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竟然也會虧本?近代歐洲列強到底如何在殖民地上完成資本積累

2020-08-04     看北朝

原標題:殖民竟然也會虧本?近代歐洲列強到底如何在殖民地上完成資本積累

maijiwen工業革命時代,各個大國爭搶殖民地的重要原因就要為自家的產品找一個市場,但是殖民地能作為一個合格的傾銷市場嗎?

除了亞洲的那些殖民地,大部分殖民地的人口都不多,而且殖民地自身的工業被打壓,只能給宗主國提供原材料,原材料的價值比工業製成品的價值低多了,根本無法平衡與宗主國的貿易收支,沒錢購買宗主國的產品的殖民地能作為市場嗎

數學老師大工業生產的日常生活用品價格比殖民地本地的低多了,怎麼不能賣?

gameboy事實上除了印度等少數殖民地外,多數情況下宗主國對殖民地是經常項逆差——也就是說,宗主國花自己的錢為殖民地進口工業品。樓主忘了一件事,你想把殖民地的礦什麼的運出來,得先投錢修鐵路港口,還得買挖礦設備。印度作為殖民地的一大優勢是本地稅收充沛,不用宗主國自己出這筆基建的錢。其它窮B殖民地就只能由宗主國自己掏腰包搞基建了。

maijiwen:這麼說來,殖民算是賠本買賣了?除了像印度這樣的殖民地,其他殖民地對宗主國是負資產?

gameboy:分情況,宗主國在殖民地修的基建設施,很多在殖民地獨立以後其所有權依然在宗主國的資本家名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家經濟命脈至今掌握在宗主國手中的原因。

motta英印關係不是逆差那麼簡單的事情。

嵯峨白雲間怎麼可能是負資產,哪有列強爭著去賠本的道理,歐洲整體憑什麼富裕起來,為什麼兩次大戰策源地都在歐洲?講個不太恰當的例子,80年代一台日本電視機的價格是一個雙職工家庭幾乎所有積蓄,還要憑票來搶購,這還是工業國對弱工業國家的盤剝。90年代初朗訊的千門交換機,一條線的報價是3000,所以固話的初裝費用在5000左右,國產替代後現在成本不到200.還沒考慮通貨膨脹,考慮通貨膨脹前後對比更嚇人了。如果是工業強國對農業國家的盤剝,那花樣是無窮的。印度是英國開始收人頭稅的殖民地,這個做法其實不算太高明,直接引發北美的獨立,如果還是打著所謂的「公平貿易」的幌子,國祚還好一些。

ice327:絕大部分政府主導建立的殖民地是出於軍事目的而不是經濟目的。

當然更多的時候政府其實並沒有在殖民地上花心思,而是老百姓搞了個民間組織自己就跑出去殖民了,然後出於習慣仍然把自己算母國人,而母國只要掛個名號就能承認對新領土的擁有權,覺得非常划算。

結果到了19世紀各國開始爭搶殖民地的時候,為了防止這片地被別國搶走才開始建設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不要緊,關鍵是不能被別國搶去。

深潛者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投資因為屬於宗主國的投資人呀!怎麼能算負資產?除非是被國有化了

yhaos低買高賣+剪刀差+低成本經營方式+利用民間資本+疏解國內壓力。不賺?沒見過這麼傻的。

guy123:誰說的,英國法國能打贏一戰就是靠殖民地部隊流血流汗贏的,這個怎麼算?最多時候前線上法軍1/4兵力是非洲軍人。

穿越農夫:分地區分時段,曾經英國人認為殖民地是「套在脖子上的磨盤」。德國在西南非,義大利在埃塞爾比亞虧的褲衩都沒了。

負資產多的去了,殖民地整體賺錢,不代表每一塊殖民地都賺錢。要是殖民地真的那麼賺,美國為啥菲律賓之後再也不要殖民地了?

