟑螂的侵害。蟑螂密度較低的場所可使用毒餌進行防制;密度較高時,可使用噴洒藥物的方式快速降低密度。
稿件來源:消毒與病媒生物防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