風雪夜歸人壟斷吧,殖民地只能買宗主國的商品,貿易獨占權

流川楓門戶開放,壟斷傾銷,工業製成品碾壓手工業產品

gameboy:並沒有,一戰前美國商品在英國殖民地把英國商品打得屁滾尿流,一戰後英國搞帝國互惠制才開始排擠美國商品。

corsola一戰前美國早就不是殖民地了啊,南北戰爭甚至獨立戰爭以前美英貿易是什麼情況?

gameboy我幾時說過一戰前美國是英國殖民地?直到1900年,美國工業品的90%都是美國國內消費。

穿越農夫:英德殖民地比較開放,法國殖民地關稅還是比較高的。

見風傳奇第二所以後來美蘇聯手打壓英國的殖民統治搞獨立自主民族自決,目的就是又想要市場又不想管飯。相當於搶老殖民國的果實,現在中國的更溫柔一點,幫你有限度的發展一下。真的可以算是經濟殖民三種階段。這之前算是土地殖民,所以為什麼一鴉後正宗列強很少有為了土地殖民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穿越農夫:成本再低沒購買力有用,高鐵中國造的再便宜非洲也買不起。

hellowai買不起就借錢給他們買,還不是百多年前的套路。

穿越農夫:借錢要能還才行。百年前還不上是可以抵押海關、鐵路、鹽、礦,現在你能拿那些沒礦的非洲窮鬼有啥辦法?只好說援助一筆勾銷,白送……

Jesue剪刀差啊, 可以利用國內淘汰產品換資源啊。殖民地沒有商品定價權,高價進口工業成品,低價輸出工業原材料。怎麼可能是負資產。舉個栗子,TG大規模援助黑蜀黍,TG產能過剩,國開行貸款給黑蜀黍修路,黑蜀黍水平不夠,中資企業承建工程,黑蜀黍沒錢還貸款,用資源抵債。價格當然是TG說了算

gameboy前提是有資源。

穿越農夫:有礦的自然好說。中東石油國誰不願意跟他做生意?或者澳大利亞、南非那種殖民地自然肥的流油。

但是大把啥資源沒有的國家,或者少資源國家。那點資源的收益太有限了,不僅沒錢買工業品,甚至連維持費用都不夠。比如阿富汗、坦尚尼亞這些屌絲國家,要礦沒礦要油沒油,經濟作物也沒有,還人多…...

yhaos:首先,有人,其次,古代文明貴金屬/寶石蓄積,第三,有礦,第四,有野生動植物。

有這些還怕沒錢?奎寧是哪裡的特產?

萌古大酋長:殖民地不僅僅是傾銷商品的市場,同時還是人力、物力資源的供應地。經濟帳得看怎麼算,想要回報就必須得先投入,而建設殖民地的投入對宗主國也有拉動內需和刺激投資的重要意義,總而言之肉爛在鍋里終究都是自己得了好處。另外,殖民地還可以極大擴展國家的影響力,增加了在列國爭雄中的政治和經濟砝碼,而宗主國的上上下下都可以從中獲取巨大的利益。

abka_na_de不同時期不同殖民地可以一概而論嗎?這樓回復里還一會兒傾銷一會兒高價的,呵呵。

monitor:去玩一遍P社維多利亞2就知道了。很多時候,殖民地就是原材料產地,當時可沒有國際市場,你不去搶一塊下來,這種資源完全就買不到。其實就算是大清也不能算徹底的傾銷地,就像鴉片貿易之前的英中貿易一樣,英國的東西根本賣不動。

~心靈捕手賠本不賠本,首先你得搞清主體是誰 西方國家賠本,不等於西方殖民者賠本,殖民者是私人資本家,不是政府

殖民者私人資本在非洲投資建廠剝削非洲人,那怎麼會賠本,資本家又不是慈善家,他當然是大賺特賺的,要是不賺錢他就撤資走了。

但非洲殖民地是基礎設施空白,要讓資本家的種植園和礦山賺錢,得由國家投資修路架橋建港口,建發電廠,供應煤炭能源鋪電線、電報線、鐵路,國家建立警察維持治安,訓練當地士兵組織白人擔任軍官的土著軍隊,還得建學校教土著基本的現代社會常識,掃盲識字學習西方語言,培養土著公務員管理層,還得建醫院 訓練土著醫生護士,不然工人和殖民者都得熱帶病死了。得有這一切,作為基礎,資本家的殖民企業才玩得轉,否則他就不是投資而是叢林探險了,資源沒法組織人力開採,開採了也運不出來。

但殖民企業交的稅,遠遠不足以抵消上述國家開銷,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等投入是長期性的,天文數字無底洞,就憑白人企業在當地的納稅九牛一毛根本不夠。所以是國家用本土的稅收來補貼殖民地,才能維持基礎設施和土著官員警察軍隊學校醫院鐵路電力電報正常運轉,這裡面國家不知道填了多少錢,政府角度當然虧......虧的僅僅是政府,殖民企業搭便車,蹭了國家的好處,自己發大財。

說得形象點,就跟現在很多人罵共享單車一樣,共享單車大部分是賺錢的,但他的賺錢是建立在國家投入巨資修建道路並日常維護、還提供大量空地免費給他停車的基礎上的,要是國家不先投入,他在熱帶叢林裡面投放共享單車,能賺錢嗎?要是國家找共享單車企業負責養路工的工資,單車還賺錢嗎?要是國家規定鬧市區每隔一公里畫一片公共區域給共享單車停放,但按照市場地價要單車企業把地買下來,那他買得起嗎?承擔了這些成本,單車企業肯定沒法賺錢,正因為國家賠本投入了這些,免費建設,才給了單車企業蹭好處的機會。

說的再明白一點,殖民主義,就是西方資本家和官員、議員合起伙來坑國家,損公肥私「大家拿」可不是什麼中國特色,地球人都知道公家的東西沒有主人,容易坑,公家便宜不占白不占。資本家收買輿論,讓文人筆桿子在社會上吆喝什麼殖民地重要性,遠方的責任,造福黑人幫助弱者之類各種偉光正的言論,忽悠老百姓支持,同時收買議員和官員,通過各種法案,由國家出錢在殖民地修建各種設施,為資本家興辦殖民企業創造條件。大家合夥把納稅人的錢坑到非洲去,白給資本家賺錢提供條件,資本家賺了大錢,自己拿大頭,一部分和官員議員分肥,還有一小部分給豢養的文人記者等酬謝,總之就是一個腐朽利益集團損公肥私,虧國家和老百姓納稅人的錢飽自己的腰包......然後總有一部分高瞻遠矚、超越私人利益維護國家長遠利益的上層貴族,像特朗普或者明朝皇帝一樣站出來,怒斥利益集團的行徑,要維護國家利益,於是甩包袱,說老子不管殖民地了,基礎設施以後你自己修自己維護,能不能繼續賺錢你私人資本自己想辦法,反正別指望再從國家騙到一分錢。

gameboy:凱恩斯主義盛行之前,西歐國家政府並不會大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基建上都是誰有這個需求,大家合夥組個公司集體投錢,按投資額分別持股。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本土的鐵路都是歸120家私營公司所有。英國人1945年才開始逐漸把鐵路收歸國有。法國人把鐵路收歸國有也要到1937年法國國營鐵路公司成立。

eumenes:1900年前後英國在印度每年凈收益有6500萬英鎊(以稅賦為主的各種收入減去管理開支),摺合四億三千萬兩白銀,等於每年搜颳走一個庚子賠款,這還不算英國在印度銷售工業製成品的收益。

這要是賠本,請問什麼是賺錢?

maijiwen:農業稅也能收這麼多嗎,是印度農業發達還是英國人的稅收效率高啊?

eumenes:能,兩者皆有。

maijiwen:這是不是可以說明,在工業革命的時候,人口眾多的農業國(比如印度大清)和人口較少的工業國(英國),在國家層面,財富收入上沒有明顯差距,靠人多來彌補人均生產力上的差距,只是利用(稅收效率)上,農業國比不上工業國。

eumenes:沒有的事。英國人在印度這麼刮地三尺的壓榨,1870~1900年間印度至少因為饑荒餓死了1500萬人,然而英屬印度的收入還是遠遠趕不上英國本土。工業化國家的造血能力不是農業國能比的。

~心靈捕手:有人賺,有人賠,私人賺,公家賠。所謂CNN式宣傳,無非偷換概念,公家賠了就認為西方國家賠了,好像西方國家就只有政府似的。一段時間賠了,就認為一直是賠的,好像殖民史是五十年而不是五百年似的,忽悠不懂的小白。

eumenes:其實主要的偷梁換柱是拿殖民地直接稅收收入和管理建設投資比。但殖民地最大的利益其實是壟斷市場和資源——然而這種收益是體現在母國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SwvHMBd8y1i3sJ6D6X.